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文重温:六篇有关历史事实的短文

已有 3380 次阅读 2008-1-2 23:4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旧文重温:六篇有关历史事实的短文

 

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812日发布

 

六年前有关历史教材中事实错误或表述不切的争议,引发了一场历史教材编写改革的大讨论,现在发布的是当年笔者所写的六篇短文,这些文章足以说明,我们的教材改革多么必要,而通过维护教材中的错误屗教材权威的做法又多么的愚蠢。

 

这六篇短文是:

(一)“5月”还是“年内”?----德黑兰会议何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二)“37个” 被弄成了“32个”——评人教社中学世界史教材中的史实错误

(三)“内蒙古”还是“内外蒙古”----《田中奏折》中的“蒙”何指?

(四)“十几个”被弄成了“几十个”——评人教社中学世界史教材中的史实错误

(五)《波茨坦公告》还是“波茨坦宣言”——历史教科书中应怎样表述

(六)《田中奏折》中的“蒙”仅指内蒙古吗? --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答复》

 

***************************************************

(一)“5月”还是“年内”?----德黑兰会议何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黄安年文 发表:《世界知识》2001年第24期;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428日发布;2002815日重发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苏联坚持主张及早开辟,而英国则力图推迟,美国的态度也不同于苏联和英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1943年底,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德黑兰首脑会议第三次会议(19431130日)的记录是这样记载的:

 

    “罗斯福:英国和美国参谋部的决定已通知了斯大林元帅,他对此表示满意。如果斯大林元帅不反对,我希望布鲁克将军就这项决定向会议提出报告”。 

 

    “斯大林:同意。”

    “ 丘吉尔:布鲁克将军的这个发言既代表美国人也代表英国人。”

    “布鲁克:联合参谋部参谋长们建议总统和首相通知斯大林元帅:‘霸王’计划于5月份开始实施。”

    “斯大林:我同意这个意见”。

     “丘吉尔:到五月底,我们就已经处于与敌人艰苦激战之中。我看,我们已经结束了军事问题的讨论。”

    “斯大林:同意。”

    (苏联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第100-10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但是,在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将德黑兰会议决定于“1944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改成了“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第6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而1982年版和1992年版的人教社历史教材则都写成“由于苏联代表团的坚持”,“在194451日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第272页,第116页)。显然,这几个版本所说的决定开辟时间都和事实有出入。1998年版试验教材则只写“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第75页)。这样,20年来,中学历史教材所给予中学生在有关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历史时间上,要么是不准确的,要么干脆不说,这不能不说是令人费解的。

 

 

    首先,这是历史事实问题,准确的历史时间,包括十分重要的年代以至月份,是构成史实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还清历史本来面貌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次,由于19446月初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大大推动了战局发生有利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进一步转变。这涉及到欧洲第二战场是按照德黑兰会议决定提前开辟呢,还是按原定计划开辟的问题。从政治上讲,这个时间,事关苏联一直批评英美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不够积极的态度问题。

 

对人们就这一错误提出的质疑,教材出版及主管单位竟做出这样的答复:“编者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所以避免把每一个年份、月份都交待得那么具体。特别是在教材已经明确指出‘19446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一更重要的时间的情况下,‘19445月’这一具体时间就被省略了。”

 

这听起来真难以相信是出于对千百万青少年负责的基础教育教材出版者和主管单位的话,首先,难道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就可以不顾历史的真实性么?教材提供的是错误的事实,这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呢,还是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混乱,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呢。

 

其次,按照教材编者的说法,似乎第二战场决定何时开辟,并不重要,重要的写明了“19446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所以“19445月这一具体时间就被省略了。”这种说法真有点奇谈怪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恰在于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会议决定”在什么时间开辟第二战场和事实上在什么时间开辟第二战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更何况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英美拖延开辟和苏联要求尽早开辟和按期开辟之争一直十分激烈,怎么能把“19445月”和“1944年内”相等同?如果按照教材的错误表述,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内开辟,则对于英美来说不就成了提前半年在19446月开辟了,教材编者所一直强调的“加强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又怎么体现呢?明明是史实错误,还说“省略”有理,采取这样对待批评的态度实在令人遗憾。

 

再次,人们还不明白的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间上,从1982年以来的四个历史教材版本中,没有一个是准确的说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作为历史基本要素之一的历史时间可以随意写来写去吗?我们需要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维护历史的真实。

 

[2002428日说明:本文载于《世界知识》2001年第12期,第45页。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im.com/ 史学评论2002311日网上首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月第2200112月第1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关于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表述和19986月第1版没有变化。只是将“以便尽快打败纳粹德国”改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第58页)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月第2200112月第1次印刷)在“德黑兰会议”的词条中则写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是“应于19445月发动”(第127页),并未使用“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之说,但是这是教师教学用书,教材并未写明时间。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428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815日重发

]***********************************

 

(二)“37个” 被弄成了“32个”——评人教社中学世界史教材中的史实错误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读书时空/20011226日首发;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51日发布;2002815日重发

 

 

 “十几个”被弄成了“几十个”,“37个”  又被弄成了“32个”,人教社中学世界史教材中这样的史实“硬伤”为数不少,然而迄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像《世界近代现代史》这样的不合格教材依然采取部门保护主义的态度,广大教师和学生仍然被人教社教材中“硬伤”所误导。本文应中学一线教师的要求说明为何教材中“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之说是“硬伤”。

 

    笔者在《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的第88例提到教材第104页写道: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这个数字明显有误。据笔者统计为37个而不是32个。笔者在拙著《当代世界五十年》中详细举出了这37个国家诞生的时间及其国名的变迁。教材的问题在于把60年代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错写成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其实这37个国家中的另外5个是50年代诞生的。编著者并没有仔细核对这些国家的准确数字。(参见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595-597,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9期)

 

     令人不解的是人教社19924月第1版,19965月第5次印刷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中的叙述并没有错。教材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非洲有37个国家取得独立”。(第138页)那么,1996年现行教材有什么根据将1992年版的“37个”改成“32个”呢?

 

     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19986月第1199811月印刷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限选)则含糊其词地表述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三十多个新独立国家”。(第127页)

 

一个十分明确的史实到了人教社编者那里可以一变再变,而且必须按照教材的写法来认可。究竟是“32个”还是“37个”或者“三十多个”,“搞乱历史”、“搞乱教学”的究竟是谁?难道指出这种表述矛盾的广大教师反倒“搞乱历史”、“搞乱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上新兴独立国家共52个,其中非洲独立国家为37个,在这37个中有5个是在1956-1958年间取得独立的。“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应指20世纪60年代,而不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下面是笔者《当代世界五十年》一书中列出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上新兴独立国家一览表:

 

1)苏丹共和国()(1956.1.1),1969.5.25改称苏丹民主共和国

2)摩洛哥()(1956.3.2), 1957.8.14定名摩洛哥王国

3)突尼斯()(1956.3.20), 1957.7.25成立共和国

4)加纳共和国()(1957.3.6), 独立时称黄金海岸, 1960.7.1改现名

5)几内亚共和国()(1958.10.2), 现名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

6)喀麦隆共和国()(1960.1.1), 1961.10.1改称喀麦隆联邦共和国, 1972.5.20成立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7)多哥共和国()(1960.4.27)

8)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6.26),1975.12.21改称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9)扎伊尔共和国()(1960.6.30), 时称刚果共和国(), 1964.8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1971.10.27改现称

10)索马里共和国()(1960.7.1), 1969.10.21改称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11)达荷美共和国()(1960.8.1), 1990.3.1改称贝宁共和国

12)尼日尔共和国()(1960.8.3)

13)上沃尔特共和国()(1960.8.5) 1984.8.4改称布基纳法索

14)象牙海岸共和国()(1960.8.7), 现改为科特迪瓦共和国

15)乍得共和国()(1960.8.11)

16)中非共和国()(1960.8.13), 1958.12.1乌班吉沙立为自治共和国

17)刚果()共和国()(1960.8.15), 1968.12.31改称刚果人民共和国

18)塞埔路斯共和国()(1960.8.16)

19)加蓬共和国()(1960.8.17)

20)塞内加尔共和国 ()(1960.8.20), 1960.6与马里结成马里联邦独立, 1960.8.20退出21)马里共和国()(1960.9.22), 原名苏丹, 1960.6与塞内加尔组成马里联邦

22)尼日利亚联邦()(1960.10.1), 1963.10.1改称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23)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1960.11.28)

24)塞拉里昂()(1961.4.27), 1971.4.19 成立共和国

25)科威特国()(1961.6.19)

26)西萨摩亚独立国()(1962.1.1)

27)阿尔及利亚()(1962.7.3) 1962.9.25定国名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28) 卢旺达共和国()(1962.7.1)

29)布隆迪共和国()(1962.7.1)

30)牙买加()(1962.8.6)

31)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2.8.31), 1976.8.1改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32)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2.9.26), 1990.5.22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合并, 改称也门共和国

33)乌干达()(1962.10.9), 1967.9.8改称乌干达共和国

34)马来西亚()(1963.9.16)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1965.8.9新加坡退出

35)肯尼亚()(1963.12.12),1964.12.12改称肯尼亚共和国

36.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1964.4.26), 1964.10.29现名,原名坦葛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 1961.12.9坦葛尼喀独立, 1962.12.9成立坦葛尼喀共和国; 1962.12.10桑给巴尔独立

37)马拉维()(1964.7.6),1907年称尼亚萨兰, 1966.7.6改称马拉维共和国

38)马耳他共和国()(1964.9.21)39)赞比亚共和国()(1964.10.24),原名北罗得西亚、40)冈比亚共和国()(1965.2.18)

41)马尔代夫()(1965.7.26)1968.11.11改称马尔代夫共和国

42)新加坡共和国()(1965.8.9)

43)圭亚那()(1966.5.26),1970.2.23成立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44)博茨瓦那共和国()(1966.9.30),原名贝专纳

45)莱索托王国()(1966.10.4), 原名巴苏陀兰

46)巴巴多斯()(1966.11.30)

47)阿曼苏丹国()(1967成立马斯咯特和阿曼苏丹国), 1970.8.9改现名

48) 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67.11.30),1970.11改称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

49)瑙鲁()(1968.1.31) 世界最小国家, 22平方千米

50)毛里求斯()(1968.3.12)

51)斯威士兰王国()(1968.9.6)

52)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68.10.12)

    (载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55》,四川人民出版社,第595-598页,1997年版)

 

     上述列表还说明,人教社试验教材中第104页称“利比亚、苏丹、突尼斯和摩洛哥在5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而1996年版的现行教材第85页则将利比亚排在摩洛哥之后,称“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在5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这两版教材的表述都与事实不符。实际上独立的先后顺序是利比亚联合王国(1951.12.24)、苏丹共和国(1956.1.1)、摩洛哥(1956.3.2)和突尼斯(1956.3.20)

 

像这样的“硬伤”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尽心尽力,查一查有关部门资料,核对一下原始资料,各级审核专家真正负起责任来,这样“硬伤”怎么可能在教材中出现呢?然而“国家级”垄断教材中却不至一次地出现了这样的“硬伤”,而且居然“不以为然”、“不予追究”,对于出版社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于各位教材审定大员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写于20011224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11226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51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815日重发

****************************************************888

 

(三)“内蒙古”还是“内外蒙古”----《田中奏折》中的“蒙”何指?

 

黄安年文 发表:《世界知识》2002年第13期;《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79日网上首发;2002815日重发

 

 

“内蒙古”还是“内外蒙古”----《田中奏折》中的“蒙”何指?

 

关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笔者已在《世界知识》上陆续撰文予以讨论。这里我再讲讲在介绍充分表露日本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折》时存在的一处错误。

 

1927627日至7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对满蒙政策的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鼓吹“日本在远东的特殊地位”,日本对满蒙“负有特殊责任”。会后田中向日皇裕仁报告侵略决策,这就是媒体1929年起就已披露的秘密文件《田中奏折》。奏折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日本田中内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上海新民书店,1931年版,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第1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一版转载)

 

尽管对于奏折真伪迄今仍然众说纷纭,历届日本政府声称没有发现奏折,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自1931年“九一八”以来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侵略步骤和奏折如出一辙,则是无可置疑的。

 

《田中奏折》中的“蒙”指的是“内外蒙古”,这在1927年奏折中已经清清楚楚地写明。但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却是这样说的:“所谓‘满、蒙’是指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教材编者对此这样解释:他们“依据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第248页中‘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提法。”为什么现成的原始资料不用,却以综合性百科全书中的词条用来作为依据呢?

 

仔细查看大百科全书《东方会议》的词条,在谈到田中的《对华政策纲领》时写有:“‘纲领’指出,‘关于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教材用词和和词条相同,但此话出自《纲领》(192777日),而不是编者所说的1927725日的《田中奏折》,如果查对奏折,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政治性“硬伤”的。再说,如果仔细核对《纲领》,本不会出现这样的“硬伤”,因为《纲领》中并无“关于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字样,倒是写有“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同上引,《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同册第140页)。显然教材编者的依据本身就错了。

  

教材编者对于错释辩称“鉴于当时的外蒙古已经宣布独立而中国政府并未承认,由于问题比较敏感,所以教材在这里采取了暂时回避的做法。”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因为教材编者说:“在教材第55页的地图中,明确地将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因为从法律上讲,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未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这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示意图,就是说,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教材还是把“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的。既然如此,如实说明田中所指“蒙”包括内外蒙古,又怎么会涉及“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不能够违背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注意维护国内的民族团结以及与邻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教材编者语)而要“暂时回避”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更何况教材在战后初期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子目中,已经有了一段简要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历史上称为‘外蒙古’,属中国的一部分。”“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这些都说明教材社把田中奏折中的“蒙”释为“内蒙古”是绝对的“硬伤”,它既非田中奏折中的本意,又不涉及外交政策之承认与否问题。

 

教材编写者准备在原注之后再加“‘蒙’亦包括当时已宣布脱离中国的‘外蒙古’”“一句”。依笔者之见,实在这是多余之举,其实注也可取消,只需将“所谓满、蒙者,乃是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这段原文放入引文中,教师和学生会很明白的,这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200278日说明:本文发表在《世界知识》2002年第13期,第41页。编辑部在该页下方有相关阅读链接:《“5月”还是“年内”》2001年第24期;《是“欧洲”还是“西欧”》2002年第4期;《从“认识到”到“承认”》2002年第5期。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79日首发 ]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815日重发

 

*************************************************

(四)“十几个”被弄成了“几十个”——评人教社中学世界史教材中的史实错误

 

黄安年文  发表: 学术批评网/20011219日首发;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51日发布;2002815日重发

 

 

    按照新闻出版署关于差错率的规定,人教版现行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是名副其实的不合格产品。然而2001811日,教育主管部门在答复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46号关于查究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错误的提案时,却仍然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原则性错误辩解,这是一种部门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已有几篇文章指出了《答复》的辩词站不住脚,这里再就《答复》为教材将19459月至1955年间出现的十几个新兴独立国家错写成“几十个”的史实错误的辩解作一评论。

 

    笔者19995月在《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一文中举出第53例:“教材第65页在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的引言中写道:‘在此期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地区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其中,几十个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我们从第四章的整个内容来看,叙述的是19459月至1955年间的事情,而在这段时间里,新兴的独立国家只有15个(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但不含新西兰),并没有‘几十个’之多。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主要是1956年至90年代初期之间的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89期)

 

     教育部2001811日在《对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46号提案的答复》中称:“《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96年版(即1846号提案所称‘人教社1996年版现行教材’。以下简称“现行教材”)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差错,如文字错误、编校错误、引文没有经过认真核对所出现的错误等。”“编校错误:65页倒数第4行‘几十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应为‘十几个亚洲和非洲国家’。”

 

     显然,在《答复》看来,教材的错误只列举了三种:“文字错误、编校错误、引文没有经过认真核对所出现的错误等”。而这里的错误是“编校错误”。究竟是编者的错还是校者的错,还是不可得知。

 

     根据新闻出版署《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分别规定了以下三种:“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的计算标准”和“格式差错的计算标准”。其中每一种又分别不同情况规定了差错个数的认定。“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中规定有

     “(4)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5)一般性的科学技术性、政治性差错”。教材将十几个新兴独立国家错写成“几十个”显然属于“知识性”错误,《答复》为何不坦率承认教材存在史实上的“知识性”错误呢?

 

 

1945-1955, 是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地区在亚洲和北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共有15个,她们是:

1)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5.8.17); 

2)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9.2) 1976.7.2改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3)老挝王国 (1945.10.2) 1975.12.2 改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4)叙利亚(1946.4.17), 1958.2.1埃叙合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9.28分立改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5)外约旦哈希姆王国 (1946.5.25),1950.4约旦河西(巴勒斯坦)和约旦河东(外约旦)合并称约旦哈希姆王国;

6)菲律宾共和国 (1946.7.4);

7)巴基斯坦 (1947.8.14),1956.2.23改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8)印度(1947.8.15), 1950.1.26成立印度共和国;

9)缅甸联邦(1948.1.4),1974.3.2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0)锡兰(1948.2.4),1972.5.25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 1978.8.16改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11)以色列国 (1948.5.14);

12)大韩民国 (1948.8.15);

1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9.9);

14)利比亚联合王国(1951.12.24),1963.4.15改称利比亚王国, 1969.9.1称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3改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5)柬埔寨王国 (1953.11.9), 1976.1.5改称民主柬埔寨, 1990.2恢复现国名。

 

    这里未把一般列为发达国家的新西兰(1947.2.6)计算在内,也未把194910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在内。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把中国计算在内则为16个。(以上资料请见拙著《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第593-59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月版)

 

人教社教材说19459月至1955年间“几十个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显然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人教版教材的这个史实错误不仅存在于1996年版(含2001年印刷使用),而且也存在于人教社宣称代表最新水平的1998年版《世界近代现代史》(限选)试验本下册中。该教材第82页在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的引言中写道:“在此期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亚洲和非洲几十个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

            

     这样的错误同样发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月版的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教材中,该教材第十一章第138页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子目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拉几十个国家先后挣脱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从教材叙述看,这“几十个国家”指的是“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的“第一时期”。需要指出,1992年版的教材是根据1990年第2版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编写的。在这以前的《世界历史》下册是没有二战后的内容的。

 

这就是说,自从1992年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二战后部分以来,有关战后初期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数字,教材一直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的史实错误一错再错,连错十年呢?

为什么在历史教材中累累出现一错再错,连错十年的现象呢?

究竟编著者是怎么编写的?

究竟校订者是怎么校订的?

究竟专家们是怎么审订的?

究竟教育主管部门又是怎么把关的?

 

     就编著者来说:至少值得反思的是:

第一,对于编著教材是否太不经心了?

第二,对于批评意见是否太不虚心了?

第三,在新版时该不该对全部史实重新进行核对,而不仅仅是核实新增补的材料?

第四,该不该坐下来多多充实当代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少些自我鼓吹式的满天飞“宣讲”。

 

     就审订者来说,值得反思的是:

第一,审订时不要想当然,而要亲自核对史实。

第二,审订十年,出错十年,这样的审订委员该当如何?

第三,需要十分关注对于教材的学术批评,并且善待学术批评。

 

笔者以为教材编写第一位的是要提供可信史实。要寓论於史。像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这样的知识性问题,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教材中或教学参考书中加上附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新独立国家一览表,学生看了一览表是可以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也不至于一再出现教材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写于20011219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11219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51日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815日重发

****************************************

 

(五)《波茨坦公告》还是“波茨坦宣言”——历史教科书中应怎样表述

 

黄安年文 发表:《世界知识》/2002年第19期;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105日转发

 

 

众所周知,1945726日中、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上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称《波茨坦公告》。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条约集1945-1947》全文收录了这份文件。很多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编辑的历史文献中,采用的也是《波茨坦公告》这个名称。高校许多世界现代史教材也都使用《波茨坦公告》一词(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第37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波茨坦公告》这一专用名词已经为国内外普遍认同和使用。

 

早在这份文件问世的时候,我国就明确称它为《波茨坦公告》,如《新华日报》1945810日登载的《苏联对日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的宣言书》(194588日)中,就有“苏联政府”“接受了盟国的建议,并参加盟国今年726日的公告。”之语。还要指出,《朱德总司令为受降问题致美英苏三国说帖》(1945815日)中也称之为“波茨坦公告”,指出“日本政府已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都是采用《波茨坦公告》这一专用名词,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992年、1996年三次修订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历史教材。但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试验本)《世界近代现代史》(限选)中,却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改为“波茨坦宣言” (见该教材下册第77页)。本应代表“最新水平”的教材试验本,不知究竟有什么重要理由,要将已经约定俗成的《波茨坦公告》改写为波茨坦宣言呢?

 

该出版社在答复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疑问时,做了这样的“说明”和“解释”: “《波茨坦公告》亦可译为‘波茨坦宣言’,在我国的译著中,两者通用。在大型工具书中,也是如此。举例说:‘《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第128页中说:‘《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即《波茨坦宣言》’。《辞海》1999年普及本第2582页也指出,《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虽然如此,译称为《波茨坦公告》比《波茨坦宣言》更为普遍,教材中采用《波茨坦公告》更好。”

 

但这段解释,人们仍有话要说:第一,《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中词条是《波茨坦公告》而不是《波茨坦宣言》,即使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法,也该用《波茨坦公告》,并说明“亦称《波茨坦宣言》”,而不能使用不带专名符号的波茨坦宣言,也不可不说明《波茨坦宣言》即《波茨坦公告》。

 

第二,《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卷》出版于1990年,为何1992年、1996年版的历史教材都没有采用,到了1998年才改用波茨坦宣言之说,而且在所有各版教材中均未说明《波茨坦公告》和《波茨坦宣言》可以通用。

 

第三,再说《辞海》1999年普及本,有“波茨坦公告”词条:“波茨坦公告 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在紧接的波茨坦会议词条里,又有“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一语(第2583页),可见《辞海》使用的是《波茨坦公告》,而不是单独使用《波茨坦宣言》,更不是使用“波茨坦宣言”。何况《辞海》的1980年版并无《波茨坦公告》词条,1998年版教材怎么会参考了1999年才出版的《辞海》去呢。

 

该出版社自己一再宣布,在教科书中要采取学术界公认和被多数人所接受的见解,如果这样,就更不该使用《波茨坦宣言》而放弃《波茨坦公告》这个一惯的用法。而且在涉及到外交文件这个重要问题上,利理当然地要遵照文件本身的用词,而不能把某些词典的用语作为主要依据。出版社的答复中也说:“采用《波茨坦公告》更好。”既然更好,又何必改它?

 

中学历史教材是高考评分的主要依据,设想如果一位应考学生将《波茨坦公告》写成《波茨坦宣言》会是什么结果呢?我们可以说“两者通用”给满分吗?

 

[原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19期第43]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105日转发

 

*******************************************

(六)《田中奏折》中的“蒙”仅指内蒙古吗?

--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答复》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 /2002511日首发;2002815日重发

 

 

围绕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差错的争议去年引起全国基础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2001年春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有一份《关于查究中学历史教材差错率大大超出万分之一以上事件》的提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教育部主管部门用教育部的名义作了一个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错误辩解的《答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议、提案办理[2001]569号《对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46号提案的答复》简称《答复》),而答复人却是责任当事人人民教育出版社自己。

 

《答复》称:

“二、关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出现的差错和需要说明的问题”中为教材的错误进行辩护,对于教材中的政治性“硬伤”逐一辩解。《答复》说:“至于提案中提到的其他问题,则需要进行具体说明和解释如下”

 

1.关于对‘田中奏折’中关于‘蒙’的解释问题”(第4-5页)称:

1.现行教材第30页注释中,对‘田中奏折’中关于‘蒙’的解释。”“教材中的注释这样写的”“所谓‘满、蒙’是指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人教社依据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248页中‘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提法。现在看来,这里的‘蒙’,的确应包括外蒙古在内。但是,鉴于当时的外蒙古已经宣布独立而中国政府并未承认,由于问题比较敏感,所以教材在这里采取了暂时回避的做法。如果在同一注释里涉及到1924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的问题,又恐怕内容累赘,不容易讲清楚。因此,就将与外蒙古独立有关问题放到后面去说明。具体作法是:

   1)在教材第55页的地图中,明确地将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因为从法律上讲,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未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2)在教材第73页对外蒙古做了简单的介绍,其文字如下:

    ‘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历史上称为‘外蒙古’,属中国的一部分。1911年。蒙古的王公和大喇嘛在沙俄的策动下脱离清政府管辖,宣告自治。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蒙古人民革命成功,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的雅尔塔密约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5年秋,蒙古依照苏联和当时中国达成的协议,举行公民投票。根据投票结果,’‘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不能够违背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注意维护国内的民族团结以及与邻国之间的良好关系。目前的这种做法,也许还有考虑不够全面之处。今后,人教社拟在原注之后再加”“‘蒙’亦包括当时已宣布脱离中国的‘外蒙古’”“一句”。

 

 

 

笔者以为,《答复》中的问题颇多。

 

第一,1927627日至77日,日本田中义一首相召开对满蒙政策的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鼓吹“日本在远东的特殊地位”,对满蒙“负有特殊责任”。会后田中向日皇裕仁报告侵略决策,这就是媒体1929年起就已披露的秘密文件《田中奏折》。奏折称;“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中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日本田中内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第1页,第3页,上海新民书店,1931年版)

 

尽管对于奏折真伪迄今仍然众说纷纭,历届日本政府声称没有发现奏折,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自1931年“九·一八”以来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侵略步骤和奏折如出一辙,则是无可置疑的。而且,现在日本军国主义借尸还魂,还在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忘我之心不死,称霸世界图谋不变,这是我们应当高度警惕的。

 

第二,《田中奏折》中的“蒙”指的是“内外蒙古”这在1927年《田中奏折》中已经清清楚楚地写明。然而独家垄断中学教材出版的编著者在1996年版和1998年版教材中改动了《田中奏折》的原意称“所谓‘满、蒙’是指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第30页,第37页)教材出版者虽常说“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可这里的“硬伤”恰恰说明教材编者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严肃对待。编者在编著教材时并没有依据和核对原始资料,

 

第三,教材编者自己说:“人教社依据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248页中‘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提法。”令人纳闷的是摆着的原始资料不用,却拿综合性百科全书中个人撰写的词条用来作为教材主要依据,这在学术上也是不严肃的。

 

仔细查看大百科全书《东方会议》的词条,在谈到田中的《对华政策纲领》时写有:“‘纲领’指出,‘关于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教材用词和和词条相同,但此话出自《纲领》(192777日),而不是编者所说的1927725日的《田中奏折》,如果查对奏折,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政治性“硬伤”的。再说,如果编者和负责审定的专家过细地核对《对华政策纲要》,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硬伤”,因为通遍查了纲要全文,其中并无“关于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字样,倒是写有“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同上引,《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同册第140页)。显然教材编者的依据本身就错了。

 

 

还要提到教材编者在引用田中侵略图谋“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句狂言时,漏了“如”字(96版第30页,98版第37页),而大百科词条第249页中同样漏写了“如”字,可如果说教材编著因按照大百科的写法才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冤枉大百科全书了,因为教材所引用的那一大段引文(还有别的漏字),在大百科中并没有,看来并非教材从大百科那里抄错所致,而是教材文另有错处,此外还存在自以为是的理解性错误和缺乏高度民主责任心的编辑态度。

 

第四,教材编者对于错释辩称“鉴于当时的外蒙古已经宣布独立而中国政府并未承认,由于问题比较敏感,所以教材在这里采取了暂时回避的做法。”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因为教材编者说:“在教材第55页的地图中,明确地将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因为从法律上讲,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未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这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示意图,就是说,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教材还是把“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的。既然如此,如实说明田中所指“蒙”包括内外蒙古,又怎么会涉及“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不能够违背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注意维护国内的民族团结以及与邻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教材编者语)而要“暂时回避”呢。这不是自相矛盾矛盾吗。

 

更何况教材在战后初期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子目中,已经有了一段简要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历史上称为‘外蒙古’,属中国的一部分。”“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这些都说明教材社把田中奏折中的“蒙”释为“内蒙古”是绝对的“硬伤”,它既非田中奏折中的本意,又不涉及外交政策之承认与否问题。

 

第五,人教社称准备在原注之后再加“‘蒙’亦包括当时已宣布脱离中国的‘外蒙古’”“一句”。依笔者之见,实在这是多余之举,其实注也可取消,只需将“所谓满、蒙者,乃是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放入引文中,教师和学生会很明白的,这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习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史实,作为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更应做好这一点。作为民族素质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不应出现史实性“硬伤”,一旦出现应当尽快克服,这是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本要求,也是普及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知识的基本要求。

 

第六,此外,人教社教材编者在教材正文和人教社的教辅材料中从未说明田中奏折中“蒙”的原意指“内外蒙古”包括外蒙古在内,这是田中奏折中的本意,和当时外蒙古属于中国还是革命独立并无什么关系,并不涉及什么外交政策问题。人教社迄今还不承认有错,只说“目前的这种做法,也许还有考虑不够全面之处。”人教社回避了田中奏折原意这个根本问题。既然地图上“明确地将外蒙古画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因为从法律上讲,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未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而且田中奏折文中的“蒙”包括了外蒙古,田中奏折写于1927年,为何反而不明确说明这里包括外蒙古,还要说什么“既要尊重历史事实,有不能够违背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呢?既然人教社强调“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肃的工作”,而在这个问题处理上为何如此不严肃呢?教材第30页关于田中内阁制定的《对华政策纲要》中“蒙”的解释同样是错误的。《答复》罗列第73页小号字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与田中奏折并无关系,属画蛇添足,它改变不了田中奏折中的“蒙”含外蒙古的本意。

 

第七,《答复》称,“今后,人教社拟在原注之后再加”“‘蒙’亦包括当时已宣布脱离中国的‘外蒙古’”“一句”。我们现在看到200110月第2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选修教材并未加上这样的话,而是干脆取消了注。将第一版中田中奏折的引文(第37页)放在正文中叙述。这段引文似乎引自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第14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一版)

 

教材是这么引的:“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的到手。则以满、蒙为根据,以贸易之假面具而风靡支那四百余州;再以满、蒙之权利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笔者将上海新民书店,1931年版和复旦大学历史系1977年版引自上海新民书店1931年版的内容相对照,发现复旦版在引文时出现了漏字。如:“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的到我手。”(第4页)在复旦版中少了一个“我”字,而教材引文同样少了一个“我”字。此外,将“四百余洲”引成了“四百余州”。看来,教材编者似未查找早年田中奏折版本,而是依据转引材料所致。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田中奏折,则仅在“对满蒙之积极政策”和“读内外蒙古之积极政策”中直接提道“内外蒙古”的就有多处。(第11处,第52处,第64处。)田中奏折中的“蒙”指的是内外蒙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我们不应把田中奏折中的“蒙”解释为指中国的内蒙。现在新二版试验教材修订本·选修,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能表明1996年版教材和1998年版的教材对“蒙”的错误注释可以回避。

 

 

[2002510日说明:本文写于20011031日,最近看到2001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试验修订本·选修教材后做了补充和修改。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511日首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815日重发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778.html

上一篇:旧文重温:应当警惕“偏瘫”症与“球盲”病
下一篇:旧文重发:不列颠之战是德军在二战中的首次失败——驳所谓“莫斯科保卫战之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