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诗歌的影响力确实在下降,很难再现上世纪80年代时的那种全民热情。如果青年人不会朗诵几首时髦的现代诗,好像连谈恋爱都没资格。
20世纪是一个文化的分水岭。无论是哲学、绘画、音乐,还是诗歌,都开始与“社会现代特征”合拍。这一切的演化并不以意志为转移,而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20世纪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物质和物品的种类极大丰富。很多商品都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而且更换速度很快。第二方面就是生产和生活效率极大增加。生产效率的增加是物质丰富的主因。生活效率的增加则是生产效率增加的结果。尤其在城市,生活效率体现在早晨上班族的步履匆匆,体现在年轻人的快餐文化,体现在闲情雅致的丢失等等。
物质化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利,也侵蚀了思维的深度。人们的关注点在于零散和带来短暂快乐的信息潮,专注于耕耘深度思维的爱好,比如读书、写诗等等,就像动物界的大熊猫一样,还存在着,但是变得稀有。
在哲学思维上,20世纪的哲学家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人类对“纯的绝对世界”追求,“形而上学”的探索热情在两千多年的挣扎中慢慢趋于平静。黑格尔之后,后续哲学家估计发现此路不通,于是变得更加务实。关注人的内心本身更具有价值,当然也会让哲学家的思维变得更务实。
人的思想比宇宙更复杂。宇宙的运转有精确的各类宇宙常数制约。很多科学家最后都惊诧于宇宙的缜密和精确。对于人,正常情况下,谁也不能打包票认清楚自己。对于人际关系而言,就更为复杂。即便是两个人的关系,也要面对四个变量:自己、自己的变化、对方、对方的变化。对于变化和没有定论的事情,人类天然就会也一种恐慌感。比如,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对未知的恐慌。早期人类对无法解释的风雨雷电就会崇拜,产生神的概念。当哲学家进入人的内心探索之后,变得更加迷茫。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大部分情况下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自然这个大背景,单纯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就变得缺乏了根基。
在艺术层面,现代人的跳跃思维需要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脱离传统艺术的羁绊。比如把“小便池”变成艺术展品,在人类历史上是破天荒的行为。与其说是艺术家勇敢和创新,还不如说人们当时对好奇心和新艺术概念的渴望。
这种新概念的发生在全社会更层面进行,让人类社会整体进入务实的状态。创新成为主流。这对诗歌而言,也无法避免。总的来说,这些创新在形式上属于“打破”型创新。与社会进入快速车道的特征一致,抛弃传统是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好用且见效快。比如,现代诗歌的产生就是逐渐摒弃传统诗歌特征的过程。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诗歌,无论如何进化,还保持着其应该有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现代诗歌独树一帜,把形式与内容相切割。其好处是表现出更自由的表达方式,没有了韵律的限制。其坏处就是,缺乏了边界感。
在此,我首先要明确我自己的观点:边界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没有了边界,其生命力也就会消失。
我看过一个让人感慨的小视频,讲述一只草履虫的死亡过程。在镜头中,一只草履虫自由地游动着。突然,其后半身开始开裂,身体中的物质逐渐流出。对于草履虫这种低等生命,它可能没有任何不适,让人感觉它一直自在地往前游着,身后留下一路的崩溃的痕迹,就像流星。在某一个节点,草履虫停止了运动,生命定格了。
物质还是那些物质,在圈定的细胞内,就是有活力的生命。把边界打破,生命也就消失。
现代诗的不流行有很多原因都可以解释。在我看来只有上面的机制才是最根本的。没有了诗歌的韵律,没有了其灵动的魂,剩下的就是造作的形式。即便有内容,也变成了和诗歌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即便被称之为散文诗,其本质也不是诗。没有生命的诗,剩下的就是离奇的表达,直至“下本身”做诗的群体。没有了应该的庄重,再离奇的表达也掩盖不住其生命的流逝。
被去掉边界感打败的还有现代艺术。从“小便器”被当成艺术登上大雅之堂起,这支现代艺术的流派就走入死胡同。
为什么现代音乐,哪怕是流行歌曲比诗歌有生命力?原因无他,因为流星歌曲至少还保留了定义歌曲的边界感。
如何振兴现代诗?
其实毛主席和鲁迅当初都明确指出韵律的重要性,其本质就要保持诗歌的定义边界。缺乏韵律的现代诗的没落,已经见证了这一效果。
我们真的不喜欢诗歌吗?
答案是否定的。那些郎朗上口的古诗词,依旧冲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与古人通过古诗词,跨越千年,依旧能够情感共鸣。为什么现代诗歌到现在能被记忆的渺渺无几?是因为其丢失了灵魂。我们从来不缺大道理,不缺感受。我们缺的是共鸣。
现代诗,缺乏心跳的节奏和感觉,很难共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青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7615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