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
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精选
2011-10-11 08:05
阅读:6208
标签:道路, 培养, 人才, 自由

“挖个坑,埋点儿土,数个一二三四五。。。。。。”

这是在干嘛?这是小品《花盆》中黄宏黄大仙在“培养”人民币时口中念的咒语。因为偶然在花盆的土里里发现了钱,就以为钱是从花盆里自己长出来的,然后就开始表演在土里“种”钱,以为钱可以像花一样“长”出来。如今咱中国的诸多已形成政策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不定时出现的针对个别拔尖人才的特殊处理(例如前几天的“非常6+1”——刘嘉亿同学),其思维方式似乎和花盆里“培养钱”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关于 人才,在我以前的博文中已经说过了N多话,关于人才培养,大约2年前也曾写过一篇“人才的培、养、流”【1】,曾很详细地阐述了我对人才相关问题的看法,今天不再赘述。至于斥资多少钱培养多少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这样的规划【2】,或者发现一个“苗子”就要研究如何重点培养这样的考量【3】,过很多年回头再看,可能都不大靠谱。那些杰出的或者特殊的人才,从来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未必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人们往往只能在看到的是这些人才的成功和成就之后,再去追寻以至于试图重走他们踩出来的路,而不能预先为他们设计道路所以,面对潜在的人才,最好的对策不是为他们规划道路,指挥他们怎样走,而是给他们自由、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扶上一把,就足够了。还请注意,仅仅“扶”,而不是在加以控制的“扶持”。

很多处于高位者(为人师、为人领导者),都乐于当伯乐,以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己任,这固然是好事,但好事做过了,也可能会变成“坏事”。一种不大好的做法是“画地为牢”,坚持把那些已经露出端倪的人才们置于自己的掌控和指引之下,运用经济和政治的手段,很强势地要求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图和模式去成长,结果却只能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一个“6+1”同学刚刚横空出世,就有3位数学院士联名给教育部写信,建议特殊培养;俺不是数学家,所以俺看到的不是6+1,而是“6+亿”,6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上亿个,是否都可以特殊培养?!还有许多博友和游客建议“6+1”同学出国,这其实也是一种“画地为牢”。一定要把自己看好的人才置于自己认为合适的地域(对他们来说也没准是“地狱”)或环境(也可能是幻景)之中,也并不尊重人才的自由成长。

其实,完全不必担心这些“好苗子”,他们是阶段性的成功者,他们可能是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或者先他人一步做出了出色的成果,然而在下一个阶段,或许会有杰出的人会超越他们,要想保持领跑地位,首先需要他们自身努力,其次才是外部环境的支撑。如果早早就确定了未来人才的位次,并冠以“领军人才”的头衔,加以特殊的培养和关注,只能埋没更多的人才。这就像从大山上移植了一棵当下最壮的树苗回家种在园子里,悉心培养,只看着它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却无视满山树林的成长,N年之后,或许树林中即使有比它更高、更大的树,却被这种刻意的“培养”给忽视了。种在园中的这一棵树,或许只是一种装点,可用之材,无论是打家具、盖房子还是搞烧柴,却还得上山入林。

总之,给人才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氛围,才是能够保障人才茁壮的成长最重要的条件。真的关心人才的成长,就请让人才们自己走!

 

 

 

参考:

【1】    吕喆:谈人才的“培”、“养”和“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77575

【2】    胡自民:在中国培养乔布斯领军式人物,可悲还是可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140&do=blog&id=495430

【3】    赵明:院士们,请你们放过刘嘉忆同学吧!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9507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954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