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
汨罗市白塘镇晏家冲——明代晏知府的故乡?
2025-10-25 14:16
阅读:3372

一、引言

在湖南省汨罗市白塘镇仁义村,静卧着一个古老的地名——晏家冲。它如同一枚时光的印记,自明清以来,便镌刻在这片土地上,被乡人口耳相传,沿用至今。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也随之浮沉:数百年来,此间竟无一家晏姓族人居住。既无晏姓,何以名晏家冲

谜题的源头,早在童年时便已埋下。初识文字的年纪,祖母常携我于家门前的塘畔,指向那一汪碧水之隔的对岸。彼处,如今唯有几道青草覆盖的寻常地垄,在岁月中沉默。祖母在乡里素有百事通之名,不仅熟知乡土人情、良辰吉日,就连远近亲邻的生辰八字也了然于心。而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那片平凡的土地上,曾矗立着一座气派的宅院——那便是晏知府家的祖屋基址。繁华落尽,归于平寂,正是祖母的讲述,为这片沉默的土地注入了历史的呼吸与传奇的脉搏。

瞧见没?那儿啊,明朝时候出过一位晏知府,就是他们家的老屋基,小时候就在这儿长大的。她的话语如塘水泛波,在我心中漾开一片遥远的想象,与我们家祖屋,就隔着这口塘。你也要用心读书,将来考秀才、当知府……”

IMG_20251003_154056.jpg

仁义村晏家冲晏知府祖屋基址

她继而说起家族的迁徙往事:烈祖李朝辅公,正是相中了这方水土的气韵,才从仁义象鼻咀迁居于此,与那段湮没的繁华,隔塘相望,仿佛一种无言的传承。

自那时起,一个朦胧的身影便在我心中扎根。那位晏知府究竟是谁?他曾有怎样的作为?又去往了何方?他不再只是祖母口中的荣耀符号,更成了一个少年心中遥望的榜样与魂牵梦萦的追寻。

只是人生步履匆匆,半世尘缘碌碌,探寻的念头一度被深深埋藏。直至今日,卸去繁务,拥有了全然属于自己的光阴,重启这段萦绕半生的乡梓之谜的契机,终于到来。这场跨越池塘、跨越数百年的对话,由此悄然开启。

二、晏家冲的地理与传说

晏家冲坐落于湖南省汨罗市白塘镇仁义村16组,毗邻省道S313桃林至磊石段9公里处,直线距离岳阳县黄沙街镇16公里。在更古老的时空里,这里属于凤凰山一脉,与对岸的凤凰台隔白塘湖相望。古时每逢枯水季节,两地仅以一条名为仁义河的小河相隔(今属汨罗江水系),地理的亲近也促成了人烟的连结,我的烈祖母、堂嫂等多位亲人皆出自凤凰台。历史上,晏家冲在清代隶属凤凰局,至民国时期则划归祇园乡管辖。

白塘镇一带地图.jpg

汨罗市白塘镇一带地图,红色标出为晏家冲(底图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这一带地势北高南低,属典型的红土低岗地貌。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形成多条南北走向的冲沟,晏家冲便是其中之一。为蓄水灌溉,先民沿冲沟的上、中、下三处修筑塘坝,分别得名晏家冲大塘、腰塘(近年已改为水田)及余家塘。

豹山龙.jpg

白塘镇仁义村一带卫星影像图,古人称似龙形,红色标出为晏知府祖屋基址(底图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IMG_20251003_155301.jpg

白塘镇仁义村晏家冲大塘,晏知府祖屋基址在大塘左侧(南部)

IMG_20181001_163958.jpg

晏家冲秋收季节稻穗低垂涌动,似梵高笔下的金色油画。电杆前绿色未成熟稻田为原来的晏家冲腰塘

晏家冲大塘西侧,如今是一片数亩的旱地。相传这里正是明代晏姓人家的祖屋基地,曾走出一位晏姓知府,此冲亦因这位名宦而得晏家冲之名,沿用至今。冲沟以西的丘岗旧称晏家卫岭(为我祖宗安息之地),晏家卫岭再向西,则是因姜姓大族居住而得名的姜家冲,其田产称姜家田(后人也称张家田、江家田),后为仁义许氏世居之地,亦是我祖母的故乡。

如今,晏家祖屋旧址由我少时同窗彭令球承包耕种。他数次提及,在这片土地上曾挖出不少与近代不一样的砖瓦。我亦曾数次前往探寻,确在泥土间发现了不少古代砖瓦残片,默默见证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IMG_20251003_15423201.jpg

晏家冲晏知府祖屋基址周边分布有不同时代砖石碎块

因历史上战乱与移民的影响,晏氏一族自原居地逐步北迁至数公里外的壁塘山界屋(今白塘镇移风村碧塘湛之北),祖屋旧址遂复垦为耕地。而后,族中一位公子科举入仕,官拜知府,举家外迁。其具体姓名与迁居之地已不可详考,民间仅流传他曾在东部江苏、安徽一带为官,亦有说法称其移民到西部四川等地。

本地自古流传龙形风水之说,认为仁义村整体地形如一条卧龙:龙心位于晏家冲,龙头在豹山龙(今仁义村干坡里至安国寺省道S313沿线),龙尾则从庄余家延至仁义垸,直抵白塘湖。或许正是这方山水的灵秀之气,滋养代代人才。

IMG_20251024_093744.jpg

仁义村干坡里至安国寺省道S313沿线古时称豹山龙

龙头前方的大湾头,曾有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古刹安国寺,比桃林寺还早建191年,今虽不存,却留下安贵寺这一口音演变而来的地名(约在今五牛饭店后山坡)。安国寺以北约两里处的胡家坪,清代曾建有一座祇园庵(庵址约在今白塘镇街胡家坪),祇园取自梵文,意为佛教净土。民国时期,这一带遂以庵名为乡名,称祇园乡

白塘镇一带清代地图.jpg

白塘镇仁义村晏家冲一带清代地图(摘自郭嵩焘《湘阴县图志》,图上为南、右为西)

今日白塘镇中心所在图头湾,古时为李氏与彭氏宗族聚居之地。两姓宗祠与家庙曾共立于白塘湖畔,檐角相望,门庭辉映。彭李二族世代为邻,累世联姻,故素有彭李一家之说。如今漫步故乡,仍可见两姓屋舍如星宿般错落相依。

清嘉庆己卯年(1819年)我烈祖父李朝辅(号尽亭,太学生)迁居至仁义象鼻咀。之后闻悉晏家祖基大塘东面的庄屋(古宅)欲出售,因这一带风水好,遂与彭家合议,共同出资购得。此后,李家居东侧,彭家居西侧,共用堂屋安奉祖先。至解放后,随着彭李后代分家,同时房屋破旧漏雨,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这栋青砖灰瓦的祖屋被陆续拆建,原址今亦复为耕地。

IMG_20251003_15511801.jpg

晏家冲大塘与晏知府祖屋基址对面为彭李二家祖屋基址 

老家祖屋.png

200年前我烈祖父与彭家合买了晏知府祖屋对面的庄屋(据记忆用电脑绘图)

祖屋后面,横着一条黄土质的古道,乡人称之为巷口(现S313公路)。路两旁生着茂密的松林、栎树与丛竹,小径在枝叶织就的穹窿下曲折延伸,格外幽深。小时候,祖母总不忘叮嘱:后山那条路不太平,有鬼魅游荡,天黑前千万记得回家。

传说民国某年一个暮春黄昏,有个挑担卖陶质瓦壶(俗称沏壶)的过客,匆匆行至巷口,忽觉内急,便闪身钻进祖屋后方的松林里解手,忽然后颈袭来一阵刺骨阴风,他惊惶失措,踉跄间跌坐在自己刚排的秽物上。回家之后,他便发起高烧,口中胡话不断。家人虽连忙到我家祖屋后祭祀菩萨、请来法师收嚇,却终究没能唤回他飘散的魂魄。不过几日,他就在惊厥中咽了气。这类故事深深烙在我不敢傍晚独行的童年记忆里。

旧时乡间若遇家人生病或狂风暴雨,乡民便认为是恶龙作祟。于是众人抬神像、鸣锣鼓、放鞭炮,至龙头所在豹山龙举行祭祀。传说那里有一处古窑,祭祀时乡民会特意挖坑倾入粪肥,以示对恶龙的警告。家母今年已96岁高龄,她回忆1947年嫁入晏家冲后,还曾亲历此类仪式。

关于晏家祖屋,还有一事口耳相传:解放前,此地常有大蛇出没。祖母曾说,塘坝旁曾有一棵需两人合抱的木子树,时有碗口粗的大蛇倒悬枝头,探身饮水。民国某日黄昏,一位戴白围巾的过客匆匆经大塘坝、晏家卫岭走向三圣庙。祖父朦胧中望见前方岭上似有一条白带,以为是行人遗落之物,近前才发现竟是一条碗口粗的白蛇,正缓缓游向古宅地基,惊得他魂飞魄散,疾奔而归。

三、晏知府传说的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天下纷扰,兵祸连绵,生灵涂炭。朱元璋在肃清陈友谅主力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派大将徐达会同杨璟等部经略湖广,先后攻克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宝庆(今邵阳)及永州等地,清剿陈友谅与元朝残余势力。进军途中,明军遭遇多方顽强抵抗:陈友谅余部张雄在华容筑城固守;受徐寿辉封为湖广参政的易华在湘乡组织乡勇;自称江淮枢密使的汤旷据守湘东石牛寨险要。这些抵抗激化了战事惨烈程度,最终酿成民间广为流传的朱元璋血洗湖南的历史悲剧。尽管正史罕有记载,但民间流传甚广。

其中,湖广行省参政杨璟率军在攻克岳州府时,由于遇到了陈友谅部巨大的阻力,加之剿灭石牛寨汤旷所集怨气无处发泄,于是,部队进城后不问青红皂白,大开杀戒,尸首遍布岳州城。岳州城遭受了惨烈的围城屠杀,史称岳州屠城

家乡汨罗市白塘镇居湘江、汨罗江、沅江、洞庭湖交汇处,历来就是兵家争夺之要地。据乡老相传,朱元璋血洗湖南时,情势危殆,连八哥鸟都声声急啼,高喊荷叶躲躲,荷叶躲躲,以致许多藏身荷塘水下的百姓也被发现抓获。在此绝境之中,穆屯一带只有湖口邓旁边的冯家、赶洲河边的吴家湾、拦河细张湾旁的万家礅等地的少数原居民藏身土洞,才侥幸躲过这场劫难。

经此兵燹,湖南境内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呈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至洪武十七年,朝廷不得不下旨从江西大规模移民入湘,推行插旗占地政策,这便是扯来江西填湖南”“江西填湖广等民间说法的由来。湘赣两地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后来湖南人亲切地称江西人为老表,正源于这段移民历史。

我的先祖学明公,为湖茫李氏后裔,元末明初任广东布政使司。其九子在明初移民潮中自江西丰城迁居湖广各地:元道徙湖北蒲圻;元通徙长沙西乡段;元运徙湘潭;元迪徙善化;元选徙浏阳东乡;元迎徙湘阴桃林;元迅徙宁乡;元递徙益阳;元逢徙长沙河西后塘。

据家谱记载,六子元迎公是我们湘北汨罗白塘生丝塘一带的迁湘始祖。明洪武己未年(1379年)由江西湖茫徙居巴陵彭机段栢树李,建文二年(1400年)再迁湘阴北乡桃林冲西徿塘尾。字派旧派为: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笔者属字派。

李氏家谱.JPG

汨罗白塘镇生丝塘李氏家谱

邻居彭氏先祖思义公亦于洪武中期移民至白塘图头湾,彭氏始迁祖也是江西籍。据《湘阴县图志》记载,彭氏传十一世至志鸾,生崇九,其孙大琛为候补同知,十五世符甲为道光己酉科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陕西补用知府,成为当地望族。民国时期有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彭百皇,有多人在国军中任官职,如我的太姑老爷、国军少将彭算初(又名彭鉴)。

彭氏家谱.jpg

汨罗白塘镇图头湾彭氏家谱(据光绪年《湘阴县图志》)

江西填湖广基本同期,明初四川因历经战乱、人口锐减,政府组织湖广地区民众奉旨入蜀,形成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从洪武延续至永乐时期,使四川人口增至180万,移民超过半数。传说途中移民被绳索绑手串联前行,以防逃脱,解手一词便源自这段被迫迁徙的历史。

在此宏大背景下,晏知府家族的迁徙轨迹隐约可辨:他们可能随湖广填四川西迁入川,也许还经历过江西填湖广。这段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不仅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命运轨迹,更映射出明初中国人口迁徙的壮阔图景。

四、晏毅与晏家冲的联结

通过系统查阅史志资料发现,明清两代有明确记载的晏姓进士共23人,其中明朝12人,清朝11人。在地域分布上,晏姓进士主要集中在四川(9人)和江西(9人)两地,而湖南籍竟无一人。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籍晏姓进士大多集中于明朝(7人),这一现象很可能与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入川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进士名单.jpg

明清时期晏姓进士基本情况统计

汨罗作为古罗县故地,自唐武德八年(625年)撤县并入湘阴后至1966年分置汨罗县,在长达1341年的历史中始终隶属湘阴县管辖。然而,湘阴县本身的行政区划归属却历经变迁,先后隶属于岳州、潭州、潭州路、天临路、长沙府、省直属行政督察区、长沙专署、湘潭专署等多个州府署,直至现代才稳定于岳阳市(地区)。这一复杂的沿革历史,为追寻地方人物增添了难度。

在现有文献中,明清时期知府级别以上的晏姓官员本就稀少,主要有晏日曙、晏辂、晏仕翘、晏铎、晏毅、晏日启、晏朝寅、晏斯盛、晏端书等人,但他们的籍贯均非湘阴,线索至此中断。

正当研究陷入困境时,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迷津:晏知府家先搬到了壁塘山的界屋那里再搬走的,什么界那就不清楚界屋很可能指县界——这意味着晏知府的籍贯可能是巴陵!如今的晏家冲距离巴陵地界仅十余公里,而明初岳州府的辖区正值有史以来最大范围,控扼整个洞庭湖水系。朝廷于建文元年(1399)扩大了岳州府的辖区范围,下辖永定卫、九溪、澧州、安乡、石门、慈利、岳州卫、巴陵、华容、临湘、平江共十个县、卫,晏知府家族完全可能最终落籍巴陵或者壁塘山界屋的晏家屋就在巴陵县境内。我家的李氏家谱也显示明初移民从巴陵到湘阴的徙居变化。

沿着这一思路,笔者在大量史志中展开新一轮搜寻,最终在嘉靖《池州府志》中发现了唯一一位巴陵籍晏姓知府——晏毅。尽管后世部分方志编纂者怀疑巴陵可能是巴县的误写,被修正为巴县。但需要强调的是,嘉靖《池州府志》作为最早记载晏毅籍贯与传记的方志,比后来的万历志书早了整整五十年,其史料可靠程度显然更高。

晏毅池州府志(嘉靖)1.jpg

嘉靖年《池州府志》,籍贯巴陵人

晏毅池州府志(嘉靖)2.jpg

嘉靖《池州府志》载:晏毅,巴陵人。以江西左参政知府事,平易近民,民多德之,后升云南布政。及殁,民不忍忘,祀以为神

从晏毅的仕宦履历来看,他曾历任云南曲靖军民府知府、山东兖州府知府,后又转任南直隶池州府知府,晚年更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云南布政使司参政,他后来落籍于重庆璧山县。这一跨越西南、华东的任职轨迹,恰与晏家冲传说中在西部四川、东部江苏安徽做官的模糊记忆高度吻合。

由此可以推断,嘉靖《池州府志》中关于晏毅为巴陵人的记载并非笔误,而恰恰是一段移民记忆的叠加在官方文献中的体现。元代时,晏毅祖籍居江西,明初首辅大臣杨士奇题《晏太守重庆堂诗》诗中有:故家元住大江西。他的先祖在江西填湖广中或之前由江西迁至湘阴(今汨罗市)晏家冲,他出生于晏家冲,在明初为躲避战乱或移民全家搬至晏家冲北面几公里的两县交界处的壁塘山界屋,并一度落籍于巴陵县,岳州辖区扩大时(1399年)正是晏毅的少年时代。而后,其家族又在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中西迁至重庆璧山,璧山因而成为其占籍之地与后世认知中的籍贯。

《池州府志》作为其任职当时的官方档案,所记录的巴陵人更可能指其移民四川前的原籍。这种因家族迁徙而造成的籍贯记载差异,在明初移民后裔中并非个例,它生动地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家族在官方书写与地方记忆中的复杂投影。

五、晏毅其人

名宦晏毅简历:

晏毅(?~1461),重庆璧山人(原籍巴陵),祖籍江西。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科(1423年)举人,宣德七年(1432)升曲靖军民府知府。正统五年(1440年)任山东兖州府知府,1444年离任,后任池州府知府。景泰元年(1450)五月,升为江西布政司左参政,仍领直隶池州府知府,后任云南布政司参政。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以年老多病致仕。天顺五年(1461年)逝世(晏毅原墓碑文显示:逝于正统二十六年),葬重庆璧山区河边镇浸口村石马湾。

万历重庆府志1.jpg

万历年《重庆府志》载:举人,辛卯科,晏毅,参政

晏毅-兖州府志(万历24年).jpg

万历年《兖州府志》载:四川巴县人,进士(注:有误),正统五年任。继任者为正统十年任

主要政绩:

重视教育:由于任曲靖知府期间对教育的奠基工作,使得在正统四年(1439年)科举考试中,马经成为曲靖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正统七年(1442年)黄钟成为曲靖第二位进士。任兖州知府期间,修兖州府儒学(据嘉靖《山东通志》)。

农业发展与土地改革:重视农业生产,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针对曲靖地区地广人稀、耕地抛荒的现状,创造性地实施土地调剂政策,将抛荒耕地划拨给人口稠密、耕地短缺的邻县邻乡耕种。此举既稳定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税粮收入,实现利国利民。

兴修水利工程:宣德八年(1433年)至正统前期,主持曲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治理南盘江,与曲靖千户所指挥梅用合作,开挖、加宽、加高南盘江河道,修建"梅家闸"。在沾益双河村修筑石条砌成的"交河坝"。这些水利设施历经六百余年,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成为其勤政为民的永恒见证。

化解土司继承矛盾:针对云南土官去世后继承纷争频发的状况,深入各地排查化解矛盾。建立了系统的土官继承顺序细则。

改善官俸与教育供给:发现云南官员俸禄和师生廪粮远低于四川标准:如师生月粮,云南3升而四川为1石,于正统二年(1437年)上书明英宗,请求按照四川标准提高云南待遇,次年获准:师生月米提升至6升,翻了一番。

抚恤军烈属:关注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生活困境,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安抚人心,有效缓解了宣德末年滇东、黔西一带军人逃亡严重的问题。

荣宠与评价:

晏毅在任职期间,因政绩卓著,民众拥戴,受明英宗嘉奖,并下一道圣旨《诰命晏毅为中宪大夫书》,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我国家之设郡守,所以布德施惠,利安于民。匪得其人,弗称厥职。尔云南曲靖军民府知府晏毅,擢至上庠地官。是以出膺郡计,抚字维勤,兹特进尔阶为中宪大夫。赐此诰命,服此隆恩,亦求其无愧往古良吏。廉以律已,惠以及人,以应显爵。钦哉!

明英宗得知晏毅家中有高寿的九十三岁祖母、七十五岁母亲,专派朝廷大臣探访,宰辅五人中有三人(杨士奇、杨荣、马愉)为晏毅家赋诗:

杨士奇题《晏太守重庆堂诗》:家居重庆郡,堂奉重庆欢。堂中二亲大母母,白发如银身健康。大母行年九十三,母也今年七十五。姑慈妇孝天锡寿,旨酒在樽肴在俎。蹁跹五彩服,绕膝戏孙曾。森森暖翠慈竹茂,烂烂云锦谖草荣。象简绯袍日趋拜,门拥彤幡燕皂盖。邦侯为政儗龚黄,能致高年总心快。故家元住大江西,元献声华北斗齐。公侯子孙必复始,封诰行看照闾里。

杨荣题《重庆堂为曲靖知府晏毅题》:堂中慈母雪满颠,况是大母尤高年。福禄康宁姑妇乐,旨甘备养孙曾贤。人生重庆有如此,孝慈同萃一门里。绮席欢承綵服鲜,绿醅香泛金樽美。彤幡皂盖绾银章,慈竹阴连萱草芳。锦衣屡得拜家庆,几回庭户生辉光。知君久作青云客,御敕曾看侈褒锡。宁将宦游悦亲颜,直遣夷氓沾圣泽。显扬已喜振芳声,更兼禄养承恩荣。愿殚忠孝保终始,不负高堂钟爱情。

马愉题《题晏知府重庆堂》:重闱近期颐,萱亲过古稀。儿为五马使,侈锦乡园归。升堂拜家庆,庭户生春辉。酩颜并如驻,鹤发明相依。兰亦粲柯玉,森然植前阶。俯仰穹壤间,此乐胡可涯。霞觞荐芳俎,爱日何舒迟。五福世罕具,一门今萃之。爰著重庆辞,揭于堂之楣。昭代多闻人,篇什联璚瑰。匪徒歌盛事,于以敦民彝。

晏毅是明代贤能地方官的典范,明英宗在诰命中赞扬其"廉以律已,惠以及人"。他在曲靖任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教育改革、民族事务处理等方面的贡献,对曲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池州知府任上,平易近民,深受民众拥戴,逝世后民不忍忘,祀以为神(嘉靖《池州府志》)。

六、结语

目光再次落回晏家冲那方古老的池塘。水面依旧平静,倒映着六百年的云卷云舒。对岸的晏氏祖屋遗址与此岸的彭李家祖居基址,隔水相望,共同构筑了这片土地深厚的记忆层。

家乡人民至今传颂着晏毅的故事,不仅因为他是名载史册的知府,更因他是一位为民请命、务实担当的好官。这种对为民办事的深切认同,寄托着乡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期盼这片土地上能走出更多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人才。

本文的探寻,不仅是为一位被岁月尘封的乡贤正名,更是通过一个家族、一个人物的命运沉浮,微观再现了明初大移民的壮阔图景,为晏家冲这个朴素的地名注入了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内涵。

故事至此虽已初现轮廓,却远未终章。我们期盼地方文史工作者能持续追寻,或许在某一册残谱、某一方断碑、某一页故纸中,还藏着未被发现的关键密匙,终将让晏毅与晏家冲的故事以更完整的面貌,重现于当代,传承于后世。

主要参考文献(古籍刻本除外)

[1](清)郭嵩焘. 郭嵩焘全集: 6 史部三 湘阴县图志[M]. 梁小进, 主编. 长沙: 岳麓书社, 2012.

[2](明)李贤等撰;方志远等点校. 大明一统志[M]. 成都:巴蜀书社,2018.

[3]长城长.朱元璋缘何血洗湖南[J].档案时空,2007,(11):26-28.

[4]段福林.巴陵史话[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

[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6]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7](明)王崇.(嘉靖)池州府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7.

[8](明)马愉著;马庆洲校注.澹轩文集今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9]王平.史话:曲靖贤能知府晏毅[EB/OL].胜境文艺,(2024-11-28[2025-10-25].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0564737207527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建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44913-150739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