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收录论文的崇拜非常有必要,但是我想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博士和正在读博士的同学说:你发的论文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举个例子,在法国做博士后期间,合作导师有个在读博士和我一样年纪,叫David,他正在申请毕业答辩,他读博士近6年了,2003年已经发表(含接收)6篇论文,按照当时我们国家的经验,答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一天他非常沮丧,我问他怎么了?申请答辩难道不顺利吗?他说:所长和导师都认为他申请的是EE博士学位,但是发表论文都是在物理类期刊上,大都是揭示物理现象如何发生的论文,所以不合格,应该在信息类杂志发表更多的应用性成果,比如要有些信号处理算法,有些实际价值,才比较符合所申请学位!沮丧之余,他又埋头苦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Electronics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Signal Processsing(Elsevier)》等信息类杂志发表了数篇论文(http://perso-laris.univ-angers.fr/~chapeau/publieng.htm),终于2006年毕业答辩,整个博士生涯(包含DEA)大约是9年过去了,当然他的读书过程中,每周800欧元的博士生补助和他在学校科学系代课收入也保证了他学生生活无后顾之忧,最好笑的是他女友还是我的法语老师。还想赞扬一下我的法国导师,在50岁的时候毅然改变了研究方向,转向量子计算,花了5年时间从“基础”学起,还奉劝我也加入这个方向,现在他虽然不如早期发表论文多了,但是照样研究的津津有味,有关量子计算方面也发表了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可能他老人家工资待遇不愁家用,在量子计算这个方向看来要研究到退休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国外读博士并非不注重论文发表,不仅重视还更加看重你申请什么学位,是否符合毕业要求,换句话说你是否真正向博士答辩决议上写的那样:有着宽广的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
SCI收录崇拜没有必要,以发表论文的高影响因子为生存目标更是非常不可以取!但是以发表有价值的论文为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Benzi1981年的论文《The mechanism of Stochastic resonance》发表的杂志是Journal of Physics A-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这么多年影响因子长期1-2之间,中科院分区是物理和天体物理3区!但是你说人家的论文不重要吗?人家提出的概念虽不说流芳百世吧,也影响了一大批后期的科研工作者!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新领域,这样的评价根本不为过。人家会因为杂志影响因子低而不发表吗?按照我们国家以前的奖励,这样的论文根本不算什么吧,连学科评估都没有办法写入啊!
刚刚毕业的博士和正在读书的博士生,特别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博士们,应该静下心来继续锻炼自己写作、思考、总结和发表论文的科研能力,做到即有宽广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独立思考,锻炼自己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不要随着政策的方向随意摆动,如果你动手能力强,那么去做做横向项目,动手做些实验,搞些实际应用开发,如果你喜欢理论研究,不妨多看看国内外研究论文,多思考,找到有理论突破性的方向常年钻研下去!耐心地发表,不要图快,积攒自己的“代表作”!不要为了奖励而去”造“论文!有个国外研究者发表了一篇鸟屎石墨烯论文,他的目的就是对于材料“造”论文进行最大的讽刺!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博士和在读博士,如果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你发表的论文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一开始还是数量有些,慢慢打磨自己代表作。就刚刚这几天,钟南山院士团队也在工作之余,总结经验,还在发表论文呢!这样的论文和他工作完全不冲突,反而更好地服务当前工作!就是这样的论文是需要的,而且不是中文,是英文,也有利于全世界同行都对病毒有更好的认识和防范!
相关专题: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法兵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65241-12211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