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关于科研和论文的随想一组 精选

已有 7787 次阅读 2009-5-13 08:01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文章和吹牛皮的区别中学的时候,一些学生上课小声说话,课间吹牛皮口若悬河,可是开主题班会的时候让他们上台发言,他们又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同理,在科学报告会上或者与同行交谈时吹牛皮阔若悬河,不代表真的能写出好文章来,很多人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文思枯竭了。还有,吹牛说能投什么杂志只代表有自信心,不代表一定中了,只有中了才有用,only the result counts。

写文章和研究生的科研:有人说有的研究生会做实验但不会写文章,而有的研究生既会做实验又会写文章,但后者并不比前者好多少。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撰写学术论文和其它环节一样,都是科研的重要环节,只会做科研而不会写文章的研究生不是好的研究生,没有达标。

会做实验和会写文章的关系:会做实验和会写文章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认真的人什么都认真,做什么事情都能把它做好,不认真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如果对自己的实验思路不清楚,既不知道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数据意义,那么一样也写不好文章。有清晰的思路、有条有理,无论是对做实验还是对写文章都有很大帮助。

文章和科研能力:文章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研能力。科研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又不仅仅是做实验,还涉及到提出实验点子、分析实验数据、整理文章、写项目申请书等。那么什么时候出文章多是一种假象呢?比如说有些研究生的科研点子是导师提出的,实验装置是前面的人搭好的,他只是把样品分别发送给不同的技术员,并且有师兄“保驾护航”,文章也是导师写的,这样的研究生发了文章,但是不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表了文章成为了“表象”。

知道了以上这种情况后,切莫矫枉过正:也就是说并不是文章越多就越反动,文章越少就越无辜。真正知道自己学术水平的是研究生(或者博士后)自己和他的导师,别的人不一定清楚,也无须发表什么意见,无须看到别人文章多而眼红、看到别人文章少而窃喜。

我们经常说要给年轻人舞台,但是事实上别人要说总能找到说的理由。比如说没有发文章的时候,有的人说没有文章。等你发了50篇外国文章,有的人说都是低档次文章。可是你举出证据说明很多都是高档次文章,比说闲话的人多得多,说闲话的人就说你缺乏引用次数。而当你举出证据说被引用1000次,那个人就说都是你自己引的。你举出证据说大多是别人引的,说闲话的就说你不是通讯联系人!可见,要说闲话,总能找到借口:举出牛顿、爱因斯坦来说你比他们差远了,就达到他们的目的了。

从事科研,发表文章,有种“在不经意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整理自己的简历http://zhenmafudan.googlepages.com/home,把它打印下来。虽然每天认真做事,没有明显进步,但是过了几个月以后把新打印出的简历和老版本简历对比,就发现不断在变化。这就象乘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班一样,机舱里的电视机屏幕显示飞机现在的位置,你等了几分钟发现怎么屏幕上的飞机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一动也不动,但是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后,飞机还是前进了很多,最后到达了终点。关于此种感觉,请见我以前写的散文一篇:

2001-11-20,29

                  UCR散文集(4)----天天天天

   
时间过得真快,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机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在记忆中,我的时间是一颗流星,是一道闪电,是一条不归的路,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所有的一切都浓缩为一个点----今天。我记不清昨天干了些什么,看了什么书,老师讲了什么,我也没有闲暇思考明天,我只是在忙忙碌碌地做着今天的事情,每星期都是同样的程式。每天总是感到,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每天总是为想不起昨天做了些什么、一个星期以前做了些什么、一个月前做了些什么而感慨。

    有一天,我乘朋友的车,在夜色中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坐在汽车里,并不感到车子开得有多快。但是你要知道,我不感到车子有多快,那是因为路边没有树,我所能看到的,是远山。远处的山,在夜色中愈发朦胧,车跑得再快,也不能马上感觉到远山的后退。更重要的原因是,同样在这条路上,在我的前方,同样有无数开得同样快的车,它们奋勇前行,不带一丝犹豫。以前面的车子为参照物,能感到我们的车跑得飞快么?其实,在不经意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231560.html

上一篇:在国外做博士后
下一篇:合作中的“吃相”【发表素材】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18 曹俊兴 武夷山 陈学雷 徐磊 王桂颖 陈儒军 戴小华 周春雷 陈国文 李宁 陈苏华 刘颖彪 朱教君 柳东阳 陈应泉 郭磊 侯振宇 ccfan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