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2000年10月)

已有 7018 次阅读 2007-11-19 08:3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200010月)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119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一文写于20001019,是为了用事实来评述出版社试验教材中的不足。文章最后说:

笔者无意贬低和否认试验教材的“长”,比起现行教材它确有不少进步。只是再次阅读了试验教材,依然感到有其明显的“短”。笔者建议编辑先生认真静心地坐下来,细心研究和推敲教材文本,多一些认真和思考,多一些谦虚谨慎,少一些满天飞,少一些自吹自擂式的“宣讲”,放下架子倾听来自基层和各个方面的评论意见。任文批评笔者“没有仔细阅读试验教材的有关内容,所以匆忙得出了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倒是双方共同努力才行,不能只是要别人“仔细阅读”,希望教材编者出于公心和出于对亿万青少年和时代的负责精神,“仔细阅读试验教材的有关内容”,真正做到如任文所表示的“只要教材编写者勇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甘于辛勤工作,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将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们衷心盼望这一天能够早些来到。

 

***********************************************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

 

黄安年文 发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4月27发布;2002年8月16重发

 

 

     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89期发表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一百三十例质疑引发的思考》,该教材为目前全国多数地区所采用的高级中学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19967月版。文章提到与该教材相比较,人教社为“二省一市”试点编写的1998年版修订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除个别内容有所增加和修改外,并无体系、章节和基本内容方面的重大变化。因此本文不对1998年版另作评论。”[1]20003月,人教社历史室署名任史识发表反驳文章[2],指责笔者“并未通过认真的对比,注意到试验教材[3]的某些部分已经对现行教材作了某些调整。”强调“19986月出版的试验教材,而非早于它3[4]的现行教材,最能反映人教社历史教材的最近状况。”并说该试验教材“在2000年将在全国进一步推广使用,它才是教材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基础,也应当是黄教授评点人教社历史教材短长的主要依据。”[5]笔者在《评任史识先生的“也谈”----兼论学术批评的开展》一文[6]中谈到“评任文的版本观”时已经概述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那篇文章的重点不是评论试验教材。考虑到试验教材将越来越为人们关注[7],以及试验教材和现行教材内在联系,笔者最近再次拜读了试验教材,感到有补充说明之必要。

 

    任史识在“也谈”一文“高中试验教材是否已经对现行教材做了修改”这个问题中列举了8例,“说明试验教材对现行教材已经做的修改和改进”。并推荐中学教师好好学习发表在《历史学习》杂志1999年第1期起的连载文章,该文为天津咸水沽一中陈光裕老师所写,题为《高中试验本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新提法》。任文说该文“对现行教材与试验教材的上下册均作了全面的比较和评价,可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笔者拜读陈文,发现该文对比了两本教材表述的不同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试验教材修改处的肯定意向。但是陈文并非全面评价试验教材,该文说“现在的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使用的试验本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与全国统一教材比较,有一些文字表述上的改动和提法上变化,对此本文仅做简要介绍分析。”[8]陈文的题目叫“新提法”,并没有比较旧说法的不变处,即没有指出现行教材表述的不妥而试验教材仍未修改的地方。

 

本文先从黄文提出“130例”的角度来比较两本教材的不变之处。需要强调的是“130例”中涉及试验教材和现行教材中的旧说法,正确与否完全属于学术讨论和教材编写中的不同见解,毫无强加于人之意,而就不同见解充分交换意见本身有利于教材编写水平的提高。笔者期望已经和即将采用试验本教材的老师们对照黄文和任文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节省篇幅起见,本文的多数举例,在对比时删去了笔者认为需要商榷的理由,只是必要时作些说明。如果需要请查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89期中的相关举例和参见笔者回应任文的文章《评任史识的“也谈”》,括号中注明了试验教材中相关叙述的页码,试验教材中个别词句变动的则会有必要的说明。据初步统计试验教材叙述涉及在“130例”提及而仍基本上不变之处有90例,占了130例的69%。这说明笔者当初对试验教材的概要评估还是符合实际的。以下是“130例”中的90例:

 

1.教材第1页写道“20世纪初,俄国的工业生产已占世界第五位。”但是第2页又说:“十月革命前俄国只是资本主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试验教材第2页,去了“只”字。第1页还加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是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就出现了1913年的“不发达”和1916年的“中等发展水平”两个不同提法,显然教材编写认同“不发达”和“中等发展水平”类似了。

 

4.教材第5页在论及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时写道:“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在于教材把《世界近代现代史》分成了上下两册,教材称“上册自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下册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见教材《说明》)这就造成了近代和现代历史分期时间上的混乱和矛盾。(试验教材第6页,“进入了”后面加上“一个”;说明第1页,“90年代中期”改为“90年代”)任文说:“在碰到史学界仍然存在有争议的问题时,教材一般采取吸收其中的一种观点或同时说明另外观点的做法。”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教材采取了史学界少数人的学术观点,而没有同时介绍多数人的观点。与此同时,教材还在第1页注中加上了批判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爆发是偶然的观点。(现行教材没有这个注)这样一来,教材实际上把十月革命应否作为现代和近代世界历史分期界标的学术讨论和否定十月革命的见解相联系了。学术问题被巧妙地掺杂了非学术因素了。

 

6.教材第7-8页写道:匈牙利“苏维埃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政策”。(试验教材第8页)

 

7.教材第11-12页叙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说的是1922年第一次运动。而在印度现代史上影响大的,还有30年代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材对此根本没有提到。(试验教材第12-14页)任文解释说“教材在那一节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的革命高潮,而这次革命高潮在时间上止于1922-1923年。教材原本无意全面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且在中学教材中也没有这样做必要。”

 

笔者以为,教材作茧自缚用革命高潮阶段的人为分期将印度在整个20世纪上半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仅仅叙述成教材设定在“革命高潮”时期内,这和印度的历史事实并不相符。说到“中学教材中也没有这样做必要”大有质疑之必要。因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整个20世纪的影响非同小可,切莫轻视这种和平斗争方式。著名的《时代》杂志列出20世纪三位伟人,一位是爱因斯坦、一位是罗斯福、另一位是甘地[9],可见其影响一斑,甘地的作用及其运动和影响岂止仅仅在“革命高潮“时期?对于世纪伟人我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并不完全同意《时代》的评估,它忽视了社会主义时代及其伟人,然而让学生了解甘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并非多余。其实如果注意到某些高校教材的处理,完整阐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非难事。[10]

 

8.教材第14页第二个练习题问道:“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试验教材第16页,后面两个运动没有引号)这里附带提到试验教材第11页说“在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得以建立或迅速发展,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现行教材第9页,在领导后面加上“那里”两字)而试验教材第12页在叙述朝鲜“三一”运动时只提到“朝鲜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现行教材第10页)而没有提到政党、组织的领导权问题。教材在叙述革命运动时历来十分强调领导权问题,不知在这里碰上了什么难题。

 

9.教材第15页在叙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评论说:“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又在14页引用列宁的话说:“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既然列宁已经找到了“正确途径”,为什么到1927年后不久,“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呢?(教材第16) (试验教材第18页在“一条”后面加上“落后的俄国”,17页,19页。第17页增加了一段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论述的材料。)

 

12.教材第16页写道:“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又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接着还写道“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但教材没有交代造成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教材只说“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虽然教材并不见得认同斯大林的看法,但是教材没有提及苏联是怎样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没有提到1929年农业全盘集体化进程中的严重错误,却得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的结论。(试验教材第19-20页)

 

13.教材第16页写道“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这里也没有解释它的内容。(试验教材第19页)

 

14.教材第17-18页写道:“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是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试验教材第21页,提法是“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教材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又说,“此后不久,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分巨大,但也存在严重问题”;还说“这种体制有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试验教材第18-21页)人们不大清楚是不是凡苏联当时实施过的政策都其存在的道理,也都“基本适应”呢?是新经济政策“基本适应”,还是苏联体制“基本适应”呢?笔者发现教材正文的“后来”两字在试验教材第24页的基本线索中没有了,成了“其缺点弊端越来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概括与正文又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此外在整个教材中似乎没有发现苏联体制有“不怎么相适应”的表述。试验教材第89页写战后初期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现行教材第71-72页)试验教材第118页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现行教材第96页中还有“加上对外政策上的扩张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加强”的话)试验教材第147页谈到苏联解体历史原因时说“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长期错误得不到纠正”(现行教材第120页)人们还是不清楚苏联体制是什么时候从“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的?或者说“成就十分巨大”时是“基本适应”,苏联解体时依然是“基本适应”?

 

16.教材第19页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那些原则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包藏着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打算。”(试验教材第25页,后面一句改为“企图通过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原则,达到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目的。”)

 

19.教材第25-26页在“20年代的英国、法国”子目下,写“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试验教材第33页)

 

21.教材第26-27页叙述法国20年代社会经济状况时写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缓解社会和阶级矛盾,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实行失业救济金法、对低收入职工养老金制等。”(试验教材第34页)

 

22.教材第28页出现“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的标题,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对于法西斯的由来及其概念,教材并没有交代。(试验教材第35页)

 

24.教材第29页旁边还有图示:“纽约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教材并没有指出潜伏危机中的股票掺水现象。人们不易理解图示“纽约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是何意。是反映空前繁荣景象,还是同时存在潜在危机。(试验教材第36页)试验教材的图示和现行教材不同,但标题相同,仍然不清楚主要说明什么意思。

 

26.教材叙述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却根本没有涉及德国国内状况。(试验教材第32-38页)

 

27.教材第34页开始叙述第二章第四节,标题是“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该节内容含有许多政府的反危机措施。(试验教材第43页,去了“和政治危机”几字)

 

28.教材第34页关于美国192910月纽约股市危机的小字体叙述道:1023,股价开始急剧下跌,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这样的阐述,使人们误以为纽约股市暴跌在23日不是这个人们通常所说的“黑色星期四”即1024了。[11](试验教材第44页)

 

29.教材第34-35页说“1933年初,美国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这与美国学术界一般估计美国失业和半失业工人总数达1700万人的材料不大符合。教材在谈到大危机蔓延时写道:“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各国不得不相继放弃金本位。”这样的叙述在时间容易造成误解。(试验教材第44页,45页)

 

30.教材第35页对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明显特征”概括为“来势之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然而教材在叙述大危机的影响时,忽视了它对各国的影响并不相同和各国的承受力也不一致这个重要特点。(试验教材第44页,“用特别猛烈”取代“之猛烈”)

 

31.教材第36页写道:“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传统经济政策。”这一论点显得不够严谨。(试验教材第46页)

 

32.教材第36页有“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的提法。准确地说,应该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才是。(试验教材第46)

 

33.教材第37页关于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的概述写道:“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说“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这里将罗斯福新政加上引号带有所谓的意思还是专用名词之意不大清楚,看来是多此一举。在列表中举出“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等四项,在第四项中列举了“举办公共工程”。这里的问题在于教材一直没有明确叙述1935814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及其重大意义。(试验教材第46-47页)任文批评笔者的评论“在整顿财政金融项目下,教材没有提到废除金本位、整顿证券市场、改革税制等这样一些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重要的措施”是什么“求全责备”,明明是教材对于罗斯福新政的概述存在疑点,笔者的提醒却遭到“求全责备”的指责。要知道在整顿财政金融领域中的反危机措施,即使在今天对付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类事件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的。

 

36.教材在第38页阐述了罗斯福新政后,没有提到其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反危机措施,其中像法国的人民阵线政府是很富有特色的。(试验教材第46-48页)任文批评笔者提出这样的意见是什么“离中学实际太远”,请问面对30年代大危机,西方民主国家的反危机措施就剩下罗斯福新政,这符合历史实际吗?这涉及到一个历史事实在中学教材中如何表述清楚的问题,不能以“中学实际”为由离开了世界历史实际。

 

37.教材在第38-39页中叙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时多次用纳粹党这一词。但是,教材并没有说明纳粹党是何时出现的,它的全称是什么?在教材第39页有“纳粹党的早期纲领”资料,但是没有写明时间和材料来源。(试验教材第48-50页)试验教材对这个文件的出处还是没有“已经解决”。

 

38.教材第41写道: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这一提法把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战争策源地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相同的事件相混淆了。(试验教材第52页、第60页)任文说笔者的这一观点“只反映了一部分学者或少部分学者的意见”。请看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在叙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道“日本帝国主义不宣而战地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成为新世界大战的远东策源地”。[12]如果教材坚持采用到了1931年后5年的1936年时亚洲才形成战争策源地之说,也该在注中说明另一种学术意见才是。

 

39.教材第42页的思考题是:“想一想,‘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专政是资产阶级克服危机两种不同方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试验教材第52页)

 

40.教材第45页在写绥靖政策时,说“美国的‘中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试验教材第55-56页)

 

43.教材第46页写道: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试验教材第57页)

 

44.教材第50页写道:“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在下一段又写道“19398月,苏联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在第51页“不做统一要求”的小字体里,教材写道,这一条约使得德国“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也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的评论。(试验教材第64页,“极其”改为“极为”;“解除了后顾之忧”改为“解除了两线作战之忧”;“遭到德国的攻击”改为“遭受德军攻击的风险”)

 

45.教材第52页写道:“英法宣战后,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波兰孤军奋战。不久,波兰覆亡。”接着写道“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试验教材第65-66页)

 

46.教材第52页在小注里叙述了苏联的“东方战线”,意在淡化“东方战线”的消极影响。(试验教材第66页)

 

48.教材第54页用小字写道:美国“对日本在东亚侵华战争,采取绥靖政策”“不愿‘过早’卷入战争”。(试验教材第69页,“在东亚侵华战争”改为“的侵华战争”)

 

49.教材第56页写道:“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但是教材只字不提美国19413月生效的租借法案,而这一法案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是起着重大作用的。(试验教材第70页)

 

50.教材第56页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个子目。但是在高等学校世界现代史教材中,一般使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词,即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也使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词(见第1卷第230页),而不使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试验教材第70页)

 

52.教材第62页写道波茨坦“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苏军围歼了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中国的八路军等抗日部队向日军全面反攻。815,日本法西斯走投无路,宣布投降”。在这里,教材没有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反而使人们产生很多疑问。(试验教材第77页,在这里《波茨坦公告》被错改为“波茨坦宣言”,“法西斯走投无路”几字删除)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试验教材将《波茨坦公告》错改为“波茨坦宣言”是不应该发生的失误,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是美英苏三国,而发表《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三国。对于这样的错误能够“认可”和“基本肯定”吗?

 

53.教材第65页在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的引言中写道:“在此期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地区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其中,几十个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试验教材第82页,删去了“其中,”;“几十个亚洲和非洲”改为“亚洲和非洲几十个”)

 

54.教材第66页写道:“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第67页小号字写道:“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内容。”(试验教材第83-84页,“内容。”前加上“会议确定的有关”)

 

 

56.教材第72-75页写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第二节“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其中第三个子目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74页),而第三节“美国的霸权政策”中第一个子目是“美国的冷战政策”。这样的编写安排,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美国的冷战政策分开叙述,不易清楚说明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问题。(试验教材第88-94页)

 

58.教材第74-75页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子目中叙述“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教材没有说清楚阵营形成的标志。教材既没有提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和经互会的建立,也没有提及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建立外交和合作关系,怎么能称得上阵营的形成呢?仅仅是建交关系、合作关系说明不了“阵营”的存在。(试验教材第93页,第96页在美国的冷战子目下提到了华沙条约组织)

 

59.教材第75页下的第二个练习题设问:“社会主义阵营包括哪些国家?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学生们无需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满分。(试验教材第9493页)

 

60.教材第75页第三节第一个子目写“美国的冷战政策”,而不是写美国的全球战略。把“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在国际上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也放在冷战政策里来阐述是不大妥当的。(试验教材第94页,“确立了”后面加上“美元”两字)

 

61.教材第75-76页写道:“战后初期,美国利用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但是并没有明确叙述它的超级大国实力的表现。(试验教材第94页)

 

62. 教材第76页写了“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但是没有在这里写苏联的回应,把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实际上写成了美国对苏冷战格局。(试验教材第94页)教材没有明确提到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63.教材第78页写道美国:“为了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但是教材没有提到德国分裂也是符合当时苏联的需要,只是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试验教材第97页)

 

65.教材第80页写“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教材对于“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概念应有更清晰解释。(试验教材第99页)

 

68.教材第81页在“‘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子目中写道‘战后初期,亚洲、非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比较突出的事件有‘以色列的建立’。这里应为‘以色列国的建立’。”“此外‘非洲’两字在这里似应删去,因为非洲并不属于这个子目所叙述的内容。”(试验教材第100页)

 

69.教材第82页写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教材没有交代例如克什米尔地区冲突这样一个不应回避的历史问题。(试验教材第101页)

 

70.教材第84页思考题是“结合资料和有关史实,谈一谈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但是教材提供信息是“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古代希伯来人的栖息之地,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并没有提到阿拉伯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并成为主要居民的。(试验教材第102页,“曾经”改为“原来”;“后来“之后加上“因外族入侵和迫害”)

71.教材第89-95页叙述第五章第一节“50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其中集中阐述了经济状况和列强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但是教材没有提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演变,既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提及像美国1950-1954年间的麦卡锡主义法西斯思潮的泛滥、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日本80年代以来在战争责任问题上的右转倾向等重大事件。(试验教材第111-116页)

 

72.教材第89页在叙述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写道:“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解释说:“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一些投资大、风险大、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投资,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教材的分析,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国家投资。(试验教材第111页)

 

73.教材第89页写欧洲“50年代到70年代初,各国通过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持了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教材以联邦德国为西欧经济发展的代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和法国却是各有不同的。有关国有化、计划化、福利国家制度政策都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也没有说明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福利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试验教材第111-112页)

 

74.教材第91页在小注2里写道:“简称‘欧共体’,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成员国。后来,又有一些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试验教材第113页,为小注1;“一些”后面加上“西欧”两字)

 

75.教材第94页写道: 1973年底,中东国家在同西方国家的斗争中,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试验教材第115页)教材第102页小注中重述“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试验教材第124页)

 

77.教材对于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反“滞胀”为中心的新的一轮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根本没有涉及。(试验教材第115页)

 

78.教材第88页第五章写“美苏争霸第三世界的兴起”,在引言中又写道:“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难以自拔。”(试验教材第110页,去了“难以自拔”几个字)

 

79.教材第96页的练习题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经济滞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这里说70年代,而课本正文讲的是70年代后期以来,本身存在时间上的矛盾。(试验教材第116页,第110页)

 

80.教材第102页写道: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教材有杜鲁门主义一词(第76页),但是没有对于尼克松主义的明确叙述,甚至连尼克松主义一词也没有出现。(试验教材第125页,第94-95页)

 

81.教材第102-103页写道:“在1972年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试验教材第125页)

 

 

82.教材第103页写道: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二年初,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这里教材应紧接着“1978年”后面加上一个“底”字才对。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对于用于中国普及教育的世界历史课本,却没有直接引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原则基础的中美三个公报双边关系文件,我们从现行课本引用120多条文献资料上,竟然看不到这样的文献资料。(试验教材第126页,“联合”两字取消;“承认”后面加上“只有一个中国,”)

 

83.教材第103页写道: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这里使用“开始”一词,值得商榷。(试验教材第124页,“以后”两字加了“以”字)

 

84.教材第103页在叙述8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变化时写道:“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这里所写“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指的是什么?是放弃从对中国的扩张所得?前面没有提及。(试验教材第124页,“实现关系正常化”改为“同中国改善关系”)

 

86.教材第104页写道:1982817,中美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了中美建交公报确认的各项原则”。这里应为“1982817,中美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确认的各项原则。”(试验教材第126页,“公报确认”改为“公报中确认”)

 

89.教材第105页写道:90年代初,在南非举行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笔者以为这里应明确写明1994年这个年代,而不宜用90年代初这个模糊的年代。(试验教材第128页)

 

90.教材第105页写道:“新兴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近1/3的席位”。这个数字不精确。(试验教材第129页,“新兴”后面加“的”字)

 

91.教材第105页列出“非洲国家独立形势图”,图示“1960年前独立的国家”,则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独立国家计算在内,这是不妥的。(试验教材第127页)

 

92.教材第104-109页叙述第四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兴起”,这里没有概括说明战后出现了多少个新兴的独立国家。谈到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教材没有提到由于法国和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试验教材第127-130页)

 

93.教材第107页在叙述第三世界概念时,在注释里写道:“尽管对‘三个世界’这一概念理解不同,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它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教材称“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说得太绝对了。教材第76页说:“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试验教材第130页,94页,“理解不同”改为界定不同;“拉丁美洲广大”改为“拉丁美洲的广大”)

 

94.教材第108页谈到不结盟运动的三个特点,但是没有提到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不结盟、非集团性质。教材第107页引用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6)》的历史文献,但是却忽略了《宣言》中一段重要的话:“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试验教材第131页,第130页)

 

95.教材第109-114页写第五章“美苏争霸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二节“亚洲经济的发展”,教材只写亚洲,而忽略了非洲和拉丁美洲,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拉丁美洲的中等发达国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乌拉圭等国)是不容忽视的。(试验教材第133-138页)

 

96.教材第110页写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时说:“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70年代,它们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没有写这个“地区”还包括不是主权国家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试验教材第134页)

 

97.教材第110页列出“1990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新加坡11966,韩国5569。这里的问题在于,教材没有写明数字引自何处。(试验教材第134页)试验教材还是没有“已经解决”。

 

98.教材第112页写道:1990年“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这一结论言之过早。(试验教材第135-136页)我们注意到韩国1998年人均GNP7970美元,而当年高收入国家(地区)的起点是9361美元。世界银行称“韩国以前被划为高收入国家,现在降成上中等收入国家”。[13]韩国直到1995年人均GNP9700美元,刚刚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是26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第26位,这一年高收入国家的起点为9386美元。[14]1997年韩国人均GNP10550美元,居27个高收入国家的第25位,该年高收入国家的起点是9656美元。[15]所以确切地说,韩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时间只是1995-1997年间。

 

99.教材第112页写道:8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教材没有使用人们通常提到的东盟国家,在教材第123-124页叙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也没有提到东盟这样一个重要的集团组织。(试验教材第136页,第152页)

 

100.教材第112-114页专门叙述:“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没有说明“西亚”的地理概念。(试验教材第137-138页)

 

102.教材第104-114页两节叙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时,没有涉及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革命”,越南统一后侵略柬埔寨战争和柬埔寨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试验教材第138页)试验教材补充叙述了两伊战争,但是并未“已经解决”。

 

103.教材第113-114页在叙述西亚石油致富类型国家时写道:“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人瞩目。”并不符合实际。(试验教材第138页)

 

104.教材第115-117页叙述“东欧剧变”时,没有提到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试验教材第142-144页)试验教材第144页加上了现行教材没有说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的情况,但是还是没有写明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任文说这个问题“在人教社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下册就已经涉及”,这怎么能成为试验教材和现行教材疏忽的借口呢?

 

105.教材第116页在叙述波兰政局动荡时写道: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这与事实不完全相符。(试验教材第143页)

 

107.教材的“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连1990年两个德国的统一都没有写上。(第144页)(试验教材第179页)两个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理应给予高度重视的。

 

111.教材第120页在叙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并没有交代经互会的命运。(试验第149-150页)从整个试验教材和现行教材的叙述看人们找不出经互会的兴衰,这是令人费解的,难道在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发展史上它没有存在过?难道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没有实践过?为什么不讲经互会呢?难道只存在美国对苏联的冷战而不存在苏联的回应?试验教材第96页说“苏联等国拒绝”了马歇尔计划,“它们没有参加这一计划”(现行教材第77页)。这里教材为什么不交代苏联组织了经互会搞两个平行市场呢?

 

117.教材第123页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写道:80年代后期,美国加快了同加拿大、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1992年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这里教材把199212月三国领导人分别签署该协定时间算成形成的日子。实际上经过三国国会的正式批准,到了199411,北美自由贸易区才正式生效。“年生产总值”的用词不明确。(试验教材第151页)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也写“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教材第144页,试验教材第179页)再说称“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数字也不确切。据《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2年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GDP总值为6.74万亿美元。[16]

 

118.教材第123页称“1989年建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也在加强各种共同体和一体化组织”中“最为活跃”。这里把亚太经合组织当成了“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而建立的组织。这是对该组织性质的误解。(试验教材第152页)

 

119.教材第124页写道:“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区域性经济集团,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是美、欧、日三家。由于经济实力强,它们在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这后一句话,容易误解在各类区域性经济集团中的所起的作用。(试验教材第152页)

 

120.教材第124-125页有关“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子目内容的概述欠全面,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17](试验教材第154页)

 

121.教材第126页开始叙述第七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叙述起,这就忽略了世纪初至3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的阶段的概述。(试验教材第157-158页)

 

122. 教材第126-132页叙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节,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中只有1页零5行,叙述了“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内容偏少,而且很不全面,没有全面概述截止90年代中期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材除了列表说明“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涉及70年代以来的三项成就外,主要说的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情况。没有叙述7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试验教材第158-163页)

 

124.教材第132页在“现代”的时间概念下列出“学术”子目中,叙述了“当代学术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然而,对于现代时期的学术状况丝毫没有涉及。(试验教材第164-165页)

 

127.教材第139页写到音乐,但是一点没有提到舞蹈。(试验教材第171-172页)

 

129.教材第144页写道:“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试验教材第179页)

 

130.此外,有关插图的选择虽较旧教材有重大进步,但是不少重大事件的插图尚待补充,另一方面在现有图片有重复之处。如第9幅照片选用了“珍珠港事件”,而教材第55页有“遭到袭击的珍珠港”的图片。第15幅照片有“纽伦堡审判”,教材第69页又有图画“纽伦堡审判”。任文指责笔者是“显得有些强词夺理”,究竟谁在“强词夺理”呢?据笔者统计,试验教材共有插图200幅,可谓图文并茂,但是插图重复的有10次,像彩图12“苏军攻占柏林”和第76页的内容雷同,并不像任文所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同一历史事件”。问题在于直接反映中美三个公报的插图在教材中并没有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呢?此外,还要指出某些插图的文字说明并不清楚,如插图27说“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这是哪一次有关什么问题的“合作与发展”会议?插图31文字说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指苏联的还是中国的或者美国的?

 

    现在我们再来列举笔者在“130例”中没有涉及到,而现行教材和试验教材中叙述不变或基本不变但需要商榷之处,还有试验教材个别新增内容中也有需要商榷之处的例子。

 

1.试验教材第2页称“俄国封建农奴制残余的表现,一是农村中保留着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二是保留着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现行教材第2页)严格地说,能否说“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属于“俄国封建农奴制残余的表现”?试验教材在上册第92-94页论述俄国1861年改革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问题。如何准确表述经济体制上“俄国封建农奴制残余”和“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相互关系呢?

 

2.试验教材第5页材料中摘引列宁19231月《论我国革命》的文章。教材中出现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口头禅是:)这样的引文,笔者不知这些引文是从那里抄来的。看过任文的人都记得他告诫“在抄写这些引文时核对一下原文或责任编辑在校对时核对一下原文,这些文字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笔者查阅了1995年人民出版社第三版《列宁选集》新版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列宁全集》新版,两版有关《论我国革命》译文相同。[18]里面有这样的译文:“‘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第二国际的一切英雄们,当然也包括苏汉诺夫在内,把这个论点真是当作口头禅了。”[19]无论是《列宁全集》或者《列宁选集》的哪一版,均没有教材中引文的第一个括号的话,如果是教材编辑自加上的,怎么能随便放在引文中而不加注呢,而且引文中的第二个括号译文中是有的,这就更加造成了编者的话和列宁的话混同了。其实将上面列宁的话放在教材引文中不是比试验教材中括号的话更清楚吗?再说连教材的引文都会出现差错,思考题又怎么让学生“结合阅读列宁的话思考”呢?

 

3.试验教材第6页叙述战后初期欧洲革命运动高涨时正确地删去了现行教材中“钢铁工人大罢工、日本的抢米运动”(现行教材第6页),因为它不属于欧洲范围。虽然在目前教材体系框架内,这两个事件无法在试验教材中恰当地表述,并不等于这些历史事件不存在。教材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是必要的,但是不必指责对此提出不同意见是什么“求全责备”。

 

4.试验教材第8页在叙述德国十一月革命时称“在政府镇压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组成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史称‘魏玛宪法’。这一时期的德意志共和国因此也被称为‘魏玛共和国’,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存在到1933年初。”(现行教材第6-7页)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魏玛共和国”开始的确切时间。其实在注中说明魏玛共和国的起止时间(19197-19333)并不费事。

 

5.试验教材第8页称“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现行教材第7页称“君主专制政体”)对此已有中学教师在文章中指出提法上的不妥。[20]德意志帝国是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联邦国家,1871416通过的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21]尽管该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重的君主集权色彩,但是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君主制国家。

 

6.试验教材第9-10页叙述“共产国际的成立”(现行教材第8-9页);试验教材第53-54页叙述“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现行教材第543页);试验教材第58页则提到了“国际纵队”。(现行教材第47页)记得笔者在1994年《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一文中已经提出人教社1990年版教材中就此叙述的不足:“专门介绍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但是它在1943年的解散却未提起”。[22]但是这一意见并未引起教材编辑的注意。这里还涉及到整个教材的叙述是完全肯定共产国际活动的,这并不完全符合自1919-1943年间共产国际活动的客观实际。

 

7.试验教材第14页叙述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时间从课文判断是1920-1923年间,而第177页的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标明是“1919-1922(现行教材第12-13页,142页)。在年代上两者有着明显的矛盾。[23]

 

8.试验教材第15页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现行教材第13页)而试验教材上册第140页称1882年埃及“抗英斗争最终失败。此后,埃及处于英军的占领下,成为事实上的殖民地。”(现行教材上册第126-127页)这使学生不易明确“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实际内涵。

 

9.试验教材第19页注1称“从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起,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现行教材第16页是“改称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显然试验教材排版校对有误,将“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排成了“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24]

 

10.试验教材第25页说: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现行教材第19页中是“与”不是“对”)这样的表述并没有解决战败国是否参加了和会的疑问。[25]

 

11.试验教材第25页说:“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第32页说:“欧洲革命高潮过去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1929年秋。”第42页则说192510月“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局势时期”。(现行教材第19页、第25页、第33页)这里在时间上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时间表述,让师生无所适从。再说“资本主义”应为“资本主义国家”更合适些。

 

12.试验教材第26页叙述“十四点原则”的第十四点“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现行教材第20页)教材没有说明译文的依据,将原文中的“A general association of nations”译成“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我们看到一些译文是“一个普遍性国际联合组织”[26]或“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27]、“普遍性的国际联盟”。[28]

 

13.试验教材第28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地图上标“俄国(1922年后为苏联)”。(现行教材第22页)这里标“俄国”不妥,应标“苏俄”。苏俄第一个宪法性文献,19181月《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29]

 

14.试验教材第28页注2称“国联成立时有44个成员国,后来发展到63个。”(现行教材第22页没有“后来发展到63个”之说)教材将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写成了“后来发展到63个”,其实国联最多时的1934年的成员国也只有59个。[30]

 

15.试验教材第32页比现行教材增加了一幅“英国警察镇压1926年大罢工”图,这比起现行教材来是个进步。任文说这“正是为说明‘20年代英国的稳定’是‘相对的’”,任文以此说明笔者“130例”中第20例的提出是多此一举。看来怎么说都是“任”有理。既然如此,何必不在正文中写上,以免留此悬念呢。

 

16.试验教材第33页引用19311211的“威斯敏斯特法”,教材没有具体说明所摘引文的依据,笔者查对该文与《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对照,发现译文中的“任何一个而言的”中“的”字没有了(现行教材第26页);译文中“英国法”在教材中成了“英国法律”了。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引文忽略了“三,兹宣布并确定:每一个自治领的议会均有充分权利颁布具有域外效力的法律。”而这一条款说明自治领具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权。[31]

 

17.试验教材第34页称“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的一些郡脱离它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英国仍不放弃爱尔兰北部。”(现行教材第26页)试验教材中有不少注,据粗略统计共110多条。在这里似应加注说明自1921年起英国正式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样并不至于加重学生负担,反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爱尔兰问题在英国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18.试验教材第37页说:1927年,军阀田中义一登台组阁,他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为阻止中国的北伐战争,日本出兵中国山东。”(现行教材第30页)正如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批评所言,教材对这时北伐的含义性质没有表述清楚。此外教材叙述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方会议”的时间均不明确,而材料突出“1929年中国报刊刊登了有关‘东方会议’的一份秘密文件,即‘田中奏折’”,又使学生误认“东方会议”召开于1929年。[32]令人不解的是现行教材用了不少篇幅在小注中说明中外学术界有关“田中奏折”的真伪的不同见解,而试验教材取消了这段说明。但是目前尚无新的有极其说服力的材料说明这场争议是非已经十分清晰了。

 

19.试验教材第37页引用“田中奏折”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并在注中说“所谓‘满、蒙’,指的是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现行教材第30页)据查“田中奏折”中说“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教材引用时少了一个“如”字。奏折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33]而教材解释为“内蒙古”,少了一个“外”字,并非奏折之原意,当时的中国政府认为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

 

20.试验教材第38-42页说的是“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现行教材第30-33页)。教材没有提到1928年的非战公约,而该条约首次正式宣布放弃在国家关系中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具有国际法的重要意义。

 

21.试验教材第42页摘引19251016《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条约》文献,其中称“按照1926628《凡尔赛和约》”,这里把1919年印成了“1926年”是一个极为明显的错误,文献的年代是1925年怎么会按照1926年的和约呢?有意思的是现行教材第32页也引用了这段文献,并未发生年代的错误。

 

22.试验教材第43页叙述经济大危机在“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现行教材第34页)并注明参见彩图6(现行教材无此彩图,而正文第34页有漫画),然而这幅彩图理解起来十分费劲。

 

23.试验教材第45页注释称“金本位是指一国本位货币等同于一定数量黄金的制度。”“在经济危机中各国无法以国际贸易的方式使本位货币和黄金保持等量,不得不宣布放弃这种制度。”(现行教材第35页)这里教材把经济学术语的等值和等量相混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引述三种权威百科辞书的解释供读者评论。《世界经济百科辞典》说: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法定价格标准,规定流通中的货币或价值符号按其面额与所代表的黄金保持等值关系的一种货币制度。”[34]《世界经济百科全书》说:“指以一定重量、成色的黄金作为法定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并使流通中的货币或价值符号得以按其面额与所代表的黄金保持等值关系的一种货币制度。” [3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指通货本位是一固定的黄金量或保持为一固定的黄金量价值的货币制度。”[36]显然这里说的都是“等值”而不是“等量”。这个概念错误是不是“常识性错误”?

 

24.试验教材第46页在叙述1930617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时称“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890种主要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提高了近40%”。(现行教材第36页)这里确实涉及材料选择上的不同来源和不同数据。笔者无意否定教材编者的选择意向,只是提出需要重视“提高约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商品的关税率”的见解。[37]

 

25.试验教材第47页引用了193334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从教材选择的译文看是取自关在汉编译的《罗斯福选集》。但引文的第二段涵义并不很清晰。(现行教材第37页)笔者以为可以考虑选择首次就职演说中下列两句话中的一句更好“我们的宪法是简明扼要的,总是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而在重点和安排上有所改变,而无需动摇其基本形式。”这表明强化国家干预的措施并不违宪。或者“我会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的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像在实际遭受外部敌人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大权。”[38]这说明在非常时期必需加强联邦政府的干预权力。

 

26.试验教材第50页引用了19359-11月三项反犹的《纽伦堡法》中的19351114的《第一次补充法令》,其中将原译文中的“不得担任公职”[39]改为“不得担任官职”(现行教材第40页),不知教材编者有何依据?

 

27.试验教材第52页选择题“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描述,错误的有A.银行纷纷倒闭  B.市场萧条,工商企业破产 C.农业减产,农民收入下降 D.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困难”。笔者不清楚选择题中有无全部不选的类型?

 

28.试验教材第54页引用1935820《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法西斯主义、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决议》时,将原译文中的“只要统一战线政府”[40]写成了“只有统一战线政府”(现行教材第43页),不知依据何在?编辑怎么能随便改动译文呢?

 

29.试验教材第55页注1称埃塞俄比亚“当时叫阿比西尼亚,它位于非洲东北部,扼红海南大门,是一个独立国家。”(现行教材称“北非东部”,“是当时北非唯一的独立国家”)试验教材取消了“北非”这一不确切提法,但用“非洲东北部”仍不够清晰。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称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第63页)“在地理上,习惯将非洲分成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东非:非洲东部地区”,“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第50页)建议教材与地理概念保持一致。[41]

 

30.试验教材第63页引用1938927张伯伦的演说称“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现行教材第50页)这里教材在引文中将原文中的“不列颠帝国”改成了“大不列颠帝国”。[42]

 

31.试验教材第65页注1称“英法在对德宣战后的一年里,没有同德国军队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现行教材第52页)这里讲的一年的时间显然有误,试验教材第66-67页叙述194045月的战役、19407月起的不列颠空战本身就否定了教材的说法。[43]这里的时间明显不确切。

 

32.试验教材第68页“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图、第7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图、第74页“1943-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图,(现行教材第535759页)三幅地图中轴心国、同盟国、中立国、轴心国侵占区(占领区)图例的标志不一致。[44]

 

33.试验教材第75页称“1943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在此期间,苏、美、英三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现行教材第60-61页有“冬天”无“11月”,有“同年冬天”无“在此期间”)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两份教材均表述为“1943.12.1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1943.11-12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年表的时间与正文不同,学生不易理解。《开罗宣言》公布于121应在正文写明,说1128-12月1德黑兰会议是在1122-26日开罗会议期间举行的说法不妥,应为“开罗会晤后”“举行”。这里现行教材的表述比试验教材科学,试验教材反而改错了。

 

34.试验教材第78页称“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等亚洲国家也犯下了滔天罪行,仅1937年底在南京地区,就有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遭到血腥屠杀。”(现行教材第63页,“南京地区”为“南京一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确切时间和死难者人数到1997时又有大量新的证据,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拉贝日记》等书的出版。[45]面对90年代以来日益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日本侵华罪责的行径,我们的中学教材包括1998年出版的试验教材中还没有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图片资料,这是令人费解的。难道这也要“相对滞后”?

 

35.试验教材第8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线索”中,叙述大战爆发背景时回避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西线形势叙述时不说德国在不列颠之战中受挫,而说“德空军轰炸英国”。在整个基本线索的叙述中又没有反映中国战场的情况。

 

36.试验教材第82-83页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试验教材第108页)(现行教材第65-66页)而试验教材第29页还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现行教材第23页,笔者在“130例”文章中的第18例,已经指出这一提法的不妥)试验教材第150-151页谈到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教材在对于战后美国实力的表述时没有明确指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形成于何时,难道“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等于“超级大国”吗?照此说法,美国在二战前不就是超级大国了吗?

 

37.试验教材第84页在阐述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时对于“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强调不够。[46](现行教材第68页)试验教材第86页引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删去了宗旨中的“二”部分,似乎不宜。(现行教材第69页)“二”部分的全文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38.试验教材第87页引用杜鲁门的话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现行教材第70页)笔者不清楚教材编辑选用的是哪个译本?1974年版三联版译文是“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47] 196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版译文是“我不想分割的管制或划分占领区”。[48]显然教材的引文与我国唯有的两个版本的译文都有出入。看来教材编者是在抄1964年版时出了差错,而任文教导我们“引文应当采用新版的译文”,教材编辑既然十分清楚这个道理,为什么在这里却采用旧版呢?

 

39.试验教材第89-91页叙述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统称“共产党领导”,(现行教材第72-73页)避开了共产党、工人党和左翼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合并这一事实,尽管试验教材第144-145页出现了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现行教材第117-118页)但是学生并不清楚“民主社会主义”对于东欧的影响。

 

40.试验教材第93页叙述“苏联、各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个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后,“12国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其中将南斯拉夫排除在外。(现行教材第75页)试验教材第91页提到1947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年南共被情报局开除。(现行教材没有涉及这段历史)已有中学教师质疑教材回避南斯拉夫曾是社会主义阵营一员的问题。[49]笔者以为这里涉及社会主义阵营最初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1947年成立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的经互会?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1955年的华约组织的签署?还是别的什么事件?以哪个或哪些事件为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宣言》中说:“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50] 194911月《共产党情报局关于“南共是刽子手和特务当权”的决议》中宣布“南斯拉夫现在的统治者由于脱离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铁托集团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51]由此看来,还在194911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前,南仍然没有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有人习称新中国的加盟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按照这个标准南就从来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了。附带说明试验教材在1948年后紧接着说南“被开除出情报局”,这种表述容易引起在1948年而不在1949年被开除的误解。

 

41.试验教材第94-96页叙述“美国的冷战政策”时没有适当介绍在冷战问题上学术界的不同见解。(现行教材第75-78页)

 

42.试验教材第99页引用艾森豪威尔195447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关于多米诺骨牌的谈话(现行教材第80页引用的是约翰.肯尼迪的话而不是艾森豪威尔的话)。试验教材引用译文的依据不明,与新的译文内容不同。[52]

 

43.试验教材第10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现行教材第81页)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看似应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南亚国家独立形势图”,可标出课本没有提到的一些独立国家,如越南民主共和国(1945),老挝王国(1945,大韩民国(1948)、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柬埔寨王国(1953)。

 

44.试验教材第101页称“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但两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现行教材第82页)这里需要注明巴基斯坦在19721月退出了英联邦。因为试验教材第33页注明了南非联邦1961年退出了英联邦。(现行教材第26页)

 

45.试验教材第101页称1947年“印巴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次大陆长达近二百年殖民统治的结束。”(现行教材第82页为“190年”)究竟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始于何时教材没有明确提出,“近二百年”推论为1750年左右。试验教材上册第39页称17世纪初后“一百多年间,英国在印度控制了许多据点,站稳了脚跟,并进一步向印度内地扩张”。上册第42页称1756-1763年间发生的七年战争的结果英国“侵占了印度的大片领土”。上册第72页称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法的殖民地地区集中在印度和北美。”上册第109页说“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全占有了印度”。上册第113页又说“19世纪上半期,亚洲许多地区已经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如“印度等地”。教材究竟以那一事件作为英国开始对于印度殖民主义统治的标志呢?

 

46.试验教材第104页称“利比亚、苏丹、突尼斯和摩洛哥在5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现行教材第85页将利比亚排在摩洛哥之后)可是两种教材的表述都与事实不符。实际上独立的先后顺序是利比亚联合王国(1951.12.24)、苏丹共和国(1956.1.1)、摩洛哥(1956.3.2)和突尼斯(1956.3.20)[53]看来,试验教材还是没有改对。

 

47.试验教材第104页材料摘录《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94711月)》(现行教材第83页),译文没有注明译文具体出处,据笔者从几个译本中检查,猜测教材可能依据《巴勒斯坦问题参考资料》,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教材在引文第二段将该译文中的“阿拉伯国”写成了“阿拉伯”,少了一个“国”字。[54]任史识在“也谈”文中称笔者批评“现行教材引述资料缺少详细出处的问题”,“在试验教材中已经解决。”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任文还教导“作为长期从事世界现代史研究的专家”,“引文应当采用新版的译文”。笔者发现教材在这份译文的选用时没有遵循这一教导。

 

钟冬编《中东问题八十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的译文和1960年的译文有出入,其中关于耶路撒冷市地位的表述是“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并由联合国管理”。[55]而教材译文是“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两者有着细微的区别。这里还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联大分治决议原文中有没有“按此方案,犹太国面积14000平方千米,阿拉伯国11000平方千米(分三块,有走廊联结)”中的具体数字,这数字是人们计算出来的,还是原文中就有的?在钟冬编1984年版译文中是没有数字的。据了解当时决议附件中列出了分治面积的走向,但是在决议案中并没有确切的平方千米数,这个数字是按照分治面积走向计算出来的。再说当时文件中里程单位用的是“公里”而不是我们现在换算的“平方千米”。

 

48.试验教材第110页称“以广大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现行教材第88页)如一位中学教师质疑的“‘主体’之外尚有来自何方的力量属于第三世界的力量?”[56]

 

49.试验教材第112页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时混用,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统一?如“36亿美元”、“4.66亿”、“将近一百四十亿美元”。试验教材第138页“1042亿美元和190亿美元”、“死亡大约有一百万人,伤一百五十万人;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试验教材第161页“研究项目达五百多个,总投资约八百亿法朗”。试验教材第45页“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125万失业工人”。试验教材第78页“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

 

50.试验教材第125页称“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现行教材第102页称“这一时期”),但是这一说法与试验教材第1135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也得到了稳定高速发展。60年代末,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50年代大约增加了一倍”。(现行教材第91页,只说“稳定发展”)显然这两个说法在时间限定上是矛盾的。与试验教材第110页的引言估计也不同。

 

51.试验教材第114-115页称“70年代”“美国由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则上升为最大的债权国”。(现行教材第93页)这里把时间搞错了,同时“最大的债权国”只有一个,怎么出来两个呢?[57]

 

52.试验教材第115页称“1973年初,黑市黄金价格已涨到每盎司100美元,美国再也无力按1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兑现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现行教材第94页)实际上19711219西方十国财长会议已经达成调整汇率的协议,美元贬值7.89%,1934年以来确定的每盎司黄金官价从35美元,上升到38美元。1973212,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从每盎司黄金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改变35美元的价格始于1971年而不是1973年。

 

53.验教材第127页“非洲国家独立形势图”中将南非列入“1960-1969年独立的国家”内。(现行教材第105页)南非联邦成立于1910年是英帝国会议的自治领,根据19311211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法》赋予南非联邦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内对外政策的权力。[58]南非联邦在1961531改名南非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并不意味着南非是1961年才独立的,1947年仍然留在英联邦内的印度,并不意味着她不是独立国家。

 

54.试验教材第130页注称“1974年,毛泽东提出美苏属于第一世界,西欧、加拿大和日本属于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现行教材第107页)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说,教材解释和毛泽东的原话不一致,涉及东欧国家属于第几世界?[59]据查毛泽东1974222同卡翁达谈话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60]毛泽东原话说第二世界中包括“欧洲”,而教材改说成了“西欧”。 

 

55.试验教材第132页称“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严重混乱。”(现行教材第108页)这里只强调石油禁运是不全面的,中东“石油战”还包括提高石油标价和石油价格、收回石油企业股权和实行国有化等。

 

56.试验教材第131-132页称“‘七十七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国已增加到一百一十多个”。(现行教材第108页)这个数字存疑,据统计1984年时参加的成员国有127国,1989年有128个,1996年有132个,均超过110多个的数字。

 

57.试验教材第138页称“就人均年收入来说,80年代初,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都已经超过1万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更是高达2.6万美元”。教材似乎没有注意到石油价格并非一直上涨这一事实,在整个80年代上述三国的年人均GDP呈现下降趋势。据笔者查对世界银行发表的各年《世界发展报告》,上述三国按顺序的年人均GNP美元自1983-1989年间分别是:沙特阿拉伯122301053088506950620062006020;科威特17880167201448013890144701340016150;阿联酋2287021920192701468015830157701843026000美元是1980年数字,但是其他年代并未超过这一数字。沙特自1985-1989年间并未超过10000美元。[61]

 

58.试验教材第138页谈到70年代以后西亚一些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说“当时的南也门只有254美元”。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671130197011月改称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1990522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合并为也门共和国。所以教材所说“当时”并不称“南也门”而准确地说应称“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才对。

 

59.试验教材第142页引言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现行教材第115页,并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话)这里需要商榷的,试验教材的措词使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间上发生误解。笔者以为“成为”改为“仍然是”较好。

 

60.试验教材第146页称“独立国家联合体”图示中注明“199312月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第147页又注明“199312月格鲁吉亚正式加入独联体,成为它的第12个成员国”。(现行教材第120119页)显然图示的说明是重复的。[62]

 

61.试验教材第142-148页叙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现行教材第115-120页)。就整个教材内容的时间看,最近涉及到1992年(教材第151页谈到1999年起欧洲联盟开始使用欧元时,算是历史预报),基本上没有涉及剧变和解体后的几年情况(从1991-1997年算也有6年了),而试验教材说明强调下册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现行教材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62.试验教材第148页引用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之行谈话,其中将原话中的“严重曲折”排成了“严重挫折”。

 

63.试验教材第150页称两极格局解体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日本、西欧各国经济实力的上升”。(现行教材第122页)笼统说7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符合实际,但是对于90年代的美国来说情况发生变化,教材对于这时美国和日本的估计是否符合实际?据世界银行公布数字统计美国1991GDP56108亿美元,占全球GDP216391亿的25.93%;1998GDP82106亿美元,占全球GDP288540亿的28.46%。而日本1991GDP33623亿美元,占全球的15.54%;1998年日本的GDP37831亿美元,占全球的13.11%[63]这一数字说明,就经济实力来说,9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64.试验教材第154页引用江泽民199426所写《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的话,其中江泽民的原话是“善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教材引成“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多了一个“的”字。[64](现行教材第125页)试验教材中的材料引文共45条左右,但是仅笔者核对的教材引文与原文直接不一致的就有13条之多,占教材全部引文的比例29%,比例之高是触目惊心的!而引文不当的问题还未计算在内。

 

65.试验教材第161页称“在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现行教材第130页)这里“出现”两字改为“强化”为好,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铁路部门的国家资本主义干预则出现在19世纪晚期。

 

66.试验教材第174页称“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作家,因创作‘魔幻现实主义’优秀文学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现行教材第141页)紧接着小字提到马尔克斯获奖时间在1982年,而1982年唯有他一人获奖,于是有人质疑“等”字的多余。[65]如果加注说明战后另外几位“因创作‘魔幻现实主义’优秀文学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字就不会发生疑问了。

 

67.试验教材有8处的数字列表说明,但是有7处没有列明出处,人们无法核对其可靠性。这些数字表是:第40页“1914-19231美元所能兑换的德国马克”(现行教材第31页);第45页“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现行教材第35页);第57页“西班牙内战前两年德意援助叛军的武器装备”(现行教材第46页);第73页“中途岛海战日美参战兵力比较”(现行教材第59页);第114页“1948年和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现行教材第93);134页“1990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现行教材第110页);第161页“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等比重”(现行教材第130页)。任文说“缺少详细出处的问题,在试验教材中也已经解决了”,这算解决了吗?

 

68.试验教材书后增加了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是件有益的尝试,但是在表述和归纳上存在不少问题。这里仅举几例: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列入国际格局,而七十七国集团列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栏内。专门标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但是其中没有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写上了波匈事件却没有南斯拉夫事件,古巴独立被列入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栏内。30年代列出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内战,却没有写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资本主义的发展栏显然指的是传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经济大危机被列入了美、欧、日资本主义国家栏中。美国的国内事件只有罗斯福新政,而日本只有法西斯专政确立。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栏内列出了欧洲共同体成立和欧洲联盟成立,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怎么办呢?

 

以上,所举68例中,在现行教材中存在类似问题的有53例之多,如果加上原来的130,则现行教材值得商榷的就“凑数”到183,而试验教材值得商榷的也有158例之多。笔者无意“凑数”,只是按教材顺序如实列举,说一不二,方便读者查对。笔者在《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说过,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列举的各项,也没有分别主次大小和分门别类,请读者自行鉴别。”读者不难看出,这些问题任文都已经回答了吗?

 

以上是就教材的表述提出需要商榷之处。这里我们再来简要考察无论是试验教材或者现行教材中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其他问题,略举几例:

 

1.教材从整体和全球的角度来把握和阐述不够。从教材的叙述中难以清晰地看出全球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2.试验教材和现行教材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表述实际上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有相当数量是新兴的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教材是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来叙述的,而传统资本主义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的。

 

3.试验教材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仍然没有给予重视,既没有当代世界两次环境保护浪潮和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的必要叙述,也没有本世纪以来人口运行变化及其特点的概述,甚至教材连可持续发展这个词都没有出现。教材只在第162-163页小字中提及发达国家转移环境污染工厂到第三世界国家。(现行教材第132页)在第137页中提到“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现行教材第112页)在164页提到“环境科学”。

 

4.试验教材第157-163页叙述“科学技术”是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的,如本文第一部分第121例所说,根本没有涉及本世纪初到30年代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教材第126-127页)教材称第三次科技革命,但是试验教材上册第158-163页谈的是“自然科学”并没有提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现行教材第140-144页)试验教材上册第120-122页说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现行教材第106-109页),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不能完全划等号。试验教材上册第162-163页提到“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现行教材第144页)教材因以十月革命为界标来划分世界近代和现代史,因而将人所共知的20世纪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放在近代史中来叙述。人们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教材在处理分期上的困惑。

 

5.试验教材第164-174页在叙述思想文化时,用“学术和教育”及“文学艺术”来概括。这里忽略了世界上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必要叙述。按照任文的逻辑,如果提出一些教材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又是“求全责备”了,笔者还没有说教材里一个字不提体育尤其是像奥运会这样的竞技体育了。那样岂不更是“求全责备”。

 

6.教材的一些章节的叙述论述多而寓论于史少,这个缺陷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十分强烈。

 

 

    问题又回到了任文主张的试验教材是“评点人教社历史教材短长的主要依据”了。笔者无意贬低和否认试验教材的“长”,比起现行教材它确有不少进步。只是再次阅读了试验教材,依然感到有其明显的“短”。笔者建议编辑先生认真静心地坐下来,细心研究和推敲教材文本,多一些认真和思考,多一些谦虚谨慎,少一些满天飞,少一些自吹自擂式的“宣讲”,放下架子倾听来自基层和各个方面的评论意见。任文批评笔者“没有仔细阅读试验教材的有关内容,所以匆忙得出了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倒是双方共同努力才行,不能只是要别人“仔细阅读”,现在笔者“仔细阅读”的心得公之于众,很想倾听任文的意见。笔者相信历史实践将会作出检验。希望教材编者出于公心和出于对亿万青少年和时代的负责精神,“仔细阅读试验教材的有关内容”,真正做到如任文所表示的“只要教材编写者勇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甘于辛勤工作,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将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们衷心盼望这一天能够早些来到。

 

                          写于20009月初,修改于1019

 

注释:

[1] 黄安年:《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一百三十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

[2]《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3] 任史识文章将笔者评的新教材称“现行教材”,而将二省一市试点修订教材称“试验教材”。为了统一起见,这里采用任文说。

[4] 笔者按照人教社的版权页出版日期说明计算,应该是2年而不是3年。

[5] 任史识:<<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3期。

[6] 发表在《学术界》2001年第1期,考虑到中学历史界的需要,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期同时转发,两文内容相同,但是文章题目有所不同。

[7] 据称从20009月起试验教材扩大到10省市,即江苏、江西、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山东、青海、天津市。

[8] 《历史学习》1999年第1期,第38页。1999年第4-6期介绍了世界现代史部分的新提法。

[9]《 时代周刊》(TimeThe Weekly Newsmagazine19991231Vol.154 No.27)用相当篇幅介绍世纪伟人,walter Isaacson在一文中称20世纪是民主的世纪、民权的世纪、科学与技术的世纪,并选择三位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 圣雄穆罕得斯.甘地(1869-1948)。关于圣雄甘地,文章详细介绍了哲学和社会思想、南非解放者心目中的甘地、甘地在世界的弟子们,其中提到波兰的瓦文萨、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南非的曼德拉、菲律宾的阿奇诺等人。

[10]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上卷第224-2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叙述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第三节“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11] 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文章中第28例原稿中“不是在23日”应为“在23日不是”,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12] 世界史 现代史》上卷第283页。

[13] 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622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1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1520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15]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9018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6]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6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17] 参见拙文:《我国跨世纪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2;《论经济发展观的误区----再论我国跨世纪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5期。笔者的“130例”文章误将121例排为120例,漏排了第120例,特致歉意。

[18]《列宁选集》第4卷,第775-77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列宁全集》第43卷(1922.3-1923.1),第369-372页,人民出版社,198710月,第二版。

[19] 《列宁选集》第4卷,第777页。《列宁选集》1972年第2版第691页中译文意思相同,但“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在这里译文是“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

[20]《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商榷与正误》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7例。

[2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德意志帝国”,卷I202-20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22] 黄安年:《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下),第23-24页,《历史教学》1994年第12期。

[23]参见《教材谈丛》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8期,第6页。

[24]请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三分册,第74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

[2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例(第36页)值得人教社认真考虑。

[26]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第133页,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27]黄德禄、黄安年选译:《1917-1939年的美国》,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

[28]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29]《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274页,。

[30]李铁城著:《联合国五十年》第17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65年。但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I,第389页,称“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笔者为澄清事实,于2000102专门询问了李铁城先生的材料依据,经查他3日答复我是依据华尔脱斯所著《国际联盟史》第74-76页(6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所列参加国际联盟国家年表,逐一统计出来的。

[31]《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420-421页。

[3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2021例。

[33]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一分册,第141-1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34]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第16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35]梅益总编:《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第39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

[3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第387页,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37]持这一见解的是美国阿瑟.林克、威廉著:《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册,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它是迄今美国史中译本中论述该法案最完整的。还有美国J.布鲁姆著《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第356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刘绪贻主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而教材所据材料是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第262页,该卷称“19305月,美国国会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把时间说错了。黄绍湘的《美国通史简编》第553页称“1930年胡佛政府签署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对于890项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齐、黄两书的表述均相对简单。

[38]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第171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39]《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第211页,1982年。

[40]《共产国际文件(1929-1943)》,第459页,东方出版社,1986年。

[41]参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25例。

[42]《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142页。

[43]《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I227页称“19399月至1940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第343页则说“从193993194059,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没有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

[44]参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28例。

[45] 张纯如著(Iris Chang)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1997年初以英文版出版,在一个月内加印10多次,19981月名列《纽约时报》人文历史类的十大畅销书之一。199712月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及大陆三联书店均出版了中译本。《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The Rape of Nanking, The Invasion Carnage of China During WWII)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合印出版,拥有350多幅珍贵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

[46] 见《联合国选章》序言,19451024生效。

[47]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第371页,三联书店,1974年。

[48]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第33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

[49]参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041例。

[50]《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19479月),转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8年卷,第2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51]斯蒂芬.克利索德编:《南苏关系:1939-1973年文件与译注》,第419-420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52]请见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分册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第83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请见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分册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第116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

[53]参见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第594-59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并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7例。

[54]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1945-1980),第174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55]钟冬编《中东问题八十年》第50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齐世荣总主编、张象分册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三分册)》第270页转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6]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48例。

[57]参见成健:《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新教材的再质疑再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

[58]《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420-422页。

[59]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6例。

[60]《毛泽东文集》第八卷(1959.2-1975.7),第441-44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即使在19639281964151964710毛泽东有关“两个中间地带”的谈话中,也说的是“欧洲”而不是“西欧”。(同上,第343-345页)

[61]《世界银行》: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各年分别为第175181203223165179205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991年间版。

[62]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0例。

[63]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42-24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世界银行:《1999/2000世界发展报告》,第248-24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64]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江泽民序,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65]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5例。

 

(说明:发表在《中学历史教材参考》2000年第11期第26-38页,该杂志限于篇幅65个注释从略,现在全部发表。2001116 黄安年

[补充说明:本文发表在《学术批评网》(2001.1.16) 、(《学术批评网》、《学术的境界网》、《历史时空网》和《春秋网》。黄安年 2001年5月2

《学术批评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4月27发布。]

[2002年8月15说明:重发时分一、二、三、四篇]

《学术批评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8月15重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287.html

上一篇:如此停水通知!
下一篇:部分国家最低10%和最高10%收入分配或消费分布的比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