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制度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D Chinese science, China's future; Chinese scientists, Chinese science.

博文

化肥是把双刃剑?

已有 4041 次阅读 2009-7-22 17:3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环境, 化肥, 产量, 氮肥, 用量

    国内一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倡导者,不加分析地照搬发达国家里某些人的观点,到处宣扬不用或少用化肥。一些媒体记者更是捕风捉影,大肆渲染,人为地在使用化肥与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地力下降)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给大众造成化肥一无是处,使用化肥没有任何必要,使用化肥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的印象。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刀切、非此即彼、绝对化、一窝蜂是一些国人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传统。但是,科学要不得这样的传统。科学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具体到国内化肥使用的多少上面,需要分析哪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呢?

  首先,化肥使多了还是少了,除了看一季作物之外,还有看全年。美国的种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不到100%,中国的种植指数大约170%,二者生产力相差很大,因此不能把中国的化肥用量与美国的简单比较,何况两国的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化肥的质量有很大差别,怎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其次,施肥多少要与产量,也就是作物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生产一定量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各种矿质养分的数量对于特定的作物而言是有一定数量和比例要求的。供应多了是浪费,甚至造成减产和环境污染;供应不足则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从而达不到一定的产量。特定地点的产量潜力决定于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而实际能够达到的产量水平和计划达到的产量水平则制约于管理技术措施、化肥与农产品的比价等因素。

  第三,某一元素的施用多少除了看它本身的用量之外,还要看各种养分的比例。就氮肥使用而言,不能笼统地说要减少或增加氮肥用量,而要具体分析什么作物、什么生态条件下、什么产量水平、其它养分的数量是否与氮素按作物需要的比例配合施用。这是由最小因子律所决定的。

  第四,施肥多少合理还有看与其它管理措施的配合(如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播期、密度、植保、土壤耕作、品种、灌溉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际产量水平,也就是作物队各种养分的实际需要。

  至于施肥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要看施肥是否过量(也就是超过实际需要),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容易造成化肥污染,使用的化肥种类和剂型、养分比例是否合理(即与作物和土壤条件相对应),使用时期和方法是否科学。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是不应产生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的。

  以特殊代替一般,以个别现象作为普遍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不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工作者应该设法避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由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的和种植作制度的不同,没有可比性。上世纪90年代,农业部在全国推广吨粮田技术,当时曾在一些农学家和一些农业经济学家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农业经济学家认为吨粮田不必要、不可能、不合算;而农学家则认为吨粮田既必要、也可能、又合算。现在看来,二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而言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从实际情况所涉及的技术、社会和经济环境、生态条件等方面看又都是不全面的。因此,综合、系统、动态、辩证、相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科视角会得出不同结果)、跨学科(需要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技术经济学、农艺学综合起来看这个问题)地分析问题非常重要。

  因此,不能盲目提倡减少化肥施用,而应该是提倡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以及一切肥料,包括有机肥)。

  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巽浩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化肥是庄稼的伙食,搭配合理、数量合适,庄稼就会茁壮成长,太多、太少或偏食庄稼就会营养不良。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在保护环境和土壤生产力的基础上养分供应合理、充足从而获得一定的作物产量是最终目的。化肥是没有好坏的,问题不在于化肥好不好,而在于用得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吃饭可以撑死、噎死,使用化肥不当自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就笔者在河北平原进行的多年研究结果来看,平均而言,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粮食生产中农民使用氮肥的数量与其小麦生产所达到的产量水平相比略有偏多,而与夏玉米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和产量潜力比严重不足,同时磷肥和钾肥严重不足。通过试验和示范证明,合理调整施肥的比例和时期以及品种选用、播期、播量、密度、灌溉、植保等技术措施的配套,在不减少化肥投入的情况下(个别小麦上投入氮肥过多的农户需要减少氮素投入;玉米上增加化肥投入,包括氮肥),全年产量提高了30%以上,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无论从提高土地生产、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还是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污染的角度看,都不能片面强调减少化肥或减少氮肥投入。

  这一讨论涉及到的几个基本的原理罗列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有关书籍:

  1、最小因子原理(木桶原理):参看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方面的著作;

  2、限制因子原理:参看生态学方面的著作;

  3、生产潜力原理:参看生态学、农学方面的著作;

  4、生产函数(响应函数)原理:参看技术经济学、植物营养与施肥方面的著作;

  5、因子间相互作用原理—总生产函数:参看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

  (农业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拙作《农业效益发展层次论》对上述几个方面都略有涉及。)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结论:减少化肥(包括氮肥)投入的说法不够科学严谨,应该讲合理投入─该减的地方减,该增的地方增;该减的作物减,该增的作物增;该减的养分减,该增的养分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9907-244976.html

上一篇:国际农作制度协会欧洲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通知
下一篇:第九届欧洲国际农作制度协会学术研讨会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