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良
唯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学术评价三大毒瘤 精选
2018-11-12 10:47
阅读:21593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学术评价三大毒瘤

喻海良,2018-11-12

今年学术界改革的动静很大,一年里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的政策。1)人才评价打破“四唯”倾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2)防止“人才帽子”进入恶性竞争,同级别的“帽子”不能够“兼得”;3)对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空前提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这些政策虽然涉及到学术生态的多方面,但终究一点是希望使国内的科研人员更加潜心于做“真科研”。

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数量、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更不能唯论文被引用次数。一个国家的学科领域众多,如果只把论文数量放到第一位上,造成大量的科研人员往容易发表论文的领域聚集,造成很多重要领域人才匮乏。同样,不能唯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人才。医学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0就是普通期刊,而很多工程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就是该领域的顶级期刊。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有的顶级期刊,用影响因子一刀切,是对科研人员简单的粗暴屠戮。论文引用次数也和领域发展有很大关系。热门领域引用次数多,而冷门领域引用次数少。用“引用次数”评价科研人员,就会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一窝蜂钻到“热门”领域的现象,我们现在鼓励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勇坐冷板凳”就会成为“空话”。上面这样的科研评价模式过去一定时间成就了“科研投机主义者”,而让那些真正从事“真科研”、“啃硬骨头”的人员被淘汰。

另外,前几年,学术界“挣帽子”现象非常严重,从校级人才头衔,到省级人才头衔,然后开始申请青拔、优青、青长,再依次申报万人领军、杰青、长江。有很多人开玩笑,对于某些知名的教授,把他们获得的所有“帽子”都列出的话,需要几页A4纸。对于申请人而言,只需要将相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织,就可以提交申请。但是,人才项目评审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另外,很多人获取多顶“同级别的帽子”,人为造成竞争难度增加,让很多杰出的科研人员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优秀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各种“帽子”,让他们热衷于“社交关系”、“奖励评定”、“行政职务”等事项,而不再潜心于自己的科研工作,造成他们的科研学术水平停滞不前、创新意识降低。

总体而言,我国科研水平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形成了“轻浮”的科研态度,钻营科研的“空子”,造成不少劣币淘汰良币现象。此时,我国开展科研领域的深度改革,让科研学术生态回归正常,为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889-11458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