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的博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8306591 初入科技门径,希望能够多多认识前辈学人,和各位同学互勉吧!!

博文

转帖:说点大实话!

已有 5434 次阅读 2009-4-29 15: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想说涉及政治和经济的问题,只谈谈研究本身的现状。

一、信息量严重不足。查阅文献困难,相信这是很多战友都有的体会。虽然很多大学都购买了数据库,无论万方还是维普,虽然很多SCI杂志有很多免费文献,无论PNAS还是JVI,但我们的阅读权限依旧相当低。很多研究所根本就没购买数据库,也不知道这帮人在干什么?!!导致我们的战友经常在坛子上发帖进行文献求助,我看到这种情况,相当痛心。其实文献数据库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开销,相对于那些毫无用处、只能装点门面的仪器更新来说,每年购买数据库只是九牛一毛,但很多实验室宁愿把一台没问题的Sigma冷冻离心机换成一台新的Eppendorf冷冻离心机,赋予“关心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条件”的美名(Made in Germany 离心机的性能相当稳定,10年高频率使用一般不会有问题,完全没必要更换),也不愿意用一台离心机的钱买一个全所可以共用一年的数据库。以协和为例,诺大一个研究机构,堂堂中国医学科学院,却似乎只有在东单有文献下载的自由,我的同学不得不自己背着硬盘挤公汽去为了那几篇可怜的文献(现在他直接要我帮着下,用QQ告诉我,直接存到网络硬盘共享文档,不用再三伏天去挤公交了)。论坛上也有复旦的、CDC的或者其它院所的战友,都有人发过文献求助,敝人闲着无聊,查了一下他们要求的文献,发现没有一篇是不能通过直接买权限来下载的。我至今还记得以前半夜在实验室通过代理服务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狂下文献的经历。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不可否认地严重落后,是什么还在制约我们的前进??!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30年前读硕士时,为了几篇文献,可以从南方坐几天火车到北京,在军科院图书馆查阅想要的东西。现在呢?我们有了网络,却仅仅只方便了通过网络求助,而不需要坐火车而已!令人叹息的是,事实上方便我们查阅文献的恰恰是那些鬼子,因为他们把很多文献做成了免费(或者发表一年后免费)。你去冷泉港实验室网站,想下它的东西,10多秒以后,它就会报告说,经验证,你的IP来自中国,此文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免费。而那些在台上高呼“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人,不过是在背诵秘书写好的演讲稿而已。呵呵,所以啊,中国学生往往具有惊人的数据搜集和整理能力,除开小聪明,简直个个都是鬼子们眼里的“天才”,在此拜谢“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战略 为什么不买数据库?原因之一无非是这种开销是直接汇款给国外,中间没有“流水”,而通过代理,或者只买仪器试剂之类,自己可以好好吃上一点......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吗?以俄罗斯为例,即使是在90年代中期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莫斯科大学的生物系学生还是可以在图书馆的公用电脑上使用学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

二、科研耗材质量严重不过关。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然而事实却是相当残酷。国内购买耗材,很多是经过所谓一级二级代理商来购买,或者有的是直接买国产,但现实如何呢?大家应该知道一种叫“大龙”的移液器,塑料的,轻质,很多代理商在目录里标明是芬兰原产,呵呵,去它的芬兰吧,国内销售的“大龙”不过是国内的山寨货而已,质量不会比“金花”好到哪儿去(后者是吉尔森的中国山寨货),不信的话,你可以用分析天平(小数点后带4位数的)试试,一毫升dd水应该是1克重,你比较一下eppendorf和“大龙”谁准?一些有钱没处销的国内导师,要求每年都买“大龙”,年末旧的扔掉,换新的(做基因的嘛,害怕污染,呵呵呵)。这还是一个移液器,算是“高技术”产品了,平时我们用的常规试剂又是如何呢?我的一位好事的同学,闲着没事,把北化的一整瓶氯化钠用dd水溶了,过滤后烘干,发现滤芯上多出了0.4%的不可溶杂质,可溶性杂质就更不可想象了,这还是分析纯的,呵呵,氯化钠呀,最最常规的盐啊!!还有另一个常规东西,SDS,都用吧。我国的SDS一般是粉状制剂,事实上,去污剂对人都有伤害,比如SDS形成的气溶胶在被吸入后会引起呼吸道粘膜的强烈不适(有过这样的体会吧,细胞裂解啊),反应强烈的人甚至有过敏反应,所以一般建议在通风厨或者戴口罩操作这个粉剂。而西方国家的SDS一般做成长3-5毫米、直径1毫米的颗粒,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气溶胶的产生(我们早期的餐具洗涤剂都是SDS,只不过浓度很低,而且都是液体,没事儿,现在一般换成比如辛糖苷之类的,缺点是容易变质,长期不用会产生异味)。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代理商的“进口分装”,首先还以去污剂为例,一般使用的Tween、Triton都是害怕阳光照射的,所以很多都是在棕色瓶或者黑色瓶里,但在分装之后,很多就变成了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瓶子,呵呵,正常的液态去污剂是无色液体,避光保存,看看你的是不是已经成了黄色,如果是,那么建议就拿来洗洗膜吧,任何涉及生物学活性检测的实验都别再用它了;再说说试剂盒,其实凡是进口的原装货都应该是不错的,可偏偏有那么些无良代理商,进了一大批过期或者快过期的货,伪造一份新的说明书或者外壳,重新标注有效期,然后就以低价卖给你,不信吗?我使用过一个stratagene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上说的是需要0.5微升逆转录酶(就给了15微升),而我怎么都转不出来,最后提到2微升才成了,呵呵,后来到了国外,同样的试剂盒,技术员把酶先拿保存液稀释一倍(保存液含甘油和Tris,pH8.5),我再拿来每次0.5微升用,没有哪次不成功(是不是有点汗)。我还尝试过Invitrogen的逆转录盒子(superscript 二代),同样的问题,酶的效价太低,而在国外使用同样的东西,无论按说明书操作还是稀释一倍,都没问题!还有枪头和EP管,eppendorf是一家总部在汉堡的生物公司,它出产的耗材是全世界公认最好的,正常的原装eppendorf货,包装上只会有clean字样,但在盒子里都有一张纸质说明,注明人类DNA free、DNase free、RNase free、PCR inhibitor free,这是它默认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而且每项free都附有一个实验结果图和说明。如果各位的实验室有这种号称“原装进口”的eppendorf枪头和管子,不妨查查有没有这张说明书,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这个产品在美国或者国内被分装了。呵呵,还有啊,世界上有两个Merck公司,一个在德国,一个在美国,美国那个是二战后硬抢走的(很佩服德国人重振旗鼓的精神!),质量比德国的差多啦,但我们有多少代理在卖你东西的时候说这是德国货还是美国货呢?!最后说说抗体类,这是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分装物品,你用含有甘油和Tris的稀释液一兑了,谁也看不出来,但效价却大打折扣,国内一些代理公司的产品看上去便宜,买来你却会发现效价比说明书写的小得多,呵呵,我在国内使用的一个丹麦公司的单抗,工作浓度是1:3000稀释,而到了国外,同样的型号,我用1:10000,差距啊!还有FITC或罗丹明标记的KPL二抗,我在国内做免疫荧光用的是1:400,有时是1:100,到了国外统统1:2000,而且还比原来更清晰,当然啦,国内用的要便宜好多哦,呵呵,不过也就少了不到一半的钱而已 这种简单除法的结果让人难受,个中缘由却只有那些卖抗体的人知道了。

三、研究生待遇太低。大学的低水平补助让很多战友举步维艰,我见过100元/月的,权当打发叫花子。中科院、医科院、CDC相对好一些,部分可以保证硕士上千,但都是在高消费的一线城市。武汉、成都、昆明的钱少,但生活水平低,北京上海消费高,实际算下来学生并不好过到哪儿去。即便是这样,一线城市也有很低的,咱明着说,我在拿一个月1000的时候,我的北大力学系同学不过是400元,中国农大动医的朋友不到600,而上海的哥们儿高一些,有2000的吧,不过能经得住什么折腾呢?有的科研院所好歹算有良心,给你包了住宿费,或者象征性扣点,食堂也不贵,呵呵,有的就垃圾了,一个月补助仅仅够顶多50顿食堂的套餐(比如CDC南纬路27号中心食堂,吃一顿动辄8块吧,很多朋友只好去对面医科院药物所吃饭,实话说了,也不怕得罪谁 )。曾经有一次陪老板见地方上的同志,老板请客吃饭(我的任务是挡酒,男人不好做啊 ),席间每人都有一道鲍鱼,这一道菜下来就是我2个月补助啦。还有一个在南方人看来根本就是家常的边角——红烧肉炖干豇豆,但因为有另一个似乎好听的名字,还有个精美的陶瓷盆子来盛,肥腻腻油花花旺旺实实一大堆往桌上一放,就相当于去掉我一个月的收入了......我简直难以动筷子,唉,其实,我们哪里是没钱啊......硕士还好说,一般都是单身“贵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有的博士呢?已经是拖家带口的人了,还拿着那么点津贴,一拿就是3年,叫人怎么过活??!记得当年一位大大大师兄毕业要出国,他的院士老板问,你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呢?师兄说:“我得养家糊口......”老板当时就语塞了,呵呵,真要是有心留人的院士老板,开个10000的月薪给他,难道支付不起?谁又能当面说什么?!中国人的恋家情绪是很重的,8000元的毕业月薪,相信就可以把很多打算奔着美利坚3万刀年薪的博士后抢回来(就算是按中美GNP的差来折合,也应该到5000吧)......所以啊,不怕各位战友骂咱白眼狼,奔三的人了,不论父母条件如何,都不能抱着“高学历背景”伸手往家里要钱吧?!有国外的offer,自然会很容易就同意了,不论哪位教育学家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是国家在往里面垫钱(我承认,这是事实,总的来说国家培养本科以上学历是在负债),但“以人为本”似乎仅仅落实在口号上!退后30年,咱国家穷,没那么多外汇,毕业留原单位做贡献咱认了。可现在呢?我想高层有这样的想法:统计表明,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可以培养一批稀缺人才,而这批人因为国内的牵挂,很多最后还是会回国效力,像杜鹃在别的鸟巢里下蛋那样利用别人资源为自己办事,何乐而不为?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悲哀!!!

四、高筑壁垒,合作困难。中国古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科研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大量合作的行业。然而因为一些众所周知、却又难以言表的原因,国内各科研机构很难坐在一起谈话。诚然,合作任务相互不配合是在全世界各科研单位都会有的问题,但这不是中国也要容许这种现象存在的理由,原因只有一个:咱穷,咱落后,咱被抢了太多,咱的时间不多,不能用帝国主义的问题来为自己开脱,否则你一方面说制度不同,另一方面又说大家都一样,那你学习那些政治理论做什么?令人深受刺激的是03年SARS危机的时候,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病原尚未查清,从广东运到北京的肺组织样本却被发现是经过甲醛处理的,你让人怎么分离病毒!!!要说大家都做过互相对不起彼此的事,可在国家危难时刻,还在想着不能让别人先出成果的事情,也难怪“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日本50万兵力就可以一直打到广西。幸亏有吴仪副总理在,直接用死命令运标本啊 最后呢?还是港大先出的成果吧。所以清华北大就不要抱怨为什么状元“孔雀东南飞”了,先想想自己的水平吧!!想想那段时间,真是无奇不有啊,各自把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做植物的、微生物的、动物的、药理的,甚至一些搞人类基因组的(医科院计生所有参与吧),统统一夜之间转行做起了SARS(成果屈指可数,就像我国的VCD产业一样,一窝蜂最后毁了一切)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所万所SARS开”啊。国家危机成了多少人眼里的肥肉,居然还有事后为恒河猴塑雕像的,说是此实验动物为抗击SARS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你就炒吧(如果伤害了一些战友对母校的感情,我在此先诚挚道歉,对不起 )。在国务院和卫生部的抗击SARS总结表彰大会上,有一些总结内容,包括“各科研机构消除门第之见”,颇令人玩味啊:L 。合作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联合培养项目,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资源的平台。说实话,因为地域关系,有的院校的确在某些方面先天不足,而有的机构除了人,什么都不缺,因此联合培养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而事实上,有的机构就有那么些见不得人的理由,往外输出硕士博士去联合培养,却要培养单位给文章的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甚至成果,这不是扯淡吗?培养一个做实验的学生,费用都是培养单位承担,有的老板还给学生一点生活补助(一般不多,但好歹是有),一篇文章出来,是这个学生的第一作者,肯定不会被排到第二去(作学术的道德底线),然而跟你原单位有什么关系?碰上不服气的培养单位老板,偏不给你第一单位,那这个学生就没法毕业了吗?事实就是这样,举个例子(还是实话实说,得罪战友的地方,请原谅),西安交大医学院一位出国做联合培养的博士(比较优秀的例子,毕竟出国做培养比在国内光彩得多),在英国做了一篇超过3分的文章,然而回国了交大硬是不承认他的文章,为什么?因为交大医学院规定,博士必须有3分以上第一作者才可以不送盲审,但条件是,这篇文章必须是西交大为第一单位,可惜啊,这位博士的文章把西交大放在了第二。呵呵,交大管理层牛X啊,这种事不找英国人撒气,却拿自己学生开刀。一个势单力薄的学生,孤身在外,在别人国家有什么话语权啊,他能决定谁是第一单位吗?他在国外孤独无助的时候,西交大到哪里去了?把自己国内导师挂进作者名单已经够对得起学校了,本来国外发文章是必须有idea才算作者,否则统统是致谢(总不能说感谢西交大提供的人才吧)。这位可怜的博士,回国已经是临近答辩了,你非得让人重新出SCI才能毕业,怎么办啊?又不是老母鸡下蛋,咯哒一声就出来了,而且就那实验条件......最后,这位博士只能选择跳楼自杀......:L 用死亡来诠释解脱、愤慨、无奈和抗争。据说现在有的学校在输出联合培养硕士博士时更添加了一项要通讯作者的要求,这明明就是不要人去别的单位做事嘛!还不如直接出台禁止联合培养得了,省得掩耳盗铃的麻烦。有的学校在往国外输出联合培养的学生时,还有追加条款,即回国后必须在本校工作数年,防止你逃跑啊,难为那些签了“卖身契”的学生了。

五、模糊不清的管理规定。在此仅以我们病毒学界为例,因为2004年第二次SARS危机的诱因是学生操作不当(据说吴仪副总理再次祭出杀字大旗,再出事就要把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判无期:L ),所以后来国务院出台了一个规定,即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操作可以直接感染人的病原生物,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进入BSL-3。呵呵,不知各位有多少手上在做这种“犯规”的活路啊?我不是指责各位,而是指责这个规定,纯属一个病急乱投医的典型嘛!!幸好这似乎只是个向公众做交待的规定,不然那个饱含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精髓的“原则上”三个字不会出现。第二次SARS危机致使所长、副所长被撤职,一些老板觉得病毒所是不好呆了,于是就另开了医科院病原所这个“分店”。落马了一批业内名人,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导师最开始也是如履薄冰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了那个浪尖儿,不到两年,这个规定就在暗地里被抛在脑后了。因为每个导师都知道,不让学生做可感染人的材料,那大家都合并到中国农大得了(中国农大也有人畜共患病研究啊:L ),或者大家一起玩原核表达?酵母双杂交?噬菌体呈现?或者人人都做反向遗传?干脆就别招生了!而且老板也清楚啊,要都让职工来做这些感染性材料,很多时候就是浪费——时间、人力、经费统统扔进爪哇国了!没办法,得承认技术员有高学历、好主意的是凤毛麟角,而且都有家室,4点半下班还得惦记去菜市呢!不可能像学生那么廉价且勤劳。实验室得有成果,老板得为来年经费着想,所以我们现在又成了这个样子。但同时,那个规定依然高悬,你不能明着逾越它,所以有的是暗箱操作,而有的是默认。可是利益问题又是不可忽视的,一旦出现某个稀缺病例,老板自然会调集一帮人一起上,协调完医院,协调完领导,好不容易拿到病例,折腾出一点成果后,一写文章,你会发现很多不相干的人,或者相干却没发挥作用的人,或者发挥作用却恰恰是反作用的人,名字都排在了你这个实际干活的人前面。老板有自己的考虑,你是学生,你是流动的,但有些人却是长期的,需要扶植。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排在你前面的“相干”人等会去就此病例做报告,并且你会听到一些瞠目结舌的报告内容,或者令人汗颜的结论,但就此一笑了之吧,有时把自己当观众也是件难得的事情,请人演戏本来是要花钱的哦。

抱怨归抱怨,事实虽然是事实,但如果我们无力改变,就多点心眼去注意这些吧,心里明白总比脑子糊涂要好。
谈及一些感慨,还有其它方面就不赘述,仅仅是个人在数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想,希望对一些战友、尤其是刚刚开始踏入科研大门的战友有一些提示。此文描述很多现象,不免涉及一些科研院所,如伤及一些战友感情,恳请原谅,也请不吝指正。

[ 本帖最后由 atfsu15 于 2009-4-27 07:27 编辑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6139-228927.html

上一篇:大家看看复旦的博士制度改革!!
下一篇:很久没来了,记录下半年多来的进展!
收藏 IP: .*| 热度|

5 李小文 刘进平 吴飞鹏 周春雷 胡健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