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笔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辛弃疾〔宋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25bba2f5-a422-4c52-acc6-e8b7cb194ad0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6df643b48ef.aspx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脍 同:鲙)
二、“树犹如此”
这是中学《语文》里学到的。
树犹如此:用东晋桓温典。
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三、打听,笔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6152490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二十多岁,出任琅琊内史,他在治所金城外,种植了几排柳树。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军北伐,路过金城,他看着当年自己种的柳树已经长的粗壮,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说完,桓温又忍不住上前折断柳枝,追怀往事,悲怀流涕。
桓温335年种树,到369年再见之时,已经过去了34年。
温所治之琅琊在江南之江乘,金城亦在江乘,今上元县北境也。
如果房玄龄考证一下地理名词,知道《世说新语》提到的“金城”是在广陵江乘,就不会犯这个错了。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年过半百的桓温率军第三次北伐,在抵达江乘县金城时,折柳感怀。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6152490
有没有其它的相关资料或解释?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客户端,2023-12-06,未来讲堂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25bba2f5-a422-4c52-acc6-e8b7cb194ad0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2] 辛弃疾〔宋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诗文网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6df643b48ef.aspx
[3] 新华日报,2023-11-24,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https://xh.xhby.net/pc/con/202311/24/content_1266777.html
此次“北伐”指东晋太和四年(369)伐前燕,与桓温做琅邪内史时的时间相隔大约30年。金城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当时属丹阳郡江乘县北,地当京口(今镇江)与丹阳(今南京)要冲。琅邪故址在今山东临沂,东晋时其地久已沦陷于北方异族,晋成帝在丹阳江乘县侨置南琅邪。桓温于东晋咸康七年(341)时担任琅邪内史出镇金城。
桓温从昔日手种柳树的变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未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八字之中,既有大业未成而英雄迟暮的感伤,更有岁月流逝而人生易老的喟叹。
[4] 知乎,2020-08-02,桓温“昔年种柳”,千古伤怀,其实还有人比他更悲伤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6152490
[5] 东篱网,2011-11-23,树犹如此(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金城柳;司马树)
http://www.dongliw.com/List.asp?ID=664
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任南琅琊郡内史,南琅琊郡寄治在江乘县的金城(现南京市白下区)。后来桓温希望通过收复中原,提高自己的威望,曾三次北伐。也就是在一次北伐时,途经金城,看到当年他任琅琊郡内史时所栽的柳树,都已经十围粗细了,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是说树木尚且在时间的流逝中变老,人怎么会不变老呢?
由于桓温曾任东晋大司马,所以也有以“司马树”或“金城柳”来暗指一典故的。
相关链接:
[1] 2024-11-25 22:49,[留念,树犹如此,独怆然而涕下] 新一页:2024-11-25。Zenas 定理、公理、论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61666.html
[2] 2023-05-05 18:26,近两周的工作记录(2023-04-23 以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86904.html
[3] 2024-11-24,[笔记,实验,客观] 颜回攫其甑:获得客观规律之艰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6148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正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46183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