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壳斗科、闭壳层等说开去 精选

已有 5453 次阅读 2023-8-28 08:37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从壳斗科、闭壳层等说开去

近日,看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先生关于“壳斗科”中的壳字应当怎么读的文章,很有些想法。

周浙昆先生的文章仔细分析了壳字读音的来龙去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读了以后,立刻想到了化学学科中的一个极为常用的名词——壳层。

原子的性质由其电子结构所决定,而原子中的电子处在不同的电子壳层中。化学家把电子的主量子数作为壳层的标志。

在量子化学中,把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体系称为开壳层体系,否则就是闭壳层体系。我们做量子化学计算,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计算体系是闭壳层还是开壳层,然后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所以,壳层在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学科中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最常用的词汇。

这里的壳字,当年唐敖庆先生(他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学科的奠基人)读为que4,与确同音。邓从豪、江元生等诸位前辈先生也都这样读(其中e音或读成o音)。我的量子化学知识是从这几位先生那里“启蒙”的,理所当然地跟着他们这样读了。现在年轻一点的同志有跟着我们读的,也有读qiao4的,也有读ke2的。而在普通化学的课程中,说到原子的壳层时,似乎读ke2的较多。

所以周浙昆先生所说的问题,不但在生物学领域存在,在化学学科同样存在。据我所知,在计算机领域,也有壳层这个词汇。

像壳这样的一字多音的现象,当然是历史造成的。实际上,语音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离开家乡几十年的人,听到家乡后代的话,往往认为口音“不地道”。其原因就是语音在不断变化之中,一天两天觉不出来,几十年就听出来了,几百年可能就大变了。各地都口音都在按照各地的规律变化。

拿这个壳字来说,古代读入声,现在的东南各方言仍然保持读入声。但是北方主要地区早在几百年前就没有了入声,于是壳的读音写成汉语拼音就成了que4。

但是,本来是入声的ue音(实际上是üe),在北方特别是河北北京地区,其口语的读音实际上一直在变成iao,而在西南官话地区的口语中则接近于io(这里本来都应当用国际音标,但是为了方便阅读,都用汉语拼音大致表示)。

例如,本来读音为jue的角、脚等字,在河北北京读成了jiao,在西南方言中成了jio;读音que的雀,在河北北京读qiao,在西南方言读qio;读音为xue的学,在河北北京读为xiao,西南方言则为xio;读音为yue的药,在河北北京读yao,西南方言则为io。而这些字在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中虽然都是入声。虽然各地口语读音不同,但是读书音的韵母一般还是ue。这样,以河北北京附近方言为主生成的普通话读音的韵母,有的仍然是ue(如学、雀),有的则变成了iao(如角、脚、药),有的则更多样一点(如壳)。

所以,一个字在各词汇中读音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字典上一字多音而难以确定在什么词语中该怎么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语言只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天南海北的人在一起说话,即使都说普通话,各人也会有各人的口音。说壳(ke)斗科或壳(qiao)斗科,说闭壳层(que)或闭壳层(qiao)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听得懂别的话,听懂这一两个字也应当没有问题。

那么,现在为什么成问题了呢?

原因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读音,而且往往要唯一标准的读音。

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因为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使用的人又这么多,老的词语就已经多得令人难以都顾到,而新的词语又层出不穷,大家尚有争议,要让“确定标准读音”的人又怎么顾得过来?而确定读音标准的人又不是圣人,他们确定出来的“标准”又难以全都合理。于是仍然争论不休。

其实,既然顾不过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索性不顾。语言文字这个东西,是为交流服务的。现在我们为了无谓的读音标准,花了太多的功夫,还弄得大家相互抱怨,实在不合算。

例如前些年,硬要把咆哮(xiao1)改成咆哮(xiao4),把确凿(zuo4)改成确凿(zao2)等等,让很多读书人变成了“常常读错字”,那实在是何苦呢!

新改定了一个标准,所有的教科书、字典、词典都要改,所有的人都要重新去纠正自己的读音,这是一种浪费。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解放思想。现在我们的思想已经太过僵化。有些人就认为,凡事都要有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标准,怎么考试啊?争论的时候怎么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啊?总而言之,这世界怎么能够没有一个分辨的标准呢?经过多年考试的人们已经不能适应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世界了。这就是思想僵化了。自己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

其实,字典词典的功能,只是记录大多数人以为这样说人们就听得懂,这就可以了。对于我们的某一个词语,词典上就记录一种或几种可能的读音,作一下相应的解释,供大众在使用时参考而已,不必弄得跟法典一样。

我们有十四五亿人在说中文,一个词语中的字,有两种甚至三种读音,没有什么关系。说壳(ke)斗科、壳(qiao)斗科、壳(que)斗科都应当可以,说开壳(que)层、开壳(qiao)层和开壳(ke)层,都没有什么关系。

凭什么没有关系?考试怎么考?丢了分算谁的?

又回到考试这里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考这些无聊的东西呢?不考这些不就行了么!即使要考,几种读法都算对不就行了。

世界上说英语的人那么多,英语字典上每一个词都有两种以上的读法,天塌下来了吗?为什么偏要让中文的文字只有唯一的读音?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眼光还要放得远一点。我们也应当考虑另一个问题,即普通话与过去的“国语”的词汇和语音还是应当尽可能地相容,这样才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将来,有利于国家的大业。

总之,在读音的问题上,我主张一个词中某一个字的读音,不妨有两种甚至三种。这两种甚至三种,也不必去确定“哪一个正来哪一个偏”,完全可以“两头大”。

最后,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本文的主张只涉及词汇中某些字的读音,并不妨碍科技词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参考文献:周浙昆的科学网博文《壳(ké)斗科还是壳(qiào)斗科?》2023-8-15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399128.html
(《正本清源!壳(ké)斗科还是壳(qiào)斗科》中国科学报
  2023-08-21 19:29 发表于北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00555.html

上一篇:杂说“咎”
下一篇:大学里的天坑专业
收藏 IP: 39.78.110.*| 热度|

14 郑永军 尤明庆 周忠浩 张晓良 张永刚 周浙昆 杨正瓴 刁承泰 武夷山 晏成和 许培扬 王安良 王成玉 廖景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