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nderela

博文

毕业十年

已有 2959 次阅读 2014-7-31 05:3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其实博士毕业十二年了,可现在更有感觉去写点什么。一直觉得忙,且现在的忙已经从过去同一个时间有两件事情要做,到现在有三件、四件甚至五件事情,如果想做一件事情,必须放弃其他所有的事情。我的人生理想一直是在校园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然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做梦、发呆或听音乐、看小说、旅行。可我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只听音乐的感受了,更没有时间发呆,连看书的时间似乎都没有了。每天陷在无尽的、限期要完成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工作中,觉得自己已经要被榨干了。为什么会这样?自己算不得成功人士,没有许多的应酬,而且生性不够热情,一般的聚会,并不参加,典型的宅女。反复思量,觉得这也许并不是个人的情况,中国目前这样的状态,每个人可能都在各自的领域,被推着前行,但凡有一点作用,都要被无限放大地去释放,转变成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和财富。

毕业的时候,收到一份期盼已久的礼物,一架古筝。我从小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可是家里并没有条件让我学习这些古典乐器。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向父母闹了许久,妈妈心软,才给我买了一架凤凰琴,说它是琴,不如说是玩具,可已让我欣喜若狂。记得自己一个人躲在阁楼上,钻研琴法,到深夜。

博士毕业,做自己喜欢的高校教师,觉得终于奋斗完了,可以开始好好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开始学习古筝,花时间陪伴年幼的女儿,也做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当然工作并没有放下,还是放很多心思在工作上。作为青年教师,要把教学做好,科研更是不能放下;学校当时对所有的老师进行英语培训,因为要办国际学院。老院长一再告诫我们,一定要攻下英语,未来的五年、十年后,肯定需要用英文上课(老院长说得果然没错,)。于是,上课、写文章、学外语、带女儿、学古筝,生活充实而忙碌,却没有读博时候的巨大压力。后来才明白,这完全是自己被自己蒙蔽了双眼,不谙世事,不懂游戏规则,没有人生规划。

紧接着,自己的家庭出现变故,在痛苦中几经挣扎,却仍不敢放下工作。那种擦干眼泪后,立刻走上教堂,面带微笑地给学生上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两年后,开始评职称,按照学校的要求,把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上报,报完后,继续如常生活,觉得自己的成果已经超过了学校的要求,根本没有想有没有问题。结果下来,当然是晴空霹雳。开始寻找原因、反省自己。最后的总结是,大学里藏龙卧虎,高人太多,达到标准只是最低标准。自己固然算努力,但是远远不够。不够重视,漫不经心,没有全心投入是自身最重要的原因。博士毕业,不是奋斗的结束,而应该是奋斗的开始。当然还有其他环境的原因,但既然自身不能改变,徒想无益,不如从自己能改变的方面寻找原因。

另有就是合作的问题。不能说自己对功名利禄没有兴趣,但较之付出的代价,更喜欢闲云野鹤的生活,不管人,也不用被管。因此,一直处在相对涣散的状态,和集体、他人很少联系。但显然大学的科研工作更需要合作,从参与别人的研究,到自己做独立的研究,需要与同事有更多的交往。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若想从这个工作的地方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职称之类的,就需要按照它的游戏规则行事。所要,首先要意识到这一游戏规则,知道它是什么,然后按照它的标准去做。

于是,从更多地游离于体制之外,慢慢地卷入其中,从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做更多“有用”的事情:上更多的课,做更多的实验、调查,写更多的文章,参与学校的各类事情,申请各种课题,各类奖励、表彰,因为这就是要求,就是游戏规则!

至此,悠闲的大学教师生活梦想破灭了,我的古筝课从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到半年一次,最终完全没有时间与心情练琴了,松下琴弦,装入琴袋,不知何时可以打开。到现在,学会的曲子已大都忘记,没有忘记的,也没有心情去体验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的境界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不停的旋转。一旦停下来,就焦虑、不安。在这过程中,有偶尔成功的快乐,但更多的是打击和沮丧。有时候,这些打击让人觉得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重新再来了,这种沮丧让人怀疑工作的意义,做人的意义。然而,还是要一切如常,面带微笑,继续前行!

我的古筝也许只有等若干年后,退休了,才能再奏响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978-816026.html

上一篇:医患矛盾——从心理疾病的治疗说起
下一篇:壮丽苏格兰
收藏 IP: 80.111.211.*| 热度|

4 曹聪 武夷山 齐国臣 李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