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学术交流成功的故事(120715)

已有 9287 次阅读 2012-7-15 09:20 |个人分类:学术导航|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国际会议, 学术交流, 故事

学术交流成功的故事(120715

闵应骅

     接到一个电话,说:“闵老师,您最近一篇博文说国际会议就是为了学术交流。可是,听报告也是学术交流呀!不过,听完就完。学术交流到底能收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就用两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1990年,那时李忠诚还是博士生,研究数字电路测试产生。测试产生就是要找一个测试向量集,使之故障覆盖率高,而测试数又少。当时,这问题全世界都很热,专门推出了10Benchmark电路,供大家使用,看谁能提出新算法。我应邀在日本参加一个研讨会的时候,和藤原秀雄教授谈到此事。他是FAN算法的发明者。他给我提供了FAN算法的数据结构和详细框图。回国以后,李忠诚首先用三个月时间,真正实现了FAN算法,其结果得到藤原秀雄教授的首肯。在此基础上,他改进FAN算法,提出了SABATPG,比FAN算法提高效率20%。我们多次与藤原秀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想法是面向世界,开放做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把SABATPG加入到EDA工具中。他这套程序又无偿提供给国内许多院校,推动了国内本领域的研究。1991年毕业时,李忠诚就在计算所第一个拿到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当时全院每年只奖10人)。

李锦涛的学术交流是另一个成功的实例。他的一部分研究是针对完全自校验电路设计。所谓完全自校验电路是指电路运行时就能检查电路是否正常。在读Jacob Abraham 的一篇文章的时候,他发现他们设计的完全自校验电路并不能完全自校验。原因是电路运行时可能不能全部包括所有的测试向量。我们提出办法加以改进,投到FTCS85IEEE国际容错计算会议1985),但是被拒了。当时,我是FTCS85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所以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我碰到了Jacob Abraham.。我就和他讨论这个问题,说他们的那篇文章有那个问题。他觉得有理,并且提了一些建议。回来以后,我们做了修改,投到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终于中了,发表在19887月。凭我的记忆,那是大陆投文在IEEE TC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属于重庆大学陈廷槐教授和他的学生们。那时候,在IEEE TC上发表一篇文章真不容易,现在在IEEE Trans上发表文章当然已经不算一回事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见得现在的研究水平就比过去高出多少倍去。)所里公认,李锦涛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做得好,要送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评选。那时候,计算所只知道有优秀奖,不知道有特别奖,计算所也从来没有博士生得过特别奖。所以就申请了一个优秀奖。等到院评审委员会开会时,评审委员们建议申请特别奖。但等我们补充材料上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1989年只批了他一个优秀奖。

现在他们都已经是我们计算所的骨干,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们的博士生都已经有几十人了。

这两个故事说明:学术交流不是单向的,必须是双向的,交流的双方都可以受益;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而是针对很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正是这种双方受益的学术交流才是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592256.html

上一篇:一个学术会议征文包括94个主题(120713)
下一篇:蛤蟆为什么嗓门大?(120718)
收藏 IP: 124.200.52.*| 热度|

23 储著飞 喻海良 王善勇 黄富强 吕喆 赵美娣 曹聪 褚昭明 黄育和 周雄伟 李刚 朱永青 陆俊茜 蔡庆华 占礼葵 李欣海 武夷山 俞立 高峡 高绪仁 梁建华 dulizhi95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