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出国归来的人感慨,咱中国的空气太差!外国的蓝天很美!这些说法,就像“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样,会让俺这个“土鳖”时常在心里不痛快,甚至想要为祖国的天空“鸣不平”。最近李学宽、徐长庆等老师贴出了照片让俺们看到了外国和中国的蓝天,而孟津老师贴出的燕鸥翱翔的照片,更让我们见识了南极的蓝天。在以很业余的眼光浏览这些照片的同时,俺在思考一个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蓝天在哪里?
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不是问题,是因为本来地球上无处没有蓝天,只要在肯在大白天不怕脖子难受努力抬头仰望,总可见到蓝天,稍微不同的是在什么季节、哪一天、以及在什么时段看到最蓝的天而已。和许多博主有不同感受的是,与徐长庆老师同在哈尔滨的我也经常会看到湛蓝的天空,具体时间通常是早上和中午,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之时,具体的季节常是初夏和秋冬时节,只要抬头45°以上便可见蓝天。
这样一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之所以居然成了问题,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似乎很少在国内、在大城市看到蓝天。在看不到蓝天的时候,大家通常会紧跟着开始抱怨严重的空气污染,继而追溯污染的来源,就会发现遍地是工地,满街跑汽车,处处大烟囱……这些污染源,它们确实造成了一片污浊的天空。大家不妨留意下我前一段提到的角度,在我看来,低角度仰角难见蓝天,就是因为靠近地面的大气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的缘故。然而,今天我不想再过多地重复这种让人觉得已然“陈词滥调”的说法,更情愿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我们抱怨没有蓝天的时候,有多少人确实在用心留意蓝天?又有多少人在深入思考如何得见蓝天?
如果我们在拥有蓝天的日子里不肯去发现蓝天、欣赏蓝天,却偏偏要在雾霾中抱怨没有蓝天,我们将注定会失去蓝天。因为,蓝天并不仅仅在我们的头顶,更在我们的心中。即使每年有很多天的天气情况晴好,碧空如洗,如果我们有没有时间去感受它,而是匆匆地在蓝天下走过,然后一头钻进汽车,聚精会神地接着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车水马龙之中,还有谁会有心情、有本事(必须当心交通肇事)抬头仰望蓝天?好不容易下了车,又要匆匆地步入高楼大厦,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的可能是另外一栋写字楼或者在建楼宇的塔吊,或者灰蒙蒙的近地天空,当然也不会是蓝天。深处大城市中的人们,在享受着汽车带来的便捷和高楼大厦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付出代价就是失去蓝天,不但没机会看天,更在用汽车和大楼等消减着蓝天。
我曾经借助出差的机会留意过许多地方的天空,得出的一个可能以偏概全的经验是在高纬度地区似乎更容易得见蓝天。在我长期生活的北方地区,蓝天虽谈不上天天有,但绝对也不少,相反,每次去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纬度更低的地域,看到蓝天的机会就少得多了。我自己对此给出的一个未必科学合理的解释是,高纬度地区白天的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差大、空气对流更强,雾霾更容易被驱散;另一个解释是咱国家的高纬度地区经济远不够发达,城市的拥挤程度以及空气污染源(小汽车之类)似乎反而没有沿海地区那么严重。也或许是这个经济和文化发达程度上的原因,我们看到的很多抱怨没有蓝天的言论也多半来自于空气状况并不好的大城市,在那些北方那些广袤森林和草原,即使每天都有明净的蓝天,也未必有人多少人肯去欣赏和赞颂。
破例附上一张太阳岛附近的蓝天照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081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