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又到一年高考时——由高考联想到的社会管理改革
2011-6-5 19:10
阅读:3607
标签:高考, 改革, 医疗, 社保, 户籍制度

再过两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开始了,关于高考的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我是1997年参加的高考,当时高考是被安排在七月份,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在了六月。97年高考前记得发生了很多事,柯受良飞跃黄河壶口瀑布,香港回归等等。我当时很不着调,抽空看了这些节目的现场直播,记得香港回归还是和爸妈一块看的。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准备高考的状态,高考前的模拟考试成绩是一次比一次好。但高考前一晚,我的蚊帐里进来两只蚊子,大半夜还要爬起来抓蚊子,搞得一晚上都没睡好觉,高考也没有考好,不过还是勉强到了第一志愿的分数线。后来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们没要我,于是就被第二志愿录取了。

恍惚间十四年就过去了,现在以“局外人”的心态看高考是另外一种滋味。记得前年从大连搬到上海的时候很多人跟我们开玩笑地说:把我们孩子过继给你们吧,在上海孩子读书上大学多容易,而且一个上海户口值好几十万呢。自己倒是没有想这么多,或许是因为还没有切身感受到这种户口制度带来的优越感吧。不过没有北京、上海户口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确实不争的事实。印象中是否可以异地参加高考的争论已经很久了,怎么还在“研究来研究去”中?加上对于南方科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高考的争论,让我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先来理一理高考和户口制度的关系吧。高考表面上是选拔学生进入大学的统一考试,实际上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从汉武帝时代的“举孝廉”到“科举”再到“高考”,本质都是如此。户口制度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古已有之。形成我们当前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于195819日。该条例对劳动就业,医疗保健,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的组织体系。所以并不是高考一定要和户口制度挂钩,而是户籍制度绑架了高考

2011-1958+1=54,五十四年。计划时代下的户籍制度是为了就业,粮油米面等的定量配置。改革开放了,人口可以流动了,土地可以流转了。户籍制度的管理思路还停留在五十四年前。

现在城镇化建设政府提的很多,直观上理解就是让多少农民到城市生活,工作。可是基本的医疗,就业,教育,社保不能随着人的生活、工作地点进行变更,城市化就只是表面现象。高考就是矛盾的体现之一,很多在北京、上海上完小学,中学的孩子却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有多少未来的人才、精英因此而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他们的父母只有纳税人责任,却无法为子女争取到平等竞争的权利。

这几天媒体在提我们社会管理的水平低,在我看还真不是一般的低:我们在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方式来管市场经济时代的人。户籍制度不动,受其约束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改,如何改?以我的经历和能力还真回答不了这个大难题,还需要进一步调研。

相关专题:关注南方科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建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2086-45199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