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校园里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家与办公室,尤其是在夜晚,这等价于把书房从家外延了一千米。这种方便派生出一种习惯,就是中午可以午睡一会,乃至于只要中午不休息,下午就会有些犯困,和习惯喝咖啡的人突然没喝咖啡的感觉一模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咖啡喝午睡对于午后的精神是等价的。
今天中午刚好朋友来访,聊天聊地聊过去,几十年的记忆,同学的音容笑貌一一回现。下午后遗症出现,在静静地办公室,来一场随时随地的午后小憩。未必睡着,合着眼,听着外面隐隐车来车往的声音,就像在海边听潮的感觉,强弱起伏。如果是某位高僧,一定会在潮汐阵阵中和自然紧密相连。
这种安静感是顿悟的极佳方式之一。历史中,大部分圣人醍醐灌顶都是在心情平静中实现,菩提树下的佛陀,竹林边的王明阳都是如此。修身养性,必然要寻一处好安静的地方。古代文人的世外桃源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躲避凡世疾苦的藏身乐园,另外一个就是躲避凡尘聒噪的心灵港湾,后者可能更流行。
为什么在平静中能够获得最深层的感悟?其科学道理在哪里?
我们接受的信息是一个混合体,各种波长和内容交织在一起,大部分我们称之为噪音。那些有用有规律的信息反而被掩盖在噪音中,不经过一定的处理,很难找寻。这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叫做去噪分析。
去噪有多种方式,比如,找到噪音的规律,然后去除掉。另外一种更直接,可以把噪音屏蔽掉。我自己做的科学叫古地磁,应用到海洋叫做海洋磁学。古老的岩石样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地磁场信息。如果拿到实验室直接测量,我们得到的是古地磁信息和现今磁场磁化的叠加信息。于是,我们需要建造一个屏蔽屋,把现今磁场屏蔽掉,这样现今磁场无法对样品二次磁化。在屏蔽屋子里测样品,就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古地磁场信息。
我们常常看微信,吸收了很多零碎化的信息。不幸的是,这些零碎化信息往往成为噪声源,互相影响,无法让我们形成清晰的理论和思维模式,沉淀成为指导我们行进的准则。大部分情况是看得开心,关机就忘。
我们也常常利用手机软件和朋友们沟通,每天聊得越多,内容越广泛,闲下来时,孤独感会即刻来临。每天频繁且大量的琐碎联系,本身也是一种噪音,让我们失去对交流本质的思考。这种交流并不能沉淀为友谊的基石,只是一种习惯,和咖啡与睡午觉的习惯无异,只要坚持一阵子,这种习惯也能克服。而真正的友谊则是这种交流之下的一种深层次感知和牵连。看似微弱确有耐力,对人生和心灵有益。
在学习方面也有这样的烦恼。大量摄取嘈杂的零碎化知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学习灾难。很多人对网络上的学习软件趋之若鹜,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着学着,只能体会皮毛,距离自己想要的学习成果差之千里。
课堂之所以重要,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脉络和体系,尽快找到规律,在脑海中形成体系,尤其是网状的知识体系结构,
在不同的学科交叉中,如何区分知识共振与知识干扰?前者共鸣出新的内涵,也就是创新。而后者则是创新的大敌。
我觉得其根本还是在于有无先建立自己坚实的学科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信息抗干扰能力,吸收我们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屏蔽掉嘈杂信息。其次,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免经常性的信息交叉,给自己的专业思维留下充足的空间去打磨,去沉思。尤其是不同专业的人每日交流是创新的灾难,不仅失去知识间交叉的魅力,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形成大量的知识噪音。
坚守个体的独立,然后再交流,对于情感和知识交流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性会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我越来越喜欢这种独处的沉思,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深挖掘。这才有时间沉淀的感觉。在石灰岩地区的泉水边,这种沉淀形成的是钙化,让人流连忘返。在脑海中,这种沉淀形成的是思想,让人的时空扩展。
静下心来,才感觉到,朋友,你的存在很有意义。
深入挖掘,才意识到,知识,你的存在是第二次生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青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9627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