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我接到了一位朋友通过微信发来的求助信息,有关混凝土裂缝及外观色差的问题。我首先询问了他问题发生的地点、混凝土的浇筑及拆模时间,以及他发现裂缝的具体时间,之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由于未能亲自前往现场,所能掌握的信息很有限,因此仅能提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并指出了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供他参考。他立刻理解了我的分析,恍然大悟,认可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随后,他建议我写一本书,将这些独门技术传承下去,以免技术失传。我回应道,出书计划确实有的,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尚需等待一段时间。至于技术失传的问题,无需担忧,因为这些技术并非我独有,只是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没有将它们串联起来,仅仅关注材料和配比,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同时,我也收了几位徒弟,会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
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处理有关混凝土的疑难杂症,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性,我每次处理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说服、讲通,然后再找相关证据去印证,最后按我的意见不再产生开裂或外观缺陷,形成逻辑自洽。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命题的真伪关系,确保推理过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这三条原则看似简单吗,但在逻辑思考和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论证:通过检查论证中的命题是否符合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判断论证的有效性。
识别谬误:许多逻辑谬误(如自相矛盾)可以通过这三条原则被识别出来。
构建清晰的论点:在表达观点时,确保所用的概念和命题是明确且一致的,有助于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在讲述各种混凝土病害的案例时候,一直强调我所教授的不仅仅是某种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建立起一种思维模式——逻辑思考,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利器。
逻辑思维的核心在于寻找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应当是明确无误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果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现象,也没有所谓的玄学。只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其背后的前提条件至关重要,比如证据的重要性。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引发的官司时有发生,而打官司的核心就是证据。在关键证据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是解决争端的关键。
我曾在几个非常重要的诉讼案件中担任专家辅助人的角色,通过将专业知识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成功地反驳了几所国内985院校的鉴定报告以及几个省院的鉴定报告,获得了法官的认可。法官虽然不懂专业细节,但他们懂得逻辑。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判,也体现了逻辑的力量。
在进行混凝土病害分析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悟性。所谓的悟性,我理解是多学科知识的快速结合加上逻辑分析。因此,了解多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大原则:合情即合理,合理即合规,合规即合法。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原则是适用的,但并非绝对。
接下来,我想再次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证据在推理和判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得出结论的基础,还能帮助我们揭示事件的真相,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重视证据的作用,努力收集和分析证据,以便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而发现证据也是需要慧眼独具的!如下图:
沿着波纹管混凝土开裂,什么原因?材料问题?施工问题?设计问题?还是环境问题?专家论证会上,我提出这是材料问题,与施工没关系,是灌浆料膨胀过大造成,这个地区最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不存在冻涨问题!与会的一个著名教授不认可,认为是受力裂缝!另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同济大学教授认可我的意见,他说闻博说得对!原因如下图:
钢绞线的直线段(也就是水平段)混凝土及灌浆料在纵向是不受力的,不会让灌浆料产生体积变化,混凝土只受压力,只有弯起段灌浆料及混凝土才会受力,而裂缝主要出线在直线段,跟力无关,通过排除法也就只剩下灌浆料原因,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很简单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宝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52260-147146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