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出版社人文分社“走进科研院所”第一站活动中的即席发言
【根据俺的记忆整理】
很高兴有机会能和科学出版社的各位老师见面,对于我个人,在科学出版社印行了自己的4本书,包括三本应急管理的系列著述,以及一本数据挖掘技术方面的书。应该说,在我们的眼中,科学出版社在出版专著方面是中国目前口碑最好的出版社,能够在这里出几本书,作为科学家来说都会很有“面子”。
我之前出的书都是在技术分社,倒是还没有和人文分社的老师们打过交道。这里能遇到人文分社的各位,深感荣幸,并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刚才几位领导已经介绍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类型和辉煌的出书史,我发现所列基本还属于专著或者系列报告类,其实,科学家们都是些很有个性的人,甚至如果不单独看科学家的科学贡献,我们会发现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很“人文”的,甚至比科学的一面要迷人得多。也所以,出版专著虽然对于科学家来说是追求,可是他们有比专著更精彩的其他方面的著述。
典型如爱因斯坦,很多理工科的科学家也不见得读懂爱因斯坦的论文或相对论专著,可是,我相信每个人读爱因斯坦文集都没有任何问题,夸张地说,甚至打开任何一篇,都会感到有所收获,这是科学家具备人文素养的一个极端案例。
我也知道科学家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一些偏重人文的著述,比如院士文集之类,可是,这些发行量远远不到1万册的书,其影响还是很局限的。我注意到我们人文分社现在是有市场部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更好的科学家的人文著述,通过努力达到类似《文化苦旅》的发行量呢?我自夸一句,在写游记方面,我本人不认为自己的文笔比余秋雨差多少,自己所写的100万字的游记也绝对不仅仅是游记,科学出版社为什么不能考虑为这类著述提供一个出版渠道和便利呢?
如果科学的书很多不是因为教材的缘故才印刷超过一万册,而是甫一发行就奔了几十万甚至百万的印数上去,那该多有趣啊。
谢谢各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546061.html
上一篇:
去年的饶毅院长扇了今年的周其凤校长一记响亮的耳光?下一篇:
【陈热闹疑问】生命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