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xiaoyingz

博文

超长深埋隧道有没有打通的可能性

已有 3215 次阅读 2017-12-21 11:49 |个人分类:气候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技术, 可能性, 超长深埋隧道

超长深埋隧道有没有打通的可能性

重力既给人类带来便利,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困难。居住在山区的人,一抬脚不是上山,就是下山,给交通带来无限的困难,所以山区的经济发展总是跟不上平原,甚至重庆的棒棒军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同样重力给水的流动规定了特有的路线,需要水的地方却没有水。然而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全世界目前已经存在大大小小上百个引水工程。当代的引水工程大多数是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南方的长江每年有超过8000亿立方的径流量,北方的黄河却只有560亿立方的径流量,而三北地区更是极其干旱,荒漠化和干旱面积超过我国总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对于这样的危局,全国人民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大规模远程调水。

但是,我总结了各种各样的调水方案,归结出这些调水方案的缺点是路程长,工程复杂,难于克服山高沟深,工程系统不稳定的问题。例如,藏水入疆计划,需要修建十几个水库,穿越十几座大山,横跨十几个河流,打通几百公里的隧道,修建几千公里的水渠,架高几十个过水桥梁,钻通几十个渡槽,甚至需要提升水头,还会遇到渗漏、冰冻、地震等等问题,还有涉及大量人口搬迁问题。路程越长,工程量越大,工程越精密,技术难度越大,投资越多,危险因素越多。但是相对而言,深埋超长隧道却可以避免这所有的缺点,超长隧道不需要渡槽,不需要桥梁,不需要渠道维护,不需要穿越河流,不需要穿过雪山,不需要提升水头,不需要搬迁人口,经济节俭能够长期使用。相比较而言,只要能够打通,技术粗糙一些也无所谓。当然,使用隧道引水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利用它保温性能,达到常年引水的目的。地层有保温能力,一般来说地下十几米就是恒温层,一年四季温度不变,而地层中一般都有地热,所以使用隧道引水可以避免冬季结冰的烦恼。隧道引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存在漏水问题,即便是漏水,在隧道中也只能渗漏到地缝中,如果地缝联通北方,那更好,省去了修筑明渠的烦恼。

所以,对于诸多的藏水北调建议,我是非常看好超长深埋隧道的。但是超长深埋隧道没有先例,大家都持怀疑态度,慎重态度,那么超长深埋隧道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呢?

目前,我国的隧道技术越来越发达。以地铁为例,西安有六条地铁路线,总里程为212.65公里;北京地铁有19条运营线路,总里程大约为574公里;上海地铁有14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超过660公里;广州地铁有10条运营线路,总里程大约为310公里。目前中国各个大城市都有地铁计划。地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大量的隧道凿钻技术得到应用。再看铁路,中国铁路隧道不计其数,其中最长的有:南昆线米花岭隧道长9392米,西康线秦岭1线隧道长18456米,京原线驿马岭隧道长7032米,侯月线云台山2线隧道长8178米,大秦线军都山隧道长8460米,朔黄线长梁山隧道长12782米,宝中线六盘山隧道长5240米,京广线大瑶山隧道长14294米,渝怀线园梁山隧道长11068米,内昆线黄莲坡隧道长5306米,溪田线八盘岭隧道长6340米,南疆线奎先隧道长6152米,横南线分水关隧道长7252米,南回线中央隧道长8070米,北回线观音隧道长7757米,兰新线乌鞘岭特长隧道长20050,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全长32.645公里(到2017年时还是中国最长隧道,居全球隧道长度第五。)

应用以上实例目的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目前的隧道开凿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既然已经成熟,为什么人们依然对深埋超长隧道望而生畏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第一是害怕发生隧道内部不安全事件,例如坍塌、岩爆、灌水、滑溜、地热;第二是害怕超长隧道的供氧不足;第三四害怕开挖的土石的运输问题;第四,害怕隧道压力过大,衬底和稳固技术不过关。

现在我们就针对以上问题分别分析。

首先,水利隧道是所有隧道中安全要求最低的。包括高铁隧道,铁路隧道,地铁隧道,矿山隧道,电缆隧道,公路隧道,水利隧道,这些隧道中由于铁路公路需要通行人员和车辆,其技术要求最高,安全要求也最高,包括矿山隧道,由于有设备、矿物和人员的进出,所以也有很高的安全要求,有了这些安全要求,所以隧道技术就非常复杂,技术难度也就很大。但是,水利隧道是所有隧道中安全要求最低的,因为它既不通行设备,也不通行人员,只要水能够流通就可以。所以它只要能够打通,甚至不需要做衬底和稳固。土壤侵蚀分为重力侵蚀、水力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人为侵蚀和化学侵蚀。水是超级溶剂,世界上所有的岩石土壤,只要遇见水,其中的部分物质注定会被溶解侵蚀,逐渐松懈和破碎。所以只要隧道能够打通,隧道即便是发生了坍塌和拥堵,若干时间以后水也会因为溶蚀渗透和通过,最后自然打通隧道继续通水。所以,水利隧道不需要养护,养护也是无用无效的。

第二,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天然的岩石缝隙,超长隧道可以通气。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建生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很可能存在一个“地下水深循环”,可能存在多个溶洞,每年有超过500亿立方的水通过溶洞、高原岩石缝隙渗漏到周边的鄂尔多斯高原和甘南地区。青藏高原地表水严重渗漏,外流区的径流量有4280亿立方米,而内流区的径流量只有202亿立方米,二者相差20多倍。青藏高原地下有大规模溶洞,国家地调局成都矿产研究所在南羌塘与北羌塘各钻了一个钻孔,打到200多米的时候就出现了大溶洞。我比较认同青藏高原上存在大量溶洞的观点,青藏高原从两亿年前开始形成,八千万年前已经基本形成,也就是说青藏高原已经经过了几千万年不断的水力溶蚀过程,水沿着古老的地质缝隙不断地从青藏高原上渗漏到低洼处,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千万年了,足以把坚硬的岩石溶蚀成为空洞。在塔里木盆地的和田、且末等昆仑山北麓,每年有超过10亿立方的地下水流出,这些水无疑来自于青藏高原。所以,如果打通林芝到格尔木的隧道,必然会遇见这些岩洞,所以通风换气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第三,超长隧道产生的大量岩土如何运输和处理?这其实是一个工程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大量的岩土堆放在哪里呢?如果不怕工程造价增加,那么我认为恰好用来修建超级重力碾压坝。也就是说,把土方的大部分运送到藏南地区用于填埋过深的雅鲁藏布江干道。林芝到格尔木的隧道大约会产生两亿立方的土石。

当然,对于超长隧道,如果人员进出,那是极其不方便,而且是有很大危险因素的。所以,有人提出每几十公里增加一个竖井,竖井的作用在修建的时候用来运送设备材料、饮食人员,在工程完工以后用来把高原上的水引入隧道,实现调水功能。这个建议我觉得很好。在隧道贯通以后可以在竖井周围修建堤坝聚水,水就能够自流到隧道,一举两得。所以竖井必须修建在河流的河床附近。

对于隧道技术,我国目前有凿岩机、激光切割机、高压水切割机、深井钻台、盾构机等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说“无坚不摧”。但是依然有发展的余地,有人提出制造“等离子盾构机”,这种盾构机钻头锋利,功率大,掘进速度快,效率高。如果研究成功使用到引水工程上必将产生巨大作用。另外,对于深埋超长隧洞,我们依然比较关注机器人作业采用钻爆法施工,使用全自动化的盾构机,努力实现无人进入,无人操作,这样更加安全,目前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用于实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青藏高原上修建深埋超长隧道还是有可能的。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假如深埋超长隧道比普通隧道造价高一倍,那么每米也就是贰佰万元,那么700公里也只需要1.4万亿元。这个投资如果按照类似三峡水电的效益计算回收,只需要30年就能够收回成本。如果每年调到新疆的水一半能够发电,那么和三峡水电的效益基本相当,因为尽管水量较少,但是落差比较大。

实际上,我认为深埋超长隧道的修建成本可能低于高铁的成本,原因是这个隧道不需要衬底和稳固,修筑完成以后不需要铺设电路和轨道,不需要太多的安全设施,另外修建完成必须把所有设备机器回收,这样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成本。所以,很可能修筑成本远远低于一万亿。

当然以上观点成立不成立也可以先做一个试验。试验就从格尔木开始,从格尔木向柴达木河上游河床和隧道交汇点(北纬35°5046″,东经95°0119″海拔3696米)。这个地方距离格尔木70公里,位于唐古拉山中间。我以为,可以利用这一段隧道试验工程的难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向南施工。

巨大的引水效益是一个无尽的驱动力,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无尽的驱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615-1090786.html

上一篇:调水工程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下一篇:中国的调水方案概览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