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转]别把坏脾气传给后代

已有 4018 次阅读 2009-10-23 08:07 |个人分类:教育评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性格, 家庭教育, 孩子, 父母, 脾性

  

期盼

     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选择。

  ——[]罗伯特·亚伦

(《不愤怒的世界》,[]罗伯特·亚伦、多娜·布莱斯著,许晋福译,东方出版社20096月出版)

  编者按:

  你是否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是否每次对无辜的孩子发怒后总会后悔?是否知道你今天的愤怒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愤怒是令人坐立不安的负面情绪,一旦我们的生活受它所控制和影响,不仅会伤害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和亲人、朋友的关系,更有可能变成一种负面遗产,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以致造成恶性循环。

  大部分父母每天在外面奔波劳碌,就在父母拼命赚钱的时候,无意间却把愤怒的坏脾气留给了子女。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投影。要想解决家庭教育的难题,父母就要做言传身教的好典范,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别把愤怒遗传给孩子。

  “有气就撒出来”这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至今还“统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乱发脾气的理由和挡箭牌

  【冷眼观察】别把坏脾气传给后代

  ■上官林白

  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愤怒过吗?你对孩子发过脾气吗?如果你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愤怒过,对你的孩子发过脾气,你知道吗?你的坏脾气是有可能遗传给孩子的。你不相信吗?我建议你认真读读美国罗伯特·亚伦和多娜·布莱斯合著的《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一书,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结论和收获。

  愤怒是人性中最黑暗的负面情绪,一旦我们的生活受到愤怒的控制和影响,它将会伤害到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和亲人、同事、朋友、邻居的关系,甚至会把坏情绪传染给他们,让大家难以和谐,难以得到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记得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因为贪玩匆匆做完家庭作业就到外面去玩了。母亲下班回来,看见涂鸦式的作业和玩得满头大汗的我那一身泥土时,一向不发脾气的母亲震怒了。让我永生难忘的是,当时母亲重重地拍了几下桌子,还吼了几句,吓得我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

  岁月如梭。多少年后,我儿子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一向写字漂亮的儿子把作业上的字写得大大小小挤作一团,扔在桌上就和小朋友们玩球去了。很晚回家的儿子面对我那张极为难看的冷脸,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儿子看见他那从不对他发脾气的父亲咆哮着拍着桌子,他吓呆了。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母亲对我拍桌子的情景,我从儿子脸上看见了当年的我,不禁暗自吃惊,难道愤怒真的会遗传吗?

  美国的罗伯特·亚伦博士研究愤怒将近30年,他在医学临床中,见过患者愤怒的种种表现,也看到了人的愤怒怎么一步一步演化成了负面情绪,甚至能从父亲传给儿子,从母亲传给女儿。我们中国人有个说法:“有气就撒出来,别憋着,否则会憋坏了身体。”这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至今还“统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乱发脾气的理由和挡箭牌。

  据美国心脏病专家、“A型人格”理论的创建人之一弗里曼博士的研究,虽然人在愤怒时把怒气发泄出来可能会让你觉得精力充沛,但肾上腺素的激增也可能产生类似毒品的作用。当你觉得发了脾气很爽快的时候,重复发脾气却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危害。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慢性肾炎,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先后吃了8年中药。母亲在我的病治疗无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让我打过大半年鸡血,还喝过当时一家医院调制的干盐卤(当时因能治克山病而风靡一时的疗法),喝过海宝,还试过饮水疗法、甩手疗法等众多当时风靡全国的各种“包治百病”的方法。在我生病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再也不对我的功课提出任何要求,甚至让我恢复了她认为玩物丧志的集邮。那时,最让母亲苦恼的是,上中学一直免休体育课的我,毕业后如何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我儿子小时候的体质也非常差,在他小学几年中,我常常和他一起泡在医院的点滴室里,每次都坐得我腰酸腿痛。这一泡就是五六年,我早已被磨得没有了拍桌子的冲动,这倒成就了儿子快快乐乐的少年时代。

  其实,生气的时候将愤怒表达出来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通过30年对“愤怒”的研究,罗伯特·亚伦认识到,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可以带来极大的好处。他认为,所谓以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多半时候并不是指在受到刺激时将愤怒表现出来,而是指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以后再加以处理。法国16世纪的散文家和哲学家蒙田也说过类似的话:“对清晰的判断力影响最大的情绪,莫过于愤怒。冷静下来之后,对事情的看法确实会有所不同。”

  我想,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泰国导游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你气我,我不气;我生气,中你计。”当然,我们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罗伯特·亚伦的建议。他在书中建议,每一个爱发怒的人不妨扪心自问:我生气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如何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精彩书摘】非要把怒气发泄出来吗

  []罗伯特·亚伦 多娜·布莱斯

  愤怒,人性中最黑暗、令人坐立不安的负面情绪。亚伦博士研究愤怒将近30年,他在临床经验中见识过愤怒的种种表现方式,也看到了愤怒如何成为一种负面遗产,从父亲传给儿子,或者从母亲传给女儿。他研究并实践出一套对策与工具,协助那些经常动怒的人控制心中的熊熊怒火。《不愤怒的世界》将教导你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让这些需求获得满足。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

  要是没有把怒气宣泄出来,我们就一定会“爆炸”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谬误的程度一如“地球是平的”这个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高度发挥潜能的成年人,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子女的利益与幸福,是大多数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很快会认识到,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给予指导或者管教。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将它与“严厉的处罚”画上等号,许多人也理所当然地以为,要做好养儿育女的工作,严厉的惩罚是必要且正当的。这一点,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言论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经常受棍棒管教的孩子通常会觉得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学不到父母希望教给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我到底哪里做错了?除了深感挫折,有时候他还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愤怒:要是我块头跟你一样大,我一定会马上反击。在此刻,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孩子可以做一件事:将父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内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坏人。而且,孩子也可能将父母所发泄出来的部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迁怒于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此产生。

  亚伦博士的愤怒管理方程式

  步骤一:找出引发愤怒的诱饵。所谓诱饵,在此用来比喻那些容易勾起我们怒气的人、事、物。诱饵大多可分成两类:一类跟不公平的情境有关(如不公平、不道德或自私的行为),一类跟无能的情境有关(任何让我们觉得无能、懒惰或愚蠢的人、事、物)。

  为提升你辨识诱饵的能力,请准备一本诱饵记录簿,每次一生气就打开这本簿子,把当时的状况记录下来,并分析该诱饵跟不公平的情境有关,还是跟无能的人、事、物有关。日后在检查这些记录时,问自己:这里面牵涉到什么人、事、物?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反应是什么?我是否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方式响应?

  步骤二:认清需求。我们会生气通常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你愿意去探究你的愤怒诱饵,很可能会在诱饵底下发现某个没被满足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包括:想填饱肚子、希望有地方遮风蔽雨、需要休息与睡眠、希望周围的温度是舒服的。隐藏在愤怒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获得尊重,另一种是想维护自己的领土或界限。每一次生气时就要问自己:我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生理需求吗?比如肚子饿了、想要找个庇护所、想要休息或睡觉、觉得温度太冷或太热?还是我希望获得尊重?或想要维护自我的界限?

  步骤三:满足需求。一看到诱饵出现,试着去认清诱饵背后的需求,并尝试用满足需求的态度而非发脾气的方式去作响应,看看可以用何种方式满足你在尊重或界限方面的需求。当你开始要去满足你的需求时,问问自己:我希望达成什么目标?我希望看到什么结果?

  通过上述3个步骤,我们可以最终打破愤怒在家族间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离婚后的愤怒管理

  一段婚姻如果是因为其中的一方出轨而导致破裂,遭背叛的一方通常会觉得很不公平。夫妻双方要是在婚姻末期经常吵架和指责对方,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毕竟,看着自己所爱和依赖的两个人用如此火爆且难以捉摸的方式对待彼此,孩子心里可能会想: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战休兵,留一点时间来照顾我呢?如果父母要求子女选择某方,或在离婚后刻意拉拢孩子来打击对方,只会在所有相关当事人心中留下更多负面的感受。

 

  很多配偶在离婚后仍然会继续怨恨对方,进而影响到两人的子女。这些苟延残喘、永无休止的渴望与愤怒,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痛苦。离婚后应该尽力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这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们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们的子女。离了婚的父母一旦能够把彼此的分歧摆到一旁,尽量不激怒对方,也尽量不被对方所激怒,其实就是在帮孩子一个大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抱着信心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迎向光明。

 

  许多专家都相信,一个人处理愤怒的方式会对他的情绪健康造成莫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发表一项声明:“冲突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在情感上通常有比较强烈的不安全感。相反,当父母能够解决彼此的冲突,愿意用协商、妥协等方式而非言语的攻击来处理问题时,孩子的恐惧、焦虑等症状就会降低。研究显示,无论孩子有没有直接看到这些解决导向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孩子确实是有所帮助的。”尽管这项声明针对的是离婚夫妻的小孩,但也适用于其他孩子身上。

  (摘自《不愤怒的世界》)

 父母改变要先从愤怒管理开始,因为愤怒管理是连接“气得真想揍他一顿”和“孩子你真棒”之间的桥梁

  【爸爸心语】从爸爸的阴阳脸看家庭教育

  ■孙宇靖

  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印象是聪明、乖巧、淘气、磨蹭、优秀、最棒、听话、不听话、贪玩等,谁曾想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呢?如果不了解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们又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正在一点点地影响他成长,如果爸爸是个温文尔雅的人,那孩子长大了可能也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但如果爸爸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那孩子长大了多半会遗传到这种坏的家教品格。

 

  爸爸的阴阳脸为何引发家长热议

 

  在做《不愤怒的世界》的责任编辑时,我很自恋地拿出了儿子一年级时画的一幅“我的爸爸”的画作为书的封面图画。在我看来,这幅图画既能吻合书中的内容又很贴近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一半脸黄一半脸红。第一次看到它时,我忍不住打了哆嗦,难道这就是儿子眼中的爸爸吗?天真是什么?天真应该就是真实的反映,反映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家中有一个暴躁的父亲,我年幼的儿子观察到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阴阳两面的人,怎能不叫人不寒而栗?《不愤怒的世界》上市以来,引起很多家长关注,可见我们为人父母者那种隐藏在内心的震动。的确如此,爸爸的阴阳脸也许就是无数家庭教育的残酷现实。

 

  家长为什么会愤怒呢?根源在于很多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拥有绝对的所有权、支配权、管教权,我有责任和义务来教育好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而这些权利一旦失控,一旦不能如我们的愿,我们就会愤怒起来。伴随着儿子从蹒跚学步到一天天长大,我的“好玩的儿子”也一天天变得让我无法控制,一种“无法控制自己儿子”的情愫在我内心累积成愤怒经常爆发出来。尤其是他上了小学之后,他不能在我下班之前做完作业,我会大发雷霆。他不收拾玩具或玩起来没完没了,我会怒发冲冠。甚至他不能在5分钟内刷完牙,我也会火冒三丈。我想这种情形并非唯我如此,这幅景象大约是拥有成长期孩子家庭的常见风景。

 

  亲身证明:愤怒的确会遗传

 

  某个周末我下班回家,发现儿子光惦记着跟小朋友们玩,把作业忘得一干二净,我怒从心头起,霎时沉下脸来,儿子大概是见惯了我的这种面目,用祈求的眼神,满脸讨好向我央求:“爸爸,明天是星期六,明天我再做作业,可以吗?”我冷冷地说:“可以啊,后天不做也可以,永远不做都可以。”儿子听完后眼泪在眼眶里愤怒地打转,但莫名的屈辱令他下决心不让眼泪流出来。看着他愤懑的表情,我仿佛被电击了。我的语气、语调,这讽刺、挖苦的味道,不正是我的父母亲当年对我说的话吗?今天的我怎么又把这些话劈头盖脸地扔给了我的儿子?片刻的灵魂出窍之后,我不禁打了个冷战,真是太可怕了。我开始意识到,我不仅遗传了来自父母的生物基因,还有生活习惯、人生经验,乃至说话的语气和遣词造句的方式等许多东西。我幼时的家庭并不安静,儿时的不快让我发誓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宁静的家庭。但此时,我意识到我未能如我所想成为一个好父亲,父母似乎把坏脾气这种病毒也遗传给了我。我开始反思,坚决不能再把可怕的愤怒病毒遗传给我的儿子,我自己摸索着开始了艰难的改进。

 

  在遇到《不愤怒的世界》这本书时,我突然发现,这不正是作者超越时空对我的愤怒情绪进行诊疗吗?作者对那些引起发怒场景的描述不正是我的亲身经历吗?亚伦博士的愤怒管理方程式也为我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是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吗

 

  我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和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其实,当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当我遇到《不愤怒的世界》这本书后,我越来越发现,并不是现在的孩子不好管,而是现在的家长越来越不像家长了。我们的家长在高兴时用金钱、麦当劳、名牌运动服来奖励孩子,不高兴或孩子不听话时就是怒斥,这一情景几乎出现在所有孩子上小学后的家庭中。我们的家长把孩子的所有课外时间都统统地剥削去上辅导班,孩子没有玩耍、游戏和自己的时间,家长又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家长在升学压力、社会竞争和各种教育学说的影响下,对于家庭教育是什么已经失去了判断力。

 

  大部分家长每天在外面劳碌奔波,为的是能给子女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殊不知,就在我们拼命赚钱的时候,无意间却把另外的“病毒遗产”——愤怒的坏脾气留给了子女。这种遗产对于他们来说,比起不给他们留任何财产更残酷。

 

  曾几何时,中国的家庭教育刮起了一股“赏识孩子”和“孩子,你真棒”之风。然而,10年之后,回望家庭教育,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气得真想揍他一顿”到“孩子你真棒”之间的跨越似乎太大了,我们能够压制怒火在心中就已经是孩子的万幸了,我们不恶语相加、冷嘲热讽就已经很符合家长的身份了,在怒火中烧之时仍然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似乎是一种奢谈。是赏识教育不对吗?显然不是。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父母在该愤怒的时候依然会愤怒,在该大打出手的时候依然大打出手。能如是理解,我们就找到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的真正原因。现在是该家长改变的时候了,家长改变要从改变愤怒的习性开始,从愤怒管理开始,因为愤怒管理是连接“气得真想揍他一顿”和“孩子你真棒”之间的桥梁。

 

  【作者亲笔信】愤怒并非是天生的野兽

 

  []罗伯特·亚伦 多娜·布莱斯

 

  “你听起来好残忍。”在我刚刚接手处理个案时,我的督导有一次在听完我为客户作咨询的录音带后送给了我这句评语。我很难过,因为他说得没错,我的语气听起来的确有点刻薄。想当初之所以攻读心理学,部分原因跟我饱受精神虐待的童年生活有关。我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愤怒随时都可能毫无预警地爆发。记得在我10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的父亲不小心用榔头敲到了大拇指,痛得高声咒骂了几句,其愤怒的火力如此强大,让我几乎从地上弹了出去。多年后,我上了大学,也接受过数年的心理治疗,但说话的语气俨然是我父亲的翻版——虽然没那么可怕,但确实是残忍的。

 

  当时的我,一个二十五六岁、前程似锦的心理学家,说话的口气怎么会如此严厉、如此苛刻呢?于是我继续接受治疗。另一方面,我同时也否认自己的愤怒。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女朋友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我,说我是个刻薄的人。我当时实在无法相信她们的“指控”,但是现在,我了解了。我们很容易为自己的愤怒找出合理的借口,再把问题怪罪到别人身上——“我会生气还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由于我父亲的暴怒,让我意外跨入了心脏医学的领域。父亲第一次心脏病发,是在他46岁那年。我不想步他的后尘,1981年,我前往旧金山拜访弗里曼博士,他是一位心脏科医师,也是“A型人格”理论的创建人之一。在弗里曼博士的机构中,我很快明白了A型人格有两大主要特征,其中之一便是暴躁易怒,对某些人而言,任何有压力的情境几乎都可以变成愤怒的导火线。

 

  所谓压力,一般指的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状况。压力事件有大有小,大者如失业或失去所爱的人,小者如和子女发生口角。一个人如何面对压力事件,会成为他性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像我,就习惯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外在的压力事件。我常常注意到,当外在的状况不尽我意时,我的脑袋里就会开始进行愤怒的自我对话。

 

  我在自己的生活和替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和我有相同问题的人还不少。很多人习惯在受挫时将情绪强烈地表达出来。事实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长久以来也一直猜测,压抑情绪可能会导致生病。但弗里曼的研究发现却和长期以来的心理学理论背道而驰——根据他在研究上的创见,经常发泄怒气会在生理上造成影响,进而可能引发心脏病。虽然把怒气发泄出来可能会让你觉得精力充沛,但肾上腺素的激增也可能产生极类似毒品的作用:当下你觉得很爽快,重复使用却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危害。

 

  后来,我在纽约医院—康奈尔医学中心工作时,有机会接触到各年龄层的许多病人,协助他们找出更好的压力与愤怒管理技巧。几个月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些病人虽然背景各异,他们之间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很多人的父母跟我父亲一样也患有心脏病,而且,一想到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也都有愤怒的问题,许多人会相当忧心。愤怒的情绪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它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影响了他们和上一代或下一代的关系。我经常被问到:“我的孩子会不会学习我的模式,用愤怒来处理压力?”“他们年纪大了以后是不是也会得心脏病?”

 

  过度的愤怒会导致什么伤害,是一件再清楚不过的事了。我在自己和许多病人的身上都看到,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可以带来多大的裨益。所谓以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多半时候并不是指在当下将愤怒表现出来,而是说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以后再加以处理。

 

  要有效管理愤怒,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在这方面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此外,你也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你会动怒,很多时候或许是有正当的理由,没错,但那些怒气完全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要管理好你的愤怒,你首先必须承认它。迁怒于他人或讲些尖酸刻薄的话,对管理愤怒而言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用言语来奚落他人,短时间内你会有一股“胜利”的快感,但这往往会伤害到你和对方的关系,而这一点,愤怒的当事人往往也心知肚明。

 

  让我回到我的治疗督导对我讲的那几个字:“你听起来好残忍。”即使事隔30多年,如今谈起这件事,我仍旧感到难为情。然而,要感谢他让我开始反躬自问,因而踏上了这维持30多年的学习历程:研究愤怒、了解愤怒和管理愤怒。我当时为什么那么残忍?因为我觉得很受挫。当时和我谈话的病人是个边缘型人格患者,我每问一个问题,她就把谈话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让我觉得很灰心。直到我的督导指出了这一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身为治疗师的我,谈话的主导权竟然被病人抢去了,这让我觉得很不受尊重,所以才表现得那般残忍。而这一点,或许是我最重要的一项发现:觉得不受尊重时,我们会感到生气。但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努力地辩解说自己的意见跟对方有哪些细微的差异,以至于见树不见林,始终看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么多年以来,在我花了这么多心血彻底研究愤怒以及愤怒管理之后,我现在的表现如何?我12岁的女儿给我打了个“B”的成绩,妻子则没说什么。事实上,我仍然会产生许多愤怒的想法和情绪。公平和完美是我极为重视的两样东西,任何状况只要不够公平、不够完美,都可能令我发火——或起码让我感到焦躁。还好,我多半能克制住自己想要给对方一点教训的冲动,因为我知道,这样做一点帮助都没有。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不会把愤怒发泄出来,而会把怒气留给自己。

   敏锐与圆通是我们在解决各种引发愤怒的情况时需要的两种特质,然而,就算具备这两种特质,我们在生气时往往也很难将它们施展出来。所以,我会等,引发愤怒的状况,很多最后似乎都会自行解决,或变得不那么严重。如果有什么问题真的需要讨论,我也会尽可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把它提出来。这一点我不见得每次都做得到,但是很明显,这是我用来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10/22/content_19601.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8262-264399.html

上一篇:[转]法大弑师案凶手被判死缓;“慎用死刑”
下一篇:郑风田:奥氏获经济学诺奖挑战六大传统误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