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读文献』(十二)恒星形成:慢速?快速?

已有 3716 次阅读 2013-1-7 11:00 |个人分类:总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恒星形成, 云核年龄

      恒星是一种重要的宇宙天体,它们是星系的组成元素,是行星的引力中心,是元素合成的工厂,是重要的光源。恒星的研究一直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相对于恒星主序阶段的演化,恒星的形成一直以来是不很清楚的。关于恒星形成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模型,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恒星形成是慢速的还是快速的?
       慢速和快速恒星形成区分了两类模型。对于恒星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中密度较大的区域——云核中,而这些密度较大的区域是由于湍流密度 涨落产生的。湍流的产生可以通过碰撞、激波等过程产生。但通常湍流会在一个动力学时标内耗散,如果恒星形成是慢速的(持续数个动力学时标),那么就需要回答如何维持湍流的问题,其中就涉及到恒星形成的反馈过程。而对于快速恒星形成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恒星在湍流耗散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那么,从观测证据上来看,恒星形成到底是慢速的还是快速的呢?
       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在星系和巨分子云尺度上,在一个动力学时标内,用于形成恒星的分子气体只占分子气体总量的1%左右,这个值和所用不同密度的分子探针近似无关。所以,要将所有分子气体转化为恒星需要100倍动力学时标。所以,从这个方面看起来恒星形成是慢速的(Krumholz & Tan 2007)。但是这个论证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需要将所有的分子气体转化为恒星?参考一下恒星的演化,恒星演化并没有把所有的氢转化为重元素,那么为什么恒星形成就要消耗所有的分子气体?即使这个假设是对的,恒星形成的过程也有可能是由数次快速恒星形成组成的,不一定是持续的、慢速的。也就是说,每一次湍流被激发就产生一次快速的恒星形成。
       另外一方面,快速恒星形成也有一些证据(Elmergreen 2000),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星团中恒星年龄差和动力学时标相当,看起来一个星团中的恒星是快速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星团中的恒星年龄差较大,这有可能是上面说过的多次快速恒星形成造成的。此外,红外星团(Infrared Clusters)中有一些子结构,如果恒星形成是慢速的,那么这些子结构应该已经被潮汐瓦解了。这些星团中的结构似乎保持了恒星形成前云的等级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统计上来看,LMC中三分之一的星团和CO云成协,也就是说恒星形成并没有耗尽分子气体,所以慢速恒星形成的前提是有问题的。对主序前恒星年龄的测量也支持快速恒星形成的图景。
       从目前来看,似乎快速恒星形成比较有道理。但是有些云核年龄的测定似乎表明云核年龄可达10^7年,因而支持慢速恒星形成。这样一来我就迷惑了……

参考文献
Elmergreen, B. 2000, ApJ, 530, 277
Krumholz, M. R. & Tan, J. C. 2007, ApJ, 654, 30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333-650509.html

上一篇:Mathematica处理分子云数据的可能性(三)二维图像显示
下一篇:在网络中追寻嫦娥二号
收藏 IP: 159.226.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