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
知识分子们,又一次被媒体当猴儿耍了。。。。。。 精选
2013-11-24 21:25
阅读:15385
标签:媒体, 博士后, 知识分子, 老赖, 耍猴

知识分子们,又一次被媒体当猴儿耍了。。。。。。

今天下午,得空偷闲上科学网博客看了一眼,乖乖的不得了!博文目录里居然满眼都是王XX博士后的大名。随便点开几篇相关的博文,一目十行地看了几眼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博友们的评论(这些评论倒是基本都没出乎我的意料),不由得让我颇有些忿愤然。不过,这愤怒并不是源自“哀其不幸”,也不是因为“怒其不争”,毕竟这些“不幸”与“不争”,都没有如何地超出当今知识分子们的见闻和想象(到此可能马上会有博友要抡起砖头儿来抨击我太麻木了)。之所以还要忿愤然,是因为知识分子们又一次被媒体当猴儿耍了。

可能有读者会问,即使说有人被媒体当猴儿耍了,那也应该是那个身处局中、被拽去录节目(或者被“采访”)的王博士一个人,也没“们”啊?!赵本山大叔早说了——“这个可以有!”

一个出站博士后,倘若被人以“老赖”的外号并在媒体上被大肆报道其啃老生存以及被法院强制执行赶出某大学校园的新闻,无论如何都不是件光彩的事儿,这不仅仅对其本人不利,可能大凡曾有过博士后经历的人,也都会因此多少有些脸上无光。因为,“博士后”是咋回事儿,在当今中国社会上显然还远远不是一个常识,说起来还是需要给老百姓们科普一番解释半天的“新鲜事物”,要费尽唇舌才能说清楚。关于博士后的新闻出现在公众传媒上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以前偶尔有个一条半条的新闻也很难成为热点。最近一年里,倒是出了两条关于博士后的热点新闻,却都是十足负面的——先有常X博士后的长篇“北京爱情故事”,后有王XX博士后的“南京老赖案件”,这些足以让媒体热炒的新闻如此频出,会让已经出站的、目前在站的和没想好是否进站的博士后们情何以堪?!所以,一个博士后成了新闻人物,可能意味着博士后的群体跟着受连累。没准那一天,某博士后上某某卫视的征婚交友节目,会被异性嘉宾鄙视(打心眼里的那种);去某某卫视求职节目,又会因为这类负面新闻而惨遭“毒舌”主持人挖苦奚落。其实“博士后”这个称呼,也挺“伤不起”的,实在没理由被媒体当猴儿耍着,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皮鞭”抽打、被迫露出自己光秃秃的红屁股。。。。。。

被媒体当猴儿耍的,还远不止在棋局之中的一位王XX博士后,正兴致勃勃地围观和情绪激动地点评的其他混不上“知识分母”的“知识分子”们(包括我本人在内),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一则有关知识分子的新闻或者某个有知识分子参与的节目一经推出,往往会带来一群知识分子的响应。在人们的眼球被刺激、颜面被抽打、心灵被激荡过后,一些本能的反应就会迅速产生。于是乎,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一大片观点“一边倒”的评论,倘若此时偶尔有人发出一点儿理性的声音妄图发表点儿“异端”观点哪怕是和和“稀泥”,也难免会被“板砖”拍个“鼻青脸肿”。在网络上发生过一番廉价却未必有效的“力挺”和一阵“群殴乱打”过后,未必都能够通过认真地反思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自己和周围的人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受到相同类型的伤害。在以那些“知识分子”为核心卖点的新闻事件之中及过后,知识分子们通常难免被媒体耍弄,往往会被人家卖了还忘不了帮人家数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行文至此,我仍不能免俗,也还要回到新闻事件本身做点儿简短的评论。

1、              类似新闻中的王博士这样的“老赖”,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少见。原因无他,只因住学校的宿舍与租外面的房子价格上反差太大。所以,但凡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博士后们的出站就不会有当初博士毕业时那么“霎棱儿”(东北话,迅速的意思)。

2、              “老赖”不出站,或者出站但不退房而甘当“钉子户”,结果是后面来的博士后们只能眼巴巴地排队。甚至,可能到出站都未必能住得进那种原本作为“待遇”分配来博士后的宿舍。

3、              在工资并不高的情况下,廉价甚至免费的住房,可能是对博士后少有的现实利益吸引力。大学如果想确保博士后能源源不断地“老来”,不得不出重手清理“老赖”。从这个意义上讲,南航去诉诸法院其实没啥不对的,至少比动用校卫队直接把人的东西从房间里强行扔出去更符合法制精神。

4、              说到王博士为了留校而“千年等一回”,结果四十大几的人了还需要父母接济,的确很可悲。以俺听说过的留校或者进人的故事,既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也有“失败”的。博士“随时”可能答辩,博士后也可能“随时”有出站的,但大学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却决定了进人绝对不是随时的,是要像“景阳冈大酒店”的店小二给武松的建议那样——“凑够一拨”才能操作的。所以,很多想留校的博士、博士后都需要等试讲、等教授会和人力资源委员会的面试答辩等等。即使有充足的“进人指标”,这一等也多半就是几个月,没点儿耐心的人,早已经“开路驿马饲”了。如果还要等“进人指标”,那多半是遥遥无期的。最可怕的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对新进人员的要求会水涨船高变得越来越多,如果你的成果和能力增长赶不上这要求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会离留校的目标越来越远,再等下去,恐怕只能是个“无言的结局”了。如果我们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儿,就是酱紫的;要特事特办,也可以,前提是你牛,或者想要你的人更牛,当然最好是双方都足够牛。

5、              其实,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求职就业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相反。在学业上和事业上,我们固然需要鼓励甚至极力鼓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根筋”精神;然而在就业上,却必须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要努力去“两头儿堵”(但千万不要被两头儿添堵)。积极拓宽视野、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是必须的,而坐井观天、抱残守缺则是要不得的,至少它可能对个人生活(甚至生存)带来很大的风险。

看完以上5点,估计很多读者会做出“一切其实都很正常”的判断。当然,围绕这个新闻事件,出现诸多各式各样的评论,则比事件本身更加正常。因为,在现实当中大家有怨气总得有个地方释放一下,有想法也总需要一个机会表达一下。有关新闻一出,机会终于来了。。。。。。

 

相关专题:中国“最惨”博士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7443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