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按标题搜索
长日留痕,人生有憾
2024-5-19 09:14
对于所有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公正就是只能活一次,无论是长是短。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完备性就是无论你做多少次选择,都只能遗憾地留下那些没被选择的部分,无论是好是坏。 这种公平性,注定会造就有憾的人生。用有生之涯,有限的选择,去触碰无限的可能。 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心的成长,这需要很多生活内容去充填 ...
2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认知演化的逻辑分析
2024-5-18 10:1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认知世界基本上遵循这一个基本原则—越是远离本体的现象反而越能够抓住本质,构建规律,获得知识,看得清楚。越是深入本体内部,越是难以看清本质,难以了解其意义。 对于地球和宇宙,显然人类对后者的清晰认知要远远早于前者,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古人老早就对宇宙进 ...
16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文明的发展
热度 1 2024-5-7 11:37
人的精神世界是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反应,也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自然法则没有温度,它遵循着能量最小原理。熵增定律也是能量耗散后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自然界倾向于用最小的能量做事情。任何局部能量聚集的现象,最终都会被自然重新厘定。曾经有一个纪录片,展示了一个辉煌的城市,当人类突然全部离开后的后续变化。 ...
5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024-5-5 18:04
思想具有灵魂,具有演化的属性。只要是思想,就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求生存,求进化。 与古人的思想对话,一定要有如下的对话原则: 首先,不能苛求古人。古人并不笨,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一定有其社会和自然环境基础。其次,要认识到开篇就提及的变化属性。不能用单纯用现今已经进化过的思想 ...
17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天道与人道
2024-5-3 13:27
如果人工智能翻遍人类所有典籍,会发现所述不外乎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 道这个字从“行”从“首”,本意是道路。因为道路可以通向远方,抵达目的地,为行走之人提供便利,指引方向,其引申意便为指引和引导。对于宇宙运行的本质规律,老子选择“道”这个字进行代表,比相近的法更贴切。虽然后来我们用叠词“道法”来 ...
19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四月的渐悟与顿悟
2024-4-30 17:05
人间四月天,有精灵奏乐,有禅意伴舞。 世间一切事情都是阴阳相对,正反两面。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语境、物境、以及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是很多人的烦恼根由。悟性稍微一低,就会自陷其中,心性不稳。 记录禅宗慧能大师佛法的《六祖坛经》,改革了传统佛教的形式,改变了佛祖观察世界的世界,从 ...
20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法华经》中的逻辑分析
2024-4-28 15:06
《法华经》全称为《妙法莲华经》,也被简称为《莲华经》。这是佛祖晚年对佛教的最后嘱托和总结。目的是要解决佛祖几十年传教过程中,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这次集体宣讲,为后继者提供了发展方向。 这部《法华经》主要解决如下几个还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是棘手的问题。 首先,任何事情的成长都需要时间 ...
28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由《心经》到佛教的发展
2024-4-27 09:48
《心经》的心,不是简单的个人的心,也可以理解为佛法的精要。了解了心经,大抵就知道了释迦摩尼最初的想法和最根本的想法。 《心经》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去了解宇宙,以及人能否去理解其本质规律。读《心经》时,我很感动。并不是源于我的心对其内容共鸣,而是感叹古人在那么久远的时候都关心人与宇宙的关系,视野何其开 ...
17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金刚佛”与“楞严佛”的对比
2024-4-26 10:49
如果除去一些神话故事和人物,《金刚经》与《楞严经》这类对话体经书,完全可以当做哲学书籍来阅读。可以一览千年之前人们对世界和精神两大世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深刻思考。很明显,由于缺乏应有的科技知识,我们会发现,越往极限思考,其模型就越有道理。但是,越具象化,就会出现逻辑问题。 阅读并和“意识类”书籍 ...
43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金刚经》与古人对话
热度 1 2024-4-25 08:33
4月23是世界读书日。朋友知我爱读书,特别推荐南怀瑾著述的《金刚经说什么》。我平时从来不读佛教的书籍,其原因在于,我怕现成的体系思想会干扰我自己的思维磨炼。与其接受成体系的思想,不如自己像蜘蛛一样逐渐结网,思想更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有脉络可循。思想稳定增长,心绪安宁,但又有方向。 读古人的著作,其实 ...
48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1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