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 大学与企业

已有 1775 次阅读 2018-6-12 12:36 |个人分类:工业化科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大学之道, 公司时代

- 厉以宁:中国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O网页 - 吴敬链:当前改革所面临的三大经济问题及五条改革路径O网页

A-科学家的分类O网页 - 你了解数据科学家有几类吗?O网页 - 资本思维:这才是真正赚大钱的逻辑O网页 - 范冰冰的商业版图:资本运作、投资双管齐下O网页 - 艺术家有普通演艺人员,也有明星,明星是极少数的。
在科学家也是芸芸众生的普通研究人员,只有很少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在第四类已经是科学家了 - 即,院士,而绝大多数诺奖得主是第三类所谓大师,包括杨振宁,第二类属于一个学科的奠基人物了,比如,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奠基了分子生物学。
在中国最难理解的是第一类,比如,实验医学的法国贝尔纳,在法国是国葬,如同牛顿在英国,可是在中国问问有多少人知道贝尔纳吗?
真正富有的是企业家和资本家,不仅有来自艺术家,也有科学家,或来自其它领域里的,即使科学家,也有学术型和管理型,比如,威尔穆特是所长(管理),而坎贝尔才是克隆了(学术)多莉羊,但大众媒体说的克隆羊之父是威尔穆特,少有人知道坎贝尔。
范冰冰等是搞资本运作,这一类模式才是最容易获得财富的途径。
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差距在于运作资本或资金的能力,比如,杨振宁在海外退休了,90多岁能转中科院院士,而屠呦呦在国内获得拉斯克和诺贝尔两个奖,却成不了院士(副部长级)。
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只有擅长于弄资金或经费的,才是富有阶层。
但是,无论是科学家的经费,企业家的资金,或是资本家的投资,都不是个人可用于消费的实际所有 - 这是受个人所得税限制了的,而只是其可以运作或掌控的资本。
简单地说 - 企业家或资本家的财富巨大,也只能消费非常有限的部分,而在中国,100万年薪足够消费了。绝大多数海归,可以说回国是放弃了海外的优越条件,但不是全部。

B-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对中国的忠告O网页 - 一文读懂|中国医患关系发展史O网页 - 一篇读懂英国NHS医疗服务体系O网页 - 文化出口O网页 实际上是指创造发明 - 即,形成国际影响力的哲学流派、科学学科、技术产品和艺术风格等,以及国际组织与规则等,哪些是在中国建立与开拓的?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关键的是 - 缺乏思想市场,如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的文化出口是同一件事情。
在英国则是医疗体系和社区学院等公益福利,不同于中国的企业运营模式,这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 关键问题,科研经费是投入,必须产出应该产出的科研成果,必须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却不仅是依靠房地产等来拉动经济发展。

C-附: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每年11.2亿经费)O网页 - 西湖大学短期内或将成为世界一流(4个研究所经费4亿)O网页 - 奥运体制和学术体制O网页 - “所有美国的藤校既没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又不拿地方(州)政府的补助。” - 摘录
再看看一所大学产生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和每年产生多少技术转让 - 斯坦福大学的数据:
2017
年的数据 - 在底下可下载:O网页
2014-2015
O网页
Faculty
▪2,153 faculty members
▪20 Nobel laureates
▪4 Pulitzer Prize winners
Stanford Innovation
▪In 2014–15, Stanford received more than $95 million from 695 licensed technologies.
▪Breakthrough inventions licensed by Stanford span medicine,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Stanford entrepreneurs have created an estimated 39,900 companies and 5.4 million jobs since the 1930s.
-
真正的评估是实质上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却不是论文的或专利的数量,或期刊因子。
斯坦福大学,20个诺贝尔奖,每年技术转让95个百万美金,即,约等于5亿到6亿人民币 - 仅仅是技术转让费,不是指在企业产出的经济效益。

-20186月网络日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1118584.html

上一篇:东西方文明 - 机器时代
下一篇:企业家 - 公司组织的运作
收藏 IP: 116.21.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