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器一点也不奇怪,拿一些顺手的石头当工具非常正常。我们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看到一些看似是自然产生的石头,却被称作石器。细想起来,它们应该是出土在文化层,即便是河里的一块石头,被拿回人类居住地,沾上了人类文明的光辉,从而摇身一变,就贴上了石器的标签。更高一级的技术是利用石头相互碰撞,打造出更加锋利的刃,塑形出更加符合用途的器物等等。这可以说是区分动物和人类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旧石器时代非常漫长,难道在几十万到百万年尺度上就没有一两个聪明的古人类创造出新技术?实际上,新技术一定诞生过,但是这种创新,在当时很难保存并流传下来。其主要原因有:1)人口密度太小,新技术无法有效地在人群中传播。2)新技术要替代旧技术,面临着传统思维的挑战。3)超出生产力的需求。在旧石器时代,基本的石器已经够用。生产力不提高,新技术也就没有市场。比如,对于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根本就没有购买第五代战机的需求和市场。
倭黑猩猩非常聪明,据说它们已经进入了石器时代,一些聪明的个体可以通过石头敲击,制造石器。另外一些聪明的黑猩猩个体居然可以学会手语,与人类进行深入交流。这些聪明的个体并不能代表其整个种族,这些新技术和心技能无法被下一代传下去。类似的还有章鱼,其聪明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它们生活在海洋中,信息无法被有效保存,仅靠DNA的继承,信息量太小。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类在最近一次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像开挂一样,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换?
地球的气候气候系统具有周期性,含有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冰期与间冰期旋回具有10万年周期。上一次的冰期与间冰期转换发生在13万年前,也就是海洋氧同位素(d18O)的第六阶(MIS6)向MIS5的转化期。气候变化造成我们的直系祖先—智人从非洲的随后走出(10-7万年)。此时人口密度还没达标,人类还处于采集阶段。但是,这一波智人已经为1万年前的时代更替做好了智力上的准备。经过近10万年的人口积累,只要条件成熟,包括新技术的需求,他们就能迸发出集体才智。
相比较于旧石器,新石器通过打磨变得更精致,更锋利,更实用,效率更高。由于人口的增长,仅仅靠采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促使人类开启的种植和养殖模式。新石器与新生活模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成了一次社会结构变革。这种变革是体系性的变化,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陶器、农业、精神生活的提升。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生产力大幅度提升。
新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会间杂一些旧时代遗存的打制石器。通过打磨,人们逐渐发现了玉石的特殊性质,并逐渐与普通石头区分开来。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在旧石器时代(3-1万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玉石,并少量进行利用。按照这个思路,在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人们偶然用玉石做石器,或者用天然的玉石做装饰品也不为惊奇。但是,这种早期的玉器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在旧石器的人类看来,其本质还是一块石头,只是显得更漂亮而已。
什么是玉石?
简单来说就是漂亮的石头,用它做成玉器,其目的更倾向于文化而非实用。甲骨文中,玉的写法就是一根绳子串三个玉片,可见主要用于装饰,或者祭祀。朋就是把两串玉(或者贝壳)连载一起,形成有价值的连接。
玉大方光彩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打磨技术。经过打磨和抛光之后,一块璞玉就变得晶莹剔透,光华四射。在中国最早的玉器来源于东北辽河地区的兴隆洼文化(8200-7200年)。主要的材料是透闪石(化学式:2CaO·5MgO·8SiO2·H2O),是一种含钙镁的硅酸盐。原始的白云岩夹杂一些杂质,在变质过程中逐渐形成透闪石。
白云岩形成于海洋,随后还在要陆陆碰撞中,海洋消失,中间夹杂的白云石,在高温高压下逐渐变质。因此,在造山带中容易发现变质岩,且更多分布在高处。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就是重要的透闪石产地。在中国,几个产出玉器的新石器文化区域也基本上上对应着这些地方。
在新石器早期,玉石与普通石头的区分应该没那么高,其价值和文化取向应该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透闪石属于软玉,色泽圆润,材料很难得,硬度比一般的石头要高。无论是材料还是加工过程,都比一般的石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技术要求也高。因此,这就给玉器增加了额外的价值。这种通透且有价值的器物,普通民众肯定无法享受。最终玉器被定义为通神之物,被巫师借用,进行祭祀,与天地沟通。
每个文化的传统和文化内涵不一样,因此雕刻出来的器物形状也不一样。早期玉器的形状较为单一,器件也偏小,这是工艺水平决定的。因此,兴隆洼文化中的玉器就属于此类,可以认为是中国玉器的源头。偏晚一点的湖南高庙文化也出土了玉璜和玉块,这说明玉器制作技术在大约几百年的尺度上,已经在东亚开始流传,但是还达不到四处开花的程度。
玉器最早从北向南传递。有两条重要通道。第一条是内陆,第二条则常常被忽略,是被淹没的大陆架。在一万年前,西太地区的海平面比现在还低30-40米。到了8000年前,也还低20余米。因此,这一条海岸线是连接辽东和山东半岛的重要通道,沿着海岸线,玉器可以一直向南传播到黄河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海平面继续上升,这些海边的先人则向内陆迁徙。凌家滩文化中突然出现的高超玉器技艺,很难用当地自我长期演化模型来解释,而最有可能的是从东边沿着长江西进而传来的外来技术。而凌家滩玉器技艺则反过来又向北影响了红山文化晚期的文化。
通过融合不同地区的玉器种类,中原地区最终集中六种玉器祭祀天地四方:璧、璜、圭、琮、璋、琥。这也说明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融合过程,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博大家之所长。玉琮就是方圆组合的完美代表。玉璧则是圆的最佳选择。玉璜是一半的玉璧。我认为与玉璧一起组成阴阳组合,玉璜以女性装饰为主。这种与天地衔接的器物组合和文化石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石。中华文明敬重天地自然,一切都是围绕天道运行,所以中华文明属于入世的哲学。
在新石器发展时期,东亚的先民们在玉石技术方面达到顶峰,这无不显示着中华祖先们心灵手巧,在技术方面不乏人才和思路。以至于良渚文化中修筑的大型防护堤坝,让人们无法想象在那么远久的时代,人们已经与天斗,与地斗。到了大禹治水时期,这种精神一直存在。
兴隆洼文化汇中的玉器是独立起源的吗?
如果我们把目光方范围放得更大些,就会发现在贝加尔湖附近最老的玉器可以追溯到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里的玉料非常丰富,是红山等文化玉器材料的重要来源地。
玉石与普通石料的分开,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重发展的典范。文明的产生不只是物质的丰富,包括粮食、住房与生活器皿等。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与追求也是进入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受到知识积累的限制,早期人类认识自然相当朴素,与自然相通,更多的应该还是出于世俗的需求,求天告地,风调雨顺。于是佩戴玉器和用玉器的巫师等之间掌握全力之后,人类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向聚集与集权模式演化。
对于红山文化,可以猜测正是由于玉器的发达,祭祀礼仪被强化。红山被称之为玉器祭祀文化一点也不为过。通过红山文化后期的祭祀台可以窥见当时的文化氛围。在红山文化中,少见兵器类的器物,可见战争在当时不是主流。其一,这种祭祀文化的发达,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统一的祭坛和祭祀活动,可协调不同人群的利益。其二,当地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不足以产出南方大量的粮食(稻米),因此人口密度没那么大。在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人类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压力也没那么大。缺乏战争,也就使得红山文化很难再快速向前发展一步。
而良渚文明中,代表权利和战争的玉钺和权利的玉琮成为核心玉器,表明在早期阶段,南方人口密度会比北方的人口密度大,文明进度更靠前一些。
中国早期的玉器大流行,对于促进文明中礼的形成起到奠基性作用。这种礼的思维一直影响到后世,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形成的见证者。礼也是行为规范,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青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8999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