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浩
历史研究:咸丰皇帝的另一面
2025-5-6 15:55
阅读:559

                    历史研究:咸丰皇帝的另一面

  咸丰皇帝被称为三错:错误继承皇位,错误逃离京城,错误选择遗命八大臣。四无皇帝: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这些评论大都不符合事实。其实相比较其他皇帝,咸丰皇帝算是一个最不差的皇帝。咸丰登上皇位之时,刚刚19岁(虚岁20),还是一个娃娃。咸丰皇帝即位之初就遭遇了历史上最大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列强入侵又是历史上最大外患。与崇祯皇帝相比局势更加糜烂,实际上,这种内忧外患比之以往任何一位皇帝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深深的困境中,咸丰皇帝却承担起帝国皇帝的重任成了帝国守夜人,进行了帝国改革。

一、乱世继位的少年天子

  咸丰帝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即位时,紫禁城的积雪尚未消融。这个二十岁的青年面对的,是幅员千里的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太平军金田起义的烽火在南方燃起,捻军在北方的活动日趋频繁,而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已在珠江口外游弋。这种内外交困的危局,即便是康熙帝初登大宝时的三藩之乱也难以企及。历史将这位少年天子置于一个帝国系统全面失效的转折点:漕运体系崩溃、八旗战力颓废、财政连年赤字,更有鸦片战争后遗留的外交困局。

二、政治革新整顿吏治破格用人

  面对危局,咸丰帝展现了超乎年龄的政治智慧。首先,他任贤去邪,重振纲纪。咸丰帝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整顿糜烂的官场风气。其次,他打破满汉藩篱,擢升汉人有才智官员,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使得胡林翼、左宗棠等汉族精英得以登上历史舞台,为后来的"同治中兴"埋下伏笔。

三、军事改革的艰难探索

  在军事领域,咸丰朝进行着静默的革命。皇帝批准两江总督怡良在上海设立"夷务局",允许地方督抚自筹军饷、自练新军。这种战时特例打破了清朝严禁地方武装的祖制。湘军水师配备西洋火炮,淮军开始使用前装线膛枪,这些军事革新虽属被动应对,却为洋务运动开辟了先河。更值得注意的是,咸丰帝支持各地办团练,这为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崛起以及之后打败太平天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经济政策的务实转向

  财政崩溃的危机迫使朝廷进行经济改革。咸丰三年推行"厘金制",允许地方抽取商业税以充军费,这项权宜之计虽遗患后世,却暂时维系了战时经济。皇帝批准江苏巡抚薛焕奏请,在上海试行海关税务司制度,聘用英人李泰国管理江海关。这种引入西方管理模式的尝试,使上海在十年间超越广州成为最大通商口岸。户部铸发"咸丰重宝"大钱,尽管引发通货膨胀,但体现了中央政权在货币领域的最后挣扎。

五、文化政策的调整与妥协

  面对太平天国的文化挑战,咸丰帝展现出罕见的灵活姿态。他默许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将卫道话语权下放给汉族士大夫。科举考试增设"时务策论",允许讨论海运、河工等实务问题。更令人瞩目的是,皇帝批准上海同文馆教授西学,这项被后世忽视的改革,比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早了整整十年。这些文化政策的微调,为传统知识体系撕开了接纳新学的裂缝。

六、外交困局中的艰难抉择

  面对英法联军的进逼,咸丰帝的选择常被简化为"逃跑主义"。但细究史料可见,当京城失守在所难免之时,皇帝被俘虏皇权旗帜落地,就会出现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之后全国群龙无首的最不利局面。咸丰移驾热河,实为效仿唐肃宗灵武整军的故智。皇权旗帜犹在,就会凝聚全国军心民心继续抗争。

七、历史天平上的重新衡量

  若将咸丰帝置于中国帝王谱系中审视,其功过呈现复杂图景。相较于崇祯帝在农民军与满清夹击下的彻底崩溃,咸丰朝维持了帝国框架;对比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的进退失据,咸丰帝面对更强大的外敌仍保住了政权命脉。即便是被称颂的"康乾盛世",也未曾遭遇如此全方位的文明挑战。当我们指责咸丰未能阻止圆明园浩劫时,不应忘记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中沦为俘虏的对于国家最不利的结局。

  这位在位十一年的皇帝,如同站在历史断层线上的守夜人,在传统与近代的撕扯中维系着帝国的最后体面。他的改革虽多属被动应对,却为后世开辟了意想不到的通道。湘军集团催生了地方自治的萌芽,海关改革孕育了近代财政的雏形,而外交机构的创设则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咸丰帝恰似一个时代的破壁者,用权宜之计的瓦砾,铺就了通向近代化的崎岖小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庆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4431-148467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