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农业网,孙滔文)如果能将谈话迅即转换为文字就省去了整理录音的烦恼,这对记者是多么大的福音;如果同时可以完成语言翻译,那会更加完美(不是不可能,看看google 翻译就知道这个目标有多近了)——人们就可避免跨越外语听力的障碍。
问题关键在于将声音直接转换为文字。技术很难吗?iphone的siri功能已经近似于这个目的,如果将iphone的录音、siri、翻译这三种功能整合,而且各个功能足够完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行速度足够快,能够即时转换且足够准确)的话将会怎样?毫无疑问,速记员将失业,同声传译员也将下岗。
意义绝不止于此。借助这种智能语言助理,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无师自通的各国语言专家——再也不必背单词学外语,四六级也就消失了——你只需要精通一种语言即可。
——你肯定没有想过,为何人们精通了一种语言,还要费尽心力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这对于人的需要而言,是多么大的时间浪费——有多少人为了学外语终其半生!
技术由工作生活需要产生,自然是为了更加便于人的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换句话说,技术是让人从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自行车加快了人的速度,汽车不但快速,还减少了体力,飞机不但更快,还避免了陆地交通的种种限制。
但现有的科技还不够好。智能手机瓶颈在于电池续航时间,电动汽车也有同样的电池瓶颈;飞机虽然安全迅捷,但还不够舒适廉价;同样,如果航天能够更加安全、廉价、舒适的话,太空体验将不再是极少数人的专权。
我们的考量不应该仅限于此。这世界不仅因为科技而美好,还因为拒绝科技而不美好。相对于手机、相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傻瓜”而言,农业,这个天天喊得响却实际上默默无闻的行业已经落后太远。粮食生产的实质是——太阳提供能量,肥料提供基本物质(给予营养),种子发芽生长、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能量。农民本来应该做的只是播种、收获,然而现有农业却需要农民早出晚归弯腰弓背、冒着酷暑拔草打农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空调屋里的食客看来是劳作之美,但在锄禾农而言则是牺牲健康换来一点粮食的不得不之举。——正是农业的这个劳苦情形让无数年轻人谈农色变,从此离家不归。
更“傻瓜”的农业技术不是没有——抗虫转基因作物可以省去打农药的麻烦,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以帮助农民免于拔草的烦恼,最近有报道说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感器,使用智能设备坐在家中监控作物生长——如此等等再加上农业制度的优化,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业是不是会美好许多?
上述这些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技术不止让农民更轻松,还可以让苹果更香甜更有营养,可以让玉米生长更快产量更高,这些都是技术作用于农作物本身的结果。
如果技术再完美些,每个城市居民可以在家开辟少许空间来使用营养液进行蔬菜水果的种植(植物工厂、无土栽培、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等相关技术均已有探索尝试)。如果技术和观念更完美些,农业完全可以成为集作物生长、旅游、休闲、教育、医疗、生物制造于一体的集合。
拒绝生物技术,不仅让人们的食物成本变得更高,还会打击、削弱农业这个人类藉以安身立命的行业——新技术眼睁睁看着农业衰败却无处使力。
人类因为科技才有今天,拒绝科技的地方还不止农业,能源、化工、交通等多个领域都有如此情形存在。这才是人类的悲哀。
科技会让世界更美好,但前提是,人们必须尊重科学,并怀着开放的态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9942-7574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