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荣昌
母亲 精选
2025-10-25 08:54
阅读:1921

    敬爱的母亲,今天早晨坐在电脑前,我又仿佛回到了从前。“捣衣明月夜”是我最初的记忆。我每天睡梦中总能听见屋前方那口水塘边传来的晨曦中第一声捣衣声。——那是您用棒槌敲醒的黎明,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晨钟。

    无论寒暑,您总是在天不亮就起床。当整个村庄还在沉睡,您却已蹲在水塘边的麻石板上,抡起棒槌。“砰、砰、砰”—这声音穿过淡淡的晨雾,在水面上漾开圈圈涟漪;这轰轰之捣衣声响彻长空,惊醒了一村人的梦呓。微微晨光下,袅袅炊烟从灶台上升起,我准时吃到热腾腾的早饭。当我吃完走出家门,村庄才刚刚苏醒。而我,永远是第一个踏进校门的学生。

   那些年,每当青黄不接的时节,家里的米缸快要见底,您却总有办法。您会把南瓜、豆角等时令蔬菜变着花样地掺进米饭里,让我们依然能吃饱两餐。除了房前的几畦菜地,两处无主坟地,是您自己开发的专属“菜地”。至今我还记得那些炎炎夏日,天蒙蒙亮,我陪您种菜浇水。杂草湿漉漉的,潮湿了我们的裤腿。您弯腰浇灌着那些辣椒茄子树、南瓜冬瓜藤,汗水顺着额角滑落。秋日里摆满床底下的那些南瓜、冬瓜,则是您常常用来炫耀的收获和荣耀——许多年后我才明白,那一圈圈菜地,哪里只是菜地,那是您在困顿岁月里,用汗水为我们开辟的一寸寸生机

    平时您总是忙忙碌碌,养猪是您最喜欢的日常工作。绿色蔬菜也成为生猪的食料。每个学期开学前,是您最决绝的日子。您会在猪圈前站很久,看看那头圈养了半年的肥猪。屠宰后猪肉卖掉的钱,您用手帕包了一层又一层——那是我这新学期的学费,也是我充满希望的明天。

    您常说:“养猪就是我开的银行。”如今我才懂得,别的银行存的是钱,您的银行存的却是您日日夜夜的操劳。而那些菜园,何尝不是您的另一个银行,存着您起早贪黑的汗水,存着一个母亲在最艰难时依然要让孩子吃饱的执着。

    而您的这份执着,在我人生最困顿的时刻绽放出最温暖的阳光。那年高考失利,我羞愧难当,觉得辜负了您所有的付出。您却只是轻轻地拉住我的手说:“家里的生猪半年后还会肥。你要走的路,还长得很。”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走进了复读的课堂,最终考取了大学。

   母亲,您不仅用双手托举着我的梦想,更用一个朴素的信念,为我描摹了“有文化”的模样。您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却从我小学起,就将写春联定为我的“专利”。您亲自督促我,从买纸到张贴,开展一条龙服务。即使家贫,您也从不吝惜买纸墨的钱。您曾说,希望我有了出息,能给全队每家每户送上一副春联。在您心中,会写春联便是有文化的标志,是成功人生的象征。母亲,遗憾的是,这个任务我尚未完成。而您教会我的,远不止于此,更有沉甸甸的感恩。

   母亲,您不仅用双手托举着我的梦想,更用言行教会我何为感恩。我永远记得,在我考上大学后,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爸爸和伯伯叔叔们用大轿,把继奶奶从隔壁村抬回来。您说,一定要感谢她在我第一声啼哭时,高声给我的那句句最美的赞词。那一刻,您让我明白——生命中的每一份善意,哪怕时光已久,哪怕隔着村落,都值得用最隆重的礼节去铭记。

母亲,而每次当我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家乡时,您总是执意送我到村头渡槽边。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您站在渡槽旁,泪眼汪汪、反反复复地叮嘱我,“每半月写一封家信,”您总是这样嘱咐,“报个平安就好。”渡槽下的渠水潺潺,像是在为您的叮咛伴奏。我走出很远回头,您还站在原地挥手,身影在晨光与水汽中渐渐模糊。后来,家里有了电话,每次返程,母亲您年岁越大,不能亲自远送,在家门口泪眼婆娑、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到了记得给家里打电话。到最后,因为您的糖尿病并发症损失您的听力,我好几年都没有给您打电话。——那时不懂,那半月一封的家信和待响的电话铃声,是您计算时光的刻度,是您牵挂于心的沙漏,也是您在漫长等待中点亮的盏盏行灯。

    母亲,池塘边的捣衣声早已远去,菜园里的露水也早已风干,渡槽下的渠水依旧潺潺流淌,那半月一封的家信也成了永远的回忆。但您用棒槌敲出的那份坚韧,用汗水浇灌出的那份顽强,用目光凝聚的那份牵挂,用家信串联的那份思念,用大轿承载的那份感恩,永远烙印在我心里。

    此刻,谨以《祭母》这首诗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香炷三根通上界,辛劳一世育儿孙。凡尘了去无苦厄,从此中秋尤断魂。

    如果有来生,让我做那个早起的人,为您温一碗白粥,陪您去浇菜,换您一回安睡。如果有来生,让我在渡槽边等您,目送您的背影,体会您当年依依不舍的深情。如果有来生,让我继续书写那半月一封的信,告诉您一切安好。而此生,我所有的学问与成就,永远铭刻着您的名字—那个教会我勤劳、坚韧与感恩的名字。

    安息吧,我敬爱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附:祭母绝句三首

(一)

宝瓶一滴承甘露,地藏明珠耀大千。

敢问阎王更两日,瑶池路远九阳天。

(二)

千珠红烛流长泪,唤起三香万种哀。

恩尽樽前情所寄,多番叩首痛心腮。

(三)

月上嫦娥应有约,桂花樽酒赏中秋。

激光多彩铺天路,沉醉瑶池解别愁。

母亲生平,1939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公历4月16日)出生,2025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公历10月5日)下午3时43分病逝,10月10日火化下葬,享年86岁。母亲养育三儿两女。母亲,虽目不识丁,却有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生对子孙教育的极度重视。在其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人性的伟大光芒。

附言:初稿撰写完成于10月8日早晨,1小时内几乎留干了一辈子的泪水。然后经过反复修改,呈现于此。

暑假期间,母亲起夜摔了一跤,从此瘫痪在床。虽然请了住家保姆照料,却也无法维持母亲的健康。预料母亲不久于人世,我于是乘国庆中秋双休回家。第一次长时间陪伴母亲,却是在她弥留之际。最让我及亲戚感动的是,姨父国庆假期八十大寿,宴请宾客,姨妈们唯恐撞车,让我们告诉妈妈,恳请妈妈坚守两天。乘此聚会之夜,舅舅、姨妈及表弟表妹们全都在妈妈生前来我家拜见过母亲,妈妈心领神会,并兑现了承诺。这也是第一首绝句的理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曾荣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4283-1507335.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