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创探索?
原创探索研究意义重大,但什么是原创探索?下面简单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 什么是原创探索?
原创是指前人没有做出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探索是指根本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通过摸索一点一点获得结果。因此,原创探索就是通过黑屋子里摸索而得到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原创探索具有原创性,世界公认是基础性的科学创新,其研究成果将为人类增添新知识,或是对传统科学基础理论进行否定和替代,从而促进科学发展,甚至导致科学变革。原始探索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能够得到国际科学界高度认同和跟进,其中一些成果将获得诺贝尔奖。
二. 原创探索的特点是什么?
原创探索的特点是三新:新材料,新方法,新发现。
新材料是指前人没有使用过的由提出者发现并使用的材料,例如屠呦呦使用青蒿素杀灭疟原虫,青蒿素是前人没有使用的新材料,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而且经过科学方法的验证而得到了可信的科学结论。青霉菌在弗莱明之前没有人使用过,青霉菌是新材料。弗莱明从青霉菌中提取出青霉素,并且使用青霉素做出了新发现。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方法是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法而且为提出者所发明。巴甫洛夫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和条件反射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归功于他创造的“巴甫洛夫小胃”和“巴甫洛夫狗”,没有这种独有的创新,就没有其重大发现。
三.原创探索具有未知性和艰难性
原创探索是探索未知领域,前景是什么根本不知道,能否取得成功根本不知道。袁隆平1960年7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他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于是想到进行杂交水稻实验,但究竟能否成功只有天知道。失败再失败,探索再探索,一直到1970年,其助手李必湖偶然发现一株“野败”,实验才成功。2002年生理和医学奖授予了线虫生物学的开拓者西德尼·布雷纳(Sydney Brenner),他为了把秀丽隐杆线虫打造成模式生物竟然花费了10年时间而默默无闻,这期间秀丽线虫有什么作用,使用线虫能够做出什么发现,谁也不知道。随后霍维茨发现线虫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苏尔斯顿发现了线虫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细胞分裂和分化的事件。因为他们三人发现“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节”被授予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此可见一项原创探索是多么的艰难。
四. 原创探索具有偶然性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受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而使用冷提取获得成功。双蛙心灌流实验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神经系统由许多神经元组成,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神经元之间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传递的?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Otto Loewi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但一直苦于没有方法证明,这个问题一直煎熬了他17年。1921年复活节前夜,他突然从睡梦中梦到了这个新方法,急忙在纸上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字迹太潦草无法辨认。第二个夜晚这个想法又出现在梦里,梦醒之后,Loewi干脆不睡了,立马赶往实验室完成了这个实验。将两个蛙心,一个连接迷走神经,一个割断,然后将两个蛙心用导管连接实施灌流试验。先用刺激第一个心脏连着的迷走神经,第一个心脏受到抑制,当灌注液流到第二个心脏上时,第二个心脏的跳动也变缓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证实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机制。由此Loewi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奖。
五. 什么不是原创探索?
结果十分明确的研究不是原创探索,例如“植物组织液界面超微结构研究”,应用电镜检测一下组织液的界面,得出一些结果。其结果就是电镜检测结果,是十分明确的。跟风的研究不是原创探索。人家发明了新技术,依据人家的新技术进行的研究不是原创。人家发明了“凋亡”,后者应“凋亡”研究肝癌、糖尿病等。人家发明了crispr/cas9技术,后者进行“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肺癌研究”。人家发现了新物质,后者跟风研究其性质。例如,人家发现了石墨烯,后者跟风研究石墨烯掺和其他金属的导电性等。
六. 以下课题是原创探索吗?
1. 动物组织液界面超微结构研究
2. 间质组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3. 昆虫与共生菌干预哮喘探索
4. 利用病毒特殊化合物降解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5. 异丙嗪治疗牛皮癣的机制研究
以上课题都不是原创探索,但却得到了原创探索项目的资助,每项资助300万元,这并非完全虚构。申请者不知道什么是原创探索,项目审查专家也不知道什么是原创探索,原创探索成了荒唐笑话,这就是现状和事实。难怪钱学森发问:为什么中国总出不来大师?难怪我们只有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原创意义重大,如果我们认不清什么是原创探索,就有可能被忽悠。如果原创探索项目也被忽悠,这必将影响原创,打击原创。我们做出的原创探索本来就很少很少,新兴的原创探索项目再被忽悠,那么我们的原创探索将更加举步维艰,这很令人担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庆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4431-12695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