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关于中国教授和博士生待遇的两条评论 精选

已有 12550 次阅读 2009-7-22 12:4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科学网上关于教授和博士生待遇的话题出现在首页,我回应了一些评论。两条长些的讲得比较完整,存在这里。

一、本分的一般中国教授工资=中国博士生津贴 x 5

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的大学学习和工作过多年。在日本和加拿大做过研究生,在美国作过博士后和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近年回到中国作正教授。我直接接触的情况是:在美国任教和在中国任教时和博士生之间的月收入比例是一样的,均为5:1。在中国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一个本分的教授的年收入大约10万人民币,其中包括税金、“四金”(即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福利),和“辉煌计划”(可理解为浮动工资)。

一个本分的、上层社交不特别活跃、大部分时间和研究生摸爬滚打的教授一般得不到100万以上的科研基金,因为上了100万需要答辩,而进了答辩室评委基本是陌生面孔,100%拿不到资助。各省市科委的地方政府基金更是在指南出台之前已经搞定,直接或间接(如和有行政资源的人结盟)的行政公关是拿到这类基金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教授只能凭三年30-4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可持两项,于是支持一个组(一般十几至20人)的科研活动的经费大约每年20-30万人民币,科研提成有限,还要和全组其他年轻教师分享。这样的本分教授的月收入在5000多元人民币。博士生从教授处直接得到每月500-800元的津贴,从大学得到500元。大学向教授提取招收博士生的名额经费,以每年招两个博士生计,教授每年平均向大学提交16500元科研经费(博士生从大学得到的每月500元来自这里)。在中国,行政公关和科技攻关是完全不同的功夫,对一个教授来说两件事情在时间和精力上基本没有兼容。要想集中精力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竞争,又不具有已有名声带来的行政资源,只能放弃行政公关,即放弃100万以上的国家资助和地方政府的资助。

以上事实可能与人们从舆论中得到的印象出入很大,但是真实。一个本分的中国教授月入差不多是博士生的五倍,在低水平上的五倍。

二、小米加步枪还是需要的

中国目前最落后的地方其实在于文化和观念,在科学界就是科研文化,包括科技项目和人才的评价,政府科研基金的管理等等。这方面,科学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人们在此谈论了很多,饶毅最近对黄万里的回顾,特别是黄万里对“工客”、“商客”、”学客“的批评,似乎引起了张光斗声誉的秦侩化。这些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科技文化的反思。随着反思的深入,我们会逐步过渡到如何从现状突围的讨论。

与此同时,我们的科研不但还要继续,而且在技术制高点上和国际同行的竞争也越加重要。在大环境一时得不到改善的条件下,意识到各自学科领域关键问题的人们还是要为了自己和学生们的未来,发扬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好在,今天的中国,总的科研条件改善了:有了可以和国际同行匹敌的data base accessibility,能付钱使用到所需仪器,有更多的研究生。只要教授能够提供比发达国家同行更好的科研思路,能够放下身段、与学生摸爬滚打、一起吃苦,中国人的竞争力还是很可观的。

多伦多中国城边的一条大街上有过这样的景观,一边是一些魁梧的当地土族大汉,坐在地上向行人讨零钱喝酒。另一边是看上去50-60岁的瘦小的福建大婶,背着体积大于自己的纸箱,在路边摊开,非法卖菜,一遇警察,蔬菜装箱即跑。我不是鼓励非法行为,而是说,身为中国人不得不在逆境中生存,学界一样。我们既需要推动环境的革命,也需要向自身命运抗争,而且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这样的遗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2-244944.html

上一篇:试论新药创新机制的创新 —— 再谈新药创制
下一篇:关于学术特区的话题的两则回复
收藏 IP: .*| 热度|

21 曹俊兴 李侠 武夷山 毛飞跃 刘进平 朱志敏 俞立平 毛克彪 李宁 王继华 吕喆 魏东平 陈敬波 苗元华 柳晓雷 魏玉保 张旭 袁细国 骆良顺 neilchau tuanhuichen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