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浅浴红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aibiaji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博文

应不应试,又能怎样

已有 2961 次阅读 2019-1-10 11:36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别墅, 报考, 应试

今天看了科学报的一篇评论,就在头版。叫“应试化挑战教师的尊严和地位”。

这个问题有好几个层面,从表面的课堂秩序来看。有些学生听课完全是为了“点名”,假如今天没点名,就像白去了、亏了一样。(我也是从那会儿过来的,也一样。而且如果有老师点名点的勤,大家还会说是这个老师没本事,只能靠点名。)

另外就是学生对考试本身的看重,完全不在意是哪个老师在讲什么课。文中也提到,学生只关注课本、分数本身,忽视老师作为一个“智力”授业者的身份。(这也很普遍,考试前两周划重点的课一定人满为患。)

作为曾经的学生,我同样不喜欢“应试”的同学。

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课非常好,充满人格魅力。他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觉得自己没啥大本事,能在一所好学校里跟优秀的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是莫大的幸福。每次听完该老师的课,我总觉得有一种情感在胸中回荡,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向往和善意。

然而正因为此,一位学生“上书”质疑该老师的能力,直接提出:我们是需要考试成绩的,希望你好好讲课本,不要经常扯一些“没用”的东西。

这位同学的成绩非常好,长期第一。据说有一次他没发挥好而我超常发挥,侥幸考到了他前面,然后……他在一张纸上写满了我的名字,然后用笔划黑又扯成碎片……


那么应试一无是处么?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自己勉强也可算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通过考试,选择到了自己心仪的高校、专业,从事自己真正热爱并可以胜任的职业。

记得去年有一则新闻说北京高考,要把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来推行“素质教育”。

如果你是家长,你宁愿选择100%笔试的应试教育,还是这?

假如“最公平”的高考,只占到命运转折点的60%比重,你害怕不害怕?


这两天,还有两条看似无关的新闻大肆刷屏。

一条是关于秦岭的违建别墅,连时任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的人都刮了下来。

另一条是一个之前没听过的app,居然垄断掌握了70万考生的生杀大权,让你报不了名。在这个app上,你上传照片“肖像审核”,要交30元审核费;加急审要再交50元。其他查找院校、vip通道等58-600元不等。

怎么样,时局黑暗吧,背后大佬多吧。

有公号提出,赚钱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我发现你的问题,帮你解决问题,你越给我钱我让你越爽。比如某火锅,连去wc出来都有人给你开水龙头递纸巾。另一种则是我给你制造问题,你不给我钱我就打垮你。类似于黑社会收保护费思路。

而某app显然是后一种,你的命运在我手上,你看着办。


其实在社会上赚钱,就跟在学校里应试一样。人生的硬指标就那几个,你打算怎么着?你在家呆着不赚钱,在学校坐着不考试,就有理了?

就像不“唯论文”,不是“去论文”一样。错的并不在于想赚钱、想考试成绩好,而是怎么赚钱、怎么考好。

提供优良的服务,用敏锐的眼光、艰苦的奋斗、超高的双商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固然是超级牛人;

无论家境贫寒富有,在学校恭谨认真,尊师重教,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最终成人成才,更是正途。


偏偏有一些人,目的性极强,为了保送、加分、获奖,不惜打压同学、贿赂老师、抄袭作弊;

为了当官、发财、成名,无所不用其极,把他人利益视为无物,最终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


所以,大环境固然有弊端,但一味直指社会并不能改变什么。

压缩正常过程的唯目的,才是丛林法则中的毒瘤。


但自私、唯利、懒惰就是人性的弊端。口号式的呼吁、感化不会有任何的意义。

我父亲是做安全工程的,他常说,事故发生总有三个要素: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情可原。

如果没利益,你不会做;没机会,你也不会做。

就比如这个别墅和app,没有市场他就不会发开发。没有机会他也无法实现。偏偏社会有住别墅、考试报名的需求(且市场极大),盖个房子、做个app又不是啥难事。

在这种付出和回报极其不平衡的情况下(获利>>>>投入),必然会造成很多人用其他手段来争夺。


比如现在竞争激烈的幼升小、小升初。顶尖的好学校就那几个,想凭本事进(学区房、某项考试极强)非常困难。假如有另一条通到,不用天分那么强、关系那么硬也可以办到,你猜里边会不会暗象丛生?

比如我现在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普通人,如果天上掉了一个馅饼,我不用学习不用工作就可以躺着赚大钱,你猜我动心不动心?


当给一个人以小失、博大利的机会,并且不会有后果的时候,就无法要求他不这么做。

应试同理,一个学生可以背少量重点就能得高分、走走关系就多发点论文的时候,就会变成大多数学生的取向。另一些勤勤恳恳学习、备考、做实验、发论文的人,也更没有错。

斩断捷径,才能尽可能的保持公平。

但现在就是愈发两极分化的社会,越有资源的人越掌握更多的资源。

生为凡人,一边愤懑,一边勤恳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08002-1156301.html

上一篇:人跟人终究难以相互理解,因果相生不可强求
下一篇:从小游戏,不知咋地想到了“科研评价导向”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5 尤明庆 罗娜 李雄 王林平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