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来之不易 任重道远——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

已有 5812 次阅读 2009-3-17 09:3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08A)|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批评网

来之不易 任重道远——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

 

黄安年文  发表: 黄安年的博客/2009317日发布

 

杨玉圣教授个人主办的学术批评网,从2001315日迄今,已经整整八年了。

 

八年来,在抨击学术不端恶行、呼唤学术规范、推进学术批评的风雨行程中,学术批评网作为领航员之一,始终坚持不懈,劈浪前进,实在来之不易。这八年,我对杨玉圣是了解较多的,本人的许多亲历还历历在目。正如他所说,“从那之后的日日夜夜,凭借着读书人的呆傻之气,面对着冷眼冷语、明枪暗剑,‘八年抗战’,义无返顾,酸甜苦辣,甘苦与共”。现在,学术批评网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开展学术批评、向不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一面旗帜。我本人也从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那里获益良多。

 

在学术界,像杨玉圣这样的学者和学术批评网这样的网站,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某些高校和某些人容不了他和他的网站。杨玉圣六年前之所以被迫离开他工作了十五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其真正原因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在北师大最先开设的“史学评论”课程,迄今无人再开。我曾为他讲了公道话,结果校方居然在20027月也封杀了我的学术交流网(从200888日起我和校园网脱钩)。我们知道学术批评网上据实揭露的学术不端行为迄今得到回应的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木珠夫妇系列案,居然恶人先告状,企图利用司法关系来维护学术不端。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向是说的多行动少,甚至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个“3·15”日,教育部终于高调召开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会上周济部长称:“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周济部长说:“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周济部长还旗帜鲜明地表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3/16/content_11017677.htm

 

周济部长的这些话虽然讲得晚了些,但我更希望的是部长能否当真兑现他的承诺,我还期望部长能实事求是地调查处理学术批评网上披露的学术不端事件,从而证实他的讲话的可信度。

 

 

 

附文:

**********************************

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八周岁了

时间:2009315日 作者: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来源:学术批评网

 

今天,2009315日,是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的纪念日。也就是说,今天是学术批评网八周岁的生日。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回想起八年前,2001315日,学术批评网悄然开通。从那之后的日日夜夜,凭借着读书人的呆傻之气,面对着冷眼冷语、明枪暗剑,“八年抗战”,义无返顾,酸甜苦辣,甘苦与共。终于,走到了今天。

 

如同党风败坏、世风日下一样,如今学术不端层出不穷,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单是此伏彼起的学术剽窃丑闻,就足以让学界士人蒙羞,令学术共同体无地自容。最值得学界内外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扯掉保护学阀抄袭的破伞?”(张思之先生语)这里不妨举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有位武汉大学的宪法学教授与其女徒弟联手抄袭,不仅未受任何处罚,反倒逍遥自在,最近居然还当上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无独有偶,有位名声很大的四川大学的中国近代史教授,近年来以“反学术打假”相号召,发文多篇,谬种流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其实,我本人比谁都再清楚不过地意识到:学术批评网,作为“一个人的网站”,像漂浮在汹涌波涛中的一叶小舟,卑微而纤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面对黑云压城,往往徒叹奈何,无能为力。甚至,在赔本招挨骂的同时,也惹下了莫名其妙的官司。其中,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木珠夫妇系列案,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从学术批评到恶意诉讼”的案例,匪夷所思。

 

说一千道一万,学术批评网是靠了学界师友、热心网友的关心、理解与支持而坚持下来的。倘若没有师友和网友的呵护,就不可能有学术批评网的过去与现在,也不可能有学术批评网的未来。尽管难免挂一漏万,但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之际,作为学术批评网的创办人暨主持人,我不能不特别感谢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任继愈先生、王元化先生(已故)、来新夏先生、黄安年先生、李世洞先生、王宁先生以及中年名家满运龙博士、贺卫方教授、许章润教授、陈平原教授、马小泉社长、吴励生先生、赵虹主编、余三定主编、宋绍富主任、牛大勇教授、李存山教授、蒋寅教授、张绪山教授以及好友李万生博士、邢东田先生、孙国栋先生、赵法生博士、李传桐教授、吴量福博士、吕俊先生。

 

八年过去了,弹指一回间。从来就没有盲目乐观过,但也从未彻底绝望过。也许,惟一能做到的是,只要“活着”,学术批评网就拒绝投降。过去八年是如此,今后亦复如此。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2009315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0376&type=10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20799.html

上一篇:三谈院士兼职过多问题
下一篇:建筑师- 安东尼奥?高迪作品选辑(一)(转发)
收藏 IP: .*| 热度|

1 xilihut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