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
2023年4月回首知识与教育观 精选
2023-4-22 22:28
阅读:5352

知识与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无论任何教育理论与新思维,最终需要课程与课堂把知识成体系地呈现。教育的复杂性造就了课堂实践理论的复杂性,经常性的“既要-还要-也要”,让一线教育者无所适从。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观点是普遍的,任何东西成体系和复杂化之后,就有了生命特征。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它有自己的意识和目的;2)它会进化;3)它会和其它体系合作。我们把第三点称之为社会性,第一和第二点称之为本体实在性。

文明、知识、社会、习俗等等,都有这个特征。根据这个思维模式,知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被动地被生产和创造,它也有自己的内在目的和体系。因此,知识是活跃的,有生命的,它要跳出自己的圈层(比如大学)和社会接轨,这也是大学主动衔接社会的理论基础。

知识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必须分类,形成知识内部的文化体系,不同的知识群有自己的特色和交叉渠道。通过演化,知识会进一步派生出正统知识和创新知识。知识通过交叉联系形成知识对儿,有关联的知识点群就是信息。因此,知识交叉融合推出创新。

知识是“知识-教育-传播”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脱离这个体系语境,单独讨论知识会有认知偏差偏颇。这有点像星系,在这之上有星系群,在这之上有更大的星系结构。从不同维度和尺度讨论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知识的不同特征出发,依据其可借鉴的实事,可形成不同的有关知识的理论,推动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社会构建论” 和 “社会实在论” 这两种观点,就是从不同角度来盲人摸象,其实二者不能完全对立。

光有波粒二象性。早期科学家争论光是粒子还是波,各有各自的证据。最后发现,粒子越小,越像波,越大就越像粒子,这就是在不同尺度上的反应。

我较为相信:1)存在一些客观事实和规律来运转这个世界。在人类出现前,并不以人类为转移;2)人类自己的文化体系,促进了新知识的出现,这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在自然大环境背景下,逐渐形成独立知识体系和思维的一个过程。就像AI,早期为人类设计。后期很可能会产生自我意识和文化。到那个时候,我们问:AI是人设计的,还是自我有意识的?

人类社会的思想和范式发展,是一个螺旋过程,从思想逐渐集成,到中世纪的极端保守,再到思想解放运动,释放人性自由。这其中的奥妙等同养猪。把猪圈养,最终的肉质会受到影响,必须先放到自然中自由奔跑,沐浴阳光,这样更好吃。人性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解放,在自由的自然中先茁壮成长,然后才能产出好品质的思想,被新一轮的社会集成所应用,如此循环。

知识也有这种特征。在其社会性和自我内在本质性之间循环发展。到了一定时候,一定需要让知识的内在特征充分发展,否则就会形成人类控制的知识发展方向,失去多样性。知识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反弹,也是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把知识带回来的本质,其实就是把猪从圈养状态放归自然中一阵子,重视知识自身的属性,虽然背后它与人类社会目标密切相关。

早期的教育家非常会思考,比如涂尔干、维果斯基、伯恩斯坦等等,硬是把抽象的社会和知识等概念具象化,赋予不同的质性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去争论。学无止境。社会构建主义、社会实在论、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  大家观点不同,其核心内容还是觉得知识是复杂的,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体系也必须融合知识不同的层级结构和特点,区分知识属性,在课堂上科学地呈现。否则,工具主义泛滥,简化了知识的传承方式,达不到教育和知识传承的真正目的和目标。

更有甚者会出现文化霸权,其原理和我之前讲的生命体系概念完全一致。布鲁诺被烧死,与其说是被刽子手烧死,还不如说是被当时的地心说文化所烧死。东西方文化竞争,也是文化资源争抢的体现。文化本身要扩张,要加强。要强化其载体人的认知。通过灌输人知识,文化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早期各种教育思想其实可以分为单边主义和系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单边主义。其核心的怀疑论本质是好的,就像一把刀,用来做极端的事情,是人的事情,而不是刀的事情。社会论也是如此,知识也是那把刀,被用来宣扬利益集团的思维,形成霸权知识,不是刀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如何区分人的问题和知识的问题,这也是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毕竟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很大一部分和其获得的知识系统有关。所以,知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由于人这个媒介,有时边界变得模糊。比如,生物界适者生存  这一理论就曾经被纳粹利用,宣称自己种族的优越性。 走极端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单边主义。系统性思维则集成了知识的社会性和客观性。社会学观点和科学家的系统思维融合,就会避免陷入单边主义,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入旋涡。但是,单边主义也有自己的功劳,就像分科一样,先把自己关心的问题讨论深入,然后打破边界,反而有利于后人的创新。但是,完全没了边界就等于系统垮了。草履虫死亡前,细胞膜先溶解,被包裹的细胞质流散开来,最后崩塌。

在没弄清楚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前,贸然执行,进入教育系统,造成的后果可能很严重。这里面就又涉及理论与实践如何协调的问题。哪些事情可以理论与实践并行,哪些事情就不能让学生和教育体系当小白鼠。比如,人类基因编辑,坚决不能理论与实践去并行。

我支持系统论,并不反对体系和教育模式创新,相反,我非常积极推动创新,欢迎有理有据的创新,而不是支持推销单边主义,我反而把后者定义为思想霸权。在单一因素的思维方式下,“高科技和基础教育只能二选一”  这种思维缺乏系统性。洪堡和纽曼的思维之间,对大学的理解,也存在着这样的 二元论。好在后续的综合大学  努力在综合这二者之间的鸿沟。

路遥知马力,在网路信息发达时代,校园内核外部是相通的,学校的各种教育和管理问题会浮出水面,丑媳妇总归会见婆婆。从这一点来看,以后学校的运行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制约。其核心在于,当信息流通后,社会(包括家长)对大学就会投入更多感情,也就增加了其潜在的责任感,最后兑现为对大学教育和管理的指手画脚。我非常期待今后10年的教育思路和管理走向,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张力,会慢慢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理性的回归,就是相互谅解。

尊重几千年积累的教育规律,谨防教育的形式主义,谨防教育与知识传递的功利主义,尊重教育和知识的系统性特性,我相信,教育最终会回归自己的本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青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8537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