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四月的渐悟与顿悟

已有 740 次阅读 2024-4-30 17:0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间四月天,有精灵奏乐,有禅意伴舞。

世间一切事情都是阴阳相对,正反两面。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语境、物境、以及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是很多人的烦恼根由。悟性稍微一低,就会自陷其中,心性不稳。

记录禅宗慧能大师佛法的《六祖坛经》,改革了传统佛教的形式,改变了佛祖观察世界的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的说教角度,深入人的内心深部,从内自省。其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就是“中道不二”。

所谓中道,并不完全是中庸,而是认为一对矛盾的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是一对思维平等朋友的对话,相互借鉴,互相提升。对于世界,我们不取不舍。折合成生命意义就是,物质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的一切荣耀并不带来真正的功德。达摩祖师初见梁武帝时,就曾冷静地告诫梁武帝,兴寺庙资助佛教,极尽浮华,花再多的钱和精力都是表像,这只是简单的量的积累,与真功德无关。而真正的功德在于理解佛法,理解自然的运行状态,让自己内心纯净不动。

慧能大师不识字,所以传佛法靠语言和悟性,同时舍弃了传统佛法的繁琐仪式,简化了悟道的流程,只要“自性清净,即刻成佛”。依据这个准则,不需要《法华经》中记录的那样只有花费巨量的财物和巨长时间才能成佛,这个对普通大众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即使相较于南方慧能大师的“顿悟”派的快速,北方神秀的“渐悟”派花费的成佛时间更长,那也是在有生之年就可看到彼岸,依旧吸引普通大众的目光。

佛法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个新生的树苗必然会吸取当地土壤的养分。佛法中的禅与坐禅,包括苦行的行为,在佛法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集成了这些修行之法,用来抵消人内心的各种欲望。内心清净,天地合一,其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二者一拍即合,并以禅为桥梁,成功地把印度传统佛法,引渡到一个崭新的状态。除了保留了梯度和袈裟等外在形式外,禅宗佛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全新的文化现象,其本质与传统佛法宣传的内容差别巨大。

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佛法认定外在永恒不变的大法为大,而禅宗则人为内在的自性是大法的依托,把佛法引入到修身养性的轨道,人人可以习之。

自性清净,人得心灵自由而自在,洒脱,随性,如微风习习,随遇而安。佛说:“随身所住之处常得安乐”。诗人转借就是“我能安处是我乡”。鲁智深大口大口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洒脱反而成就其佛性。这对于传统的佛学修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夏天,烈日高照,吃到甜甜的凉凉的冰激凌,大喝一声:“好吃!”这种率真就有可能成佛。

在人世间就可修佛,“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用我自己的光芒来照耀周边的朋友,我没有主动度化任何人,却可以在各自光芒的照耀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让朋友的镜子来照出自己的不足,反而找到自性快乐的捷径。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世界的自性是善良的,美丽的。这是吸引大众目光 、思考,且愿意与之交流的本因。我们自身的自性清明,就是为了与世界的美好同频共振。这个世界我并不能够拥有。我的拥抱也只能是身边的所有,而无法触及宇宙的无边。但是,只要抛弃这个外相,我的思维可以秒速十万八千里,我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和内涵。

我了解你,我获得了佛法。

在与不在,是世界的两种同频状态。见与不见,我都在这里,我因此成佛。

如何求自性清净?

放弃不该有的妄念。

向孩子求学习,他可能感兴趣学习之外的更大世界。

向朋友求关心,他可能用超然的目光望向更远星空。

向生活求安详,它可能会用一张蛛网把你黏连驻足。

向外求,如梦如泡影。会让自己的能量外溢,自性变得虚弱。向内求,每日自省我身,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都是在继续内心力量后的飞跃。

与书为伍,自学自悟,犹如向内与朋友相连,与世界衔接,充实且实用。

输入输出,形成闭环,思维就像不断被打磨的金属,最后成为一面抛光的镜子,这个思维就自带朋友属性,亲切且祥和。

南方的四月是花的季节,是禅的季节。

人间四月天,我悄然顿悟。

18ff24e2934bbaa57d4a1f3d6b672ef.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2152.html

上一篇:《法华经》中的逻辑分析
下一篇:天道与人道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