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研究生和导师都要重视中期考核 精选

已有 7886 次阅读 2010-4-23 02:1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培养, 中期考核

研究生和导师都要重视中期考核
(王德华)
 
忙忙碌碌一天,完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定的一年一度的研究生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很重要的一环。研究所关于研究生培养逐渐规范化了,相关条例也逐渐在完善。研究生考核包含不同的年级,有低年级的开题、高年级的研究进展,硕博连读生的转博资格审查,还有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等等。
 
这几年研究所逐渐推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导师可以邀请本领域的所内外同行专家对研究生开题、进展、下一步的计划等进行考察。
 
我们啮齿类生物学研究团队一直是将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学术交流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争论,有共识。无论多少和深浅,都有收获、启发和进步。几个研究组的研究生每年进行一次学术交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视点,展示相关学科发展和个人实验进展,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导师重视,研究生重视,考核小组重视,研究所重视,才能真正使研究生考核做到实处。长久下去,必有实效。我们研究组很早就布置了,但是当我希望过目每位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时,多数研究生都是在考核的前夜才肯发给我。这虽不能说研究生们不重视,但也很难说是很重视。
 
在我过目的报告材料中,按照我的认识,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细节问题尤其多。那么,研究生应该重视什么?首先是思想上重视,任何公开场合的报告都是自己的一次广告和表演,效果优劣自然对自己的发展有很多潜在的影响。然后就是重视准备过程,注意报告内容的整体和布局,材料的筛选,逻辑的顺理,幻灯片的美化,演讲语言的简练和准确,对报告内容的熟悉和理解,对规定时间的严格把握。尽量做到事无巨细,胸有成竹。心里装着听众,一定是一个不错的汇报。
 
有几点感受:
1、所有参加考核的研究生实际上已经做到了重视这一点,多数研究生的准备比较充分。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从大多数研究生的实验设计和研究进展看,他们是已经花费了很多的精力,集中了很多的精力,对自己的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自己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对自己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有不少知识,对考核小组也是很新的知识,有些结果考核小组也会感到眼前一亮。看着研究生们对新知识的涉猎和把握,对新结果的展示和解释,作为导师和考核小组成员,很是感动和振奋。感动这些年轻人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能够专心做一件事情,感动这些年轻人能够耐心分析着每个数据,感动这些年轻人能那么激情地演讲。这个时候,作为导师很是知足。
 
2、年轻人绝对是创新的重要群体,只要开动脑筋,创新的火花就飞溅。从事野外工作的同学,每个数据的后面都是那么多的辛苦,每个现象又都是那么迷人和有趣,大自然设置了那么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实验室内研究的同学,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冲击着你脑海里已有的那点积累。看到每个学生神采飞扬的演讲,你就会对科学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3、每个人都是在年年进步,这是可喜的。听着每个学生们的汇报,时不时会回想起他们每一次的报告,从紧张、稚嫩的昨天,到了今天的从容、大方、自如、自信、潇洒。多数研究生的进步特别显著,几年的光阴,已经使他们成熟了很多,老练了很多,昨天的稚嫩已经荡然无存。从知识的广度,问题的深度,思考问题的成熟度,各个方面已经展示了他们的进步和成长。这些进步的背后当然是汗水,也许还有泪水。导师看到这些,心里不乐才怪呢。研究生需要鼓励,需要肯定。
 
4、年轻人需要激情,需要专心,需要热爱。有几位研究生的报告很是精彩,除了个人的自信、激情外,对本领域的发展趋势、理论背景有非常好的把握,演讲起来潇洒自如,准确到位。没有激情做不到这些,没有热爱做不到这些,没有专心更是不能做到这些。这就是科班训练的结果,是个人努力的结果。看到这样的学生,谁还说他们读博士是毁了人生呢?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谁能怀疑他们的能力?谁还能说读博士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呢?他们的激情哪里来?热爱哪里来?专心如何做到?答案应该不是很难的。
 
(王德华 2010.4.2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315131.html

上一篇:1989年抄录的一首诗
下一篇:迟到的生日祝福
收藏 IP: .*| 热度|

14 王进 王琛柱 陈儒军 曹聪 杨秀海 刘立 唐小卿 吕喆 孔晓飞 魏玉保 李学宽 陈静 李毅伟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