
初识杭州的味道,是四叔从杭州带来的香榧子。说来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可只要一说起来就像依旧啜吸在口中,那个味,那个香。那是他在浙江大学读书时用节省下零花钱给买的,专门给大哥大嫂的。好多人记得杭州的龙井茶,香榧子应该是“外来物”,我记住的则是香榧子。
第一次到杭州,是与厂里同事一起出差去的。当公交车穿过熙熙攘攘的街区,窗外绿色树丛中突然现出一泓清澈辽阔湖水,飘忽掠过荡漾水面的垂柳枝条,还有慵懒漫步的行人,……忙不迭地催同事,快看、快看,这个就是西湖了……现在想来,孤陋寡闻,多少有点大惊小怪的。
以后,虽说到杭州的机会多了些,可都是匆匆的碎片式体验,要说最令人心动的,当然是西湖,特别是晨曦中的西湖。只要有可能,都会早早起床,趁这座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时分,溜达在西湖边,沿着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沿着湖边闲逛漫步,远山近水,瞭望伫立在绿色粉黛中的“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随影相伴。那一刻,清新的空气、清净的街巷……独享眼前良晨美景。年岁渐长,唯有那种时光,可以细细品、慢慢享受往时难以企及的豁达。
晴朗的天气里,站在丁家山脚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雷锋塔的全貌。以往“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的景色已经不再,如今欣赏到的这座千年古塔今日风采,那是这些年一件遗址保护的事情;细雨柔柔的飘落中,临湖酒店里看亭亭玉立的保俶塔,“日寒山影瘦,霜泐石棱苦”,秀丽倩影,犹如坐拥这方湖光山色的一窈窕淑女,越发孤傲清冷。美哉,镶嵌其中的人文景观,说来都是一段段深厚悠久的历史沉淀,一种唯美的意境和心情,悠哉悠哉,美哉美哉……
前些日子去杭州,住在地处西湖音乐喷泉三公园附近,又早早起来去湖边遛弯。雾蒙蒙一片,那是一个雾气笼罩大地的湖光山色,远处的山峦轮廓变得影影绰绰、模糊不清,近处水中零零星星的木桩中站立着水鸟,纹丝不动,添了一份梦幻、朦胧的意境。都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悠然游走在弥漫空气的晨雾中,何尝不是一份致意晨光、润泽万物的问候。
沿着湖边,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地上石砖上用水写下的大字。一字一格,工整规范的颜柳,湿润的空气让水写的字多了可供行人多些观赏的时间。写字的老汉在一旁喝着茶,待他咪着眼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上前打过招呼,不是本地口音,是从东北来与在杭州工作的孩子一起住的,学写大字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多点吧。老汉一个劲的自谦,然就这水准够可以“镇”住吾辈的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来了好多老汉,各拎一桶水各举一支“如椽巨笔”,篆隶楷行草,还有临摹碑帖的,各显神韵。一场无关名利的打擂台、状元秀,接地气,凸显的是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貌。站在一旁看了有些时候,另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无论悠悠走路旅游者,还是疾步奔跑健身人,无不有意绕“水字”而行。应了一句老古话“敬惜字纸”,就是写在地上的也不能亵渎,一种日渐遗散的敦厚民风,在西湖边可见一斑。
阳光悄悄露脸,雾气渐渐散去,街上本地居民和远道来的旅游者,也渐渐多了起来。继续遛弯,见有围在一块并不太大“舞台”上,有一起唱歌的跳舞的耍宝的直播的……各唱各的调,各跳各的舞,各扮各的像……“嘉年华”般的八仙过海,“无为而治”的各显神通,互相之间又是携手共乐,相安无事、和睦共处,无不令人啧啧称奇。好奇之际,脑子里涌现出英国议会开会辩论时此起彼伏的“YEA”(赞同)或“NAY”(反对),这里当然没有“要么闭嘴,要么出去!”的闹腾,可这喧嚣劲远非TA们能相提并论。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原本就该是带着天然的热情和浪漫,不去侵害别人的自由表达,也不受别人的蓄意伤害。殊途而能同处,嘈杂而有秩序,热爱还能分享……一个自由的人也尊重他人的自由。
西湖的晨曦里,空气中飘着龙井茶的清香,还带着香榧子生津回甘的韵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陆仲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47695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