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rdening 简单而专业

博文

上海专家为绿地结构优化支招

已有 8925 次阅读 2012-9-17 08:16 |个人分类:园林绿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优化, 结构, 密度调控

    当前,城市绿地和林地普遍存在结构缺陷和功能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庆费多年来一直关注绿地群落结构的调研,记者近日就当前群落结构较突出的问题对其进行了采访。张庆费结合他多年深入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项人工干预措施,以最终形成种类多样、密度合理、结构优化、自然稳定、高效多能的优化群落结构。


  问题一:绿地或林地中植物过密。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绿地建设时为求立竿见影采取密植的做法,没有为植物留出足够生长的空间,树冠重叠后就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对策:抽稀调整。按照灌木避让乔木、速生树避让慢生树、弱树避让壮树的原则进行抽稀调整,目标是让保留下来的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抽稀时应先了解植物群落动态密度,编制树木密度表,制定调整标准,协调短期、中期和长期适宜群落密度,抽稀强度视郁闭度、树冠重叠率、植物生长特性、立地条件等情况而定,还应改变过于规则的种植形式。


  问题二:绿地或林地中植物过于稀疏。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引起树木成片死亡。此外,由于选种不当致使绿地中植物长势不良成为“小老头”也是一大因素。

    对策:补植优化。补植不能简单机械,而应根据现有株数、年龄和生长发育过程,确定合理密度,以乔灌草相结合,适当补植适生的灌木和草本,补植后密度宜达到该类群落合理密度的80%左右。此外,对于因树种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林地稀疏还需要调换树种。


  问题三:植物品种过于单一。这类问题不仅在道路绿带出现,在生态林或环城绿带也常见,不仅景观效果差,也会带来病虫防治的困扰。

    对策:丰富品种。采取绿化植物水平混交和垂直混交途径丰富品种。水平混交是引进不同生物习性(如耐阴或喜阳性、深根或浅根性、冠型、叶形、叶颜色差异等)的乔灌木,改造纯林,形成混交群落;而垂直混交则引进耐阴植物,选择性保护更新植被,创造自然更新物种生存和繁衍空间,特别是木本更新苗、野花植物等,形成垂直分布合理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结构。


  问题四:大量堆砌植物。以丰富植物和群落之名,在绿地中大量堆砌植物,结构冗繁,缺乏科学合理配置,导致种间竞争激烈,分化明显,群落稳定性低。


  对策:简约结构。针对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合理简化绿地结构。如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上层乔木或灌木,重点调整习性与生态位相近、种间竞争明显、长势差的植物,将郁闭度调整到0.5左右,确保植物的生长空间。


  问题五:群落结构单一。人工造景应用植物偏少,且因为求新求异大量选用外来植物,不仅增加了养护成本,也不利于群落长期的稳定。


  对策:近自然化改造。筛选耐阴性强、能在林下生长发育的地带性植被优势种,尤其是高生态景观价值的乡土树种,保护和诱导自然更新苗,适当增加蜜源和鸟嗜植物,诱导人工单一群落逐步向接近自然状态群落发育,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混交的近自然绿地,恢复和重建富有自然气息、地域特征浓郁的乡土植被,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生境。


  问题六:功能性欠佳。居民区附近的休闲绿地和郊野游憩绿地功能不完善,缺乏必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

    对策: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改造。通过对绿地和林地空间的分区分类,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区分游客使用功能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增添游憩活动设施,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健身休闲和交流的需求。

 

本文系《中国花卉报》记者骆会欣采访博主撰写的文章,发表在2012年9月6日《中国花卉报》的“园林景观”周刊第五版 <园林科技>版。

 

下图系博主配合该文新配的图片

 

上海闵行体育公园: 在原外环线林带中,铺设新的园径,引进早樱、喷雪花和垂丝海棠等优良春花植物,将林带改造成千米花道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香樟林铺设木质栈道,为游人提供亲密接触和感受森林的场所

上海新江湾城生态保育区:疏伐桑树-朴树-构树林的部分先锋性树种构树,引进青冈、大叶冬青、苦槠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优势种,落叶阔叶林逐步发育为落叶常绿混交林

上海东平森林公园: 通过群落抽稀调整和林下植物栽植相结合,将水杉单层纯林改造为水杉复层群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8415-613495.html

上一篇:被网友调侃恶搞的苏州“东方之门”真面目
下一篇:演绎城市智慧的当代雕塑(1)
收藏 IP: 114.91.103.*| 热度|

3 陈筝 赵建民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