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的几点思考

已有 4950 次阅读 2013-6-7 20:41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答辩, 本科毕业

     在时阴时晴的梅雨季节里,从位于南京远郊的家中乘车来到学校,花费了一整天时间,参加了学校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方向)29名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答辩。不知多少次了,每年这个季节都在忙着评阅论文、参加答辩,在这繁琐的流程背后,也萌生了一些对于省属高校毕业论文的形式、选题、评价标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答辩基本情况介绍

1、  课题来源

按照学校要求,每个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毕业论文设计,20名学生相应地布置了29个毕业论文题目。在这29个研究课题中,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公益项目、环保部公益项目等纵向课题大约有10个,来自学校及其他部门委托项目5个,教师为申报课题、让学生做前期探索的题目大约为5个,其他基本属于教师混工作量、学生循规蹈矩地做大作业的类型。

2、  毕业论文投入时间

  在29名学生中,保研、准备出国的合计3个,考上研究生的5个,考取公务员的2个。如果说保研的2个学生能够自始至终地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出国的学生因为留学专业与所学学专业相近,能够将80%的时间投入毕业论文,考研的学生因为笔试、面试、录取通知漫长的等待时间,只有50%的时间投入毕业论文。其他的学生,因为公务员考试、实习、兼职等原因,投入到论文的时间极其有限。开题报告、论文综述、中期检查,每个设计环节,都需要在指导教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下进行的。以自己所指导的10名毕业生为例,主动要求教师辅导的次数最多的学生不超过3次,最少的只有1次。大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之少、学习积极性之低可略见一斑。

3、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客观地分析,29名学生中,毕业论文质量真正优秀的只有45名,这些人多系保研、出国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中等偏下,而毕业论文投入时间较少、但论文质量较高的学生中,考上公务员的学生比例较大。这一反常现象说明,在行政化夸张、官本位思想浓厚的国度,公务员岗位正在将最优秀的学生吸纳,而国内省属高校只能成为二流、三流学生逃避就业的场所。

二、几点思索

1、毕业论文选题

 以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为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以指导教师主持参加的纵向科研课题、与科研生产没有联系的大作业为主,而学生的就业广泛分布在写字楼招商部策划、房产中介公司、家装公司、测量公司等五花八门的岗位。这种选题方式脱离了生产实践,脱离了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学生岗位需求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毕业论文改革的首要任务。

2、  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校设计了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一系列繁琐的环节,并且对优良率给与了严格的控制。不幸的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照搬硕士、博士的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术标准,而不问是否与生产实践、毕业求职岗位的结合程度。评价结果就是,多少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不变、只是换个题目和研究区域的四平八稳的学术气浓厚的论文屡次获优,而带点创意、解决生产实践的毕业论文往往因理论基础不够深厚、研究内容比较单薄,评价不高。另外一方面,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不允许研究失败,如果一篇没有研究结果的论文出现在评委面前,结果就是论文通不过,学生会惨遭拿不到学位的厄运。这种扼杀创造力、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评价体系,也是驱使更多本科生逃离科研的一大原因。

3、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存废

  不论是否真正感兴趣、不论论文质量好坏,作为大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参加过答辩的同学都承认,通过论文写作及答辩,自己的理论思维、实验动手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不应该取消,至于形式、内容、评价标准方面改革,则是在保留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697498.html

上一篇:论科研导师制在断奶期大学生中的作用
下一篇:两条暂时相交的平行线: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本质探讨
收藏 IP: 180.110.21.*| 热度|

10 孙友甫 赵美娣 林中祥 张忆文 陈楷翰 罗春元 王浩 刘建兴 郭保华 万仁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