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或研究机构,都涉及职称的评聘问题。最新的新闻:浙江高校将可自主评聘教授副教授,说明浙江省希望改革职称评定政策,由高校自主评聘教授副教授。评是评价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聘是岗位需要,评聘是可以分开的。只是评定职称这一项,由高校自主评是不合理,也不具有权威性。最能够准确评价学术水平的应该是小同行。高校每个专业和方向需要的教授不会太多,学术委员会也是由各个专业的教授和领导组成,隔行隔山,最后评价也是看文章数和杂志级别,不能准确评价其学术领域的贡献。
我国通用的职称评定由省级人事厅负责制定政策,基本上按照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来定,原则上达到标准就可以认定资格,也有一点的指标控制。这是相对公平的措施,就像高考制度,有它的合理性。但不能准确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好在可以减少由单位人际关系决定的因素。如果由单位评定,对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教师就要吃亏。
我的建议是:学术能力的评价可以由全国范围内,小同行进行评价,也就是全国的各专业协会。如医学由医学会,药学有药学会。以药学会为例,下面再分为药理学会、药剂学会、药物化学学会,中药学会等,还可以继续细分。每一个行业学会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各个机构组成人员按等级分配固定的名额,人员退休和晋升后留下的空缺再增补,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也可以逐步增加名额,学者在专业学会的位置代表其学术水平。高等院校根据学者的在其专业领域的地位来决定其聘用的职称。如果不满意,或者其他单位愿意高聘。这位教师也可以选择调离,做到合理的人才流动。
小同行的年会可以每年召开,大家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汇报,有空缺位置,大家投票确定谁有资格晋升。当然,专业学会不管你是否被聘用,没有利益冲突,学者可以做到更客观评价。这样也可以增加同行的真正的学术交流,建立跨院校的同行科研协作关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洪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41239-78116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