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
点醒“典型” 精选
2010-11-22 22:12
阅读:6298
标签:成功, 典型, 点醒
     典型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非典型这个词,如果简称为非典,则听起来会格外恐怖,因为2003年春夏,在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港澳、台湾等地)曾经遭遇了一场后来被简称SARS的瘟疫,曾被叫做非典型肺炎也简称非典。当时曾有个短信笑话:我不让你点鱼翅,你非要点,还不停地说我非点,我非典...结果你就被隔离了。照此看来,非典是不好的了。那么典型好不好呢?且看我慢慢分析,来点醒“典型”(不妨在此来一次“撷英”)。
在医学上,典型可能意味着从大量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常见病例,所以一说“典型XX”,估计医学院普通学生甚至对医学有点儿兴趣的一般老百姓都能说明白主要症状和大致的病因。但在社会上,特别在当代中国,典型却通常不是总结出来的,相反,可能是在特定的时期人为树立起来的(好典型),有时是被“抓”出来的(坏典型)。
有些“典型”(有时叫“模范”),是在那些有权威、希望树立典型的人坚持要搞个大范围的学习或推广之时,被专门树立起来的,所以时代特点一般都比较鲜明。这样的例子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不少,不用我举例子,大家肯定都能说出一些来。为了树一个“典型”,大概要做不少前期准备工作的。例如,要搞某种改革之初,广大保守的人民群众难免会有很多担心,抵触情绪可能会很大,这时候就得树一个“典型”(更多的时候叫“试点”),先红红火火地搞起来,周围的老百姓一看,挺不错,就会跟进效仿,于是先进经验就会被推广,改革事业也就进行下去了。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最初搞“试点”或者说树“典型”的时候,工作面比较小,多半只是一个“点”,这时候是比较掌控局面,也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足以保证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所以一般都会比较成功,这“典型”是很容易立住的。不过,由于通常情况下的“典型”其实就是一个“点形”,其实“点”是没有什么形状可言的,而在大面积上铺开,这种“无形”的“点”自然难免会遇到些麻烦麻烦。用“一刀切”的做法把试点的经验进行简单地推广,却无论如何也杜绝不了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典型”所取得的的成功。
毫无疑问,“典型”的树立通常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投入,那么“典型”已经树立起来之后,其维持是不是很容易呢?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好的“典型”既已树立,自然会被学习和效仿,甚至会被神化和膜拜;坏的“典型”一旦被抓出来,通常也要被彻底否定。不过,再好的“典型”,过段时间可能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被人为地宣布的坏“典型”,也未必一定一无是处。要固化和强化人们对“典型”的某种印象,就必须要持续地进行“典型”的“维护工程”,这时候的投入,甚至会比树立一个新的“典型”更大。
看清了“典型”的来龙去脉以后,我们就该点醒“典型”。首先,最应该点醒热衷于树立“典型”的人们。以往树“典型”多半是在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为了收到“以点带面”效果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条件有所改善,有可能直接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做事,完全不必要再过度突出“典型”,否则极容易变成“以点代面”,结果是适得其反。其次,应该点醒相信和追捧“典型”的人们。大家应该明白,一个“典型”的成功可能只是其个体的成功,甚至是在牺牲全局、保障局部的条件下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成功,这种成功很难“复制”,盲目地迷信“典型”和效法的成功是不明智的。最后,还要点醒有幸(或者不幸)成为“典型”(被典型)的人。被树立的“典型”之成功,不全是来自个人的奋斗或努力,而是有强大的外力推动,如果因为这种在有强大的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就变得自大,那将是很危险的——被捧到高处以后,一旦失去了支撑,将摔得更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864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