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宝联
边走边拍,亦苦亦乐 精选
2025-9-16 13:08
阅读:1766

image.png

二十多年来,奔走于全国各地已成为我工作的常态。无论走到哪里,行囊中总少不了一台相机。山川河流、桥隧结构、新开工地、病害现场……无数个瞬间在快门声中定格。这些看似零散的照片,实竟构成了我个人最珍贵的工程实践档案。不仅是工作的记录,更是思考的源起与问题的答案。

最初拍照,不过是无心之举。2005年,我参与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时,随手拍下了一些混凝土浇筑的现场画面。半年后,该路段出现早期裂缝。回头翻看那些照片,才发现当时振捣不均、分层过厚等施工细节中早已埋下隐患。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工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隐藏在施工过程的细节之中。

IMG_20200614_105438.jpg

自此,拍照成了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二十余年来,这个习惯从未间断。相机换了好几代,存储卡积攒了许多张,照片总数早已突破数万。所有这些影像,我都按时间、项目类型、工程部位与问题类别进行系统归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视觉数据库。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普通的照片,于我,却是一部用镜头写就的工程建设史。

从设计缺陷中汲取教训,是这个影像库的重要价值所在,我很自豪的是不仅处理了开裂的问题,还促使全国顶级设计院按我的建议更改了设计标准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施工过程中的错误更为常见。北方某大桥防撞墙在冬季出现裂缝,各方起初互相推诿。我调出当年施工期拍摄的照片:钢筋疏密不均、模板加固不牢、养护明显不到位。尤其在寒冷地区,防撞墙顶积雪难以融化,渗入混凝土内部后反复冻胀,最终导致开裂。这些影像让参建各方沉默良久——细节的疏忽,加上环境的影响,往往就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

材料与环境之间长期的交互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自2008年起,我每年定期环渤海地区巡访一次,选定典型桥梁,以固定位置、同一角度系统拍摄结构腐蚀状态。连续十余年积累下来,这些照片已可串联成动态的腐蚀演变过程,清晰展示出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及保护层剥落的完整历程。如此长时间、同视角的腐蚀影像序列,很可能是独此一份的宝贵资料。

材料与管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我曾持续记录某桥墩柱区域的积水状况:因周边地势低洼,雨水常汇集于墩脚,冬季反复冻融。从最初的表面剥落,到内部钢筋锈胀、混凝土大面积脱落——整个破坏过程被不同时期的照片完整呈现。这类案例不仅揭示出养护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更让我们明确:排水设计绝非小事,防冻融必须从源头统筹。

养护缺失导致的病害最令人惋惜。我拍摄过某桥伸缩缝从完好到严重锈蚀的全过程,也记录下刚通车不到一年就破损的路侧石。这些依时间排序的图像,无声地诉说着维护不及时的代价。反之,一些运营十余年仍完好如初的设施,也成为养护管理的优秀范例,说明持之以恒的预防性养护何等重要。

这些影像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它们推动着系统性的改良。

回顾二十载“边走边拍”之路,我越发认识到,工程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实施,更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系统工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数据点,连点成线,汇线成面,最终呈现出的是工程真实的发展图景。

如今,随着手机拍摄功能日益强大,我已渐渐少带相机,改用手机继续记录。甚至还添置了无人机,以捕捉高处和远处的工程细节。但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习惯,更是一种工程态度:尊重事实、相信时间,在细节中追寻答案。每一位工程人都应当成为这样的记录者和思考者——我们不仅需要创造的智慧,更需有反思的勇气和持续的精神。

在路上,在拍中,边走边拍,亦记亦思,亦苦亦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宝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52260-1502213.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