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4)——著名生态学家钟章成教授

已有 9112 次阅读 2014-6-10 11:24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研究, 生态学

   19856月我考入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课程助教进修班,那时全国招收研究生数量很少,因此教育部便出文,给所有的在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一个系统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机会和途径,同时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在提高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历。由于条件有限,因此,要读这样的班,必须进行统一的录取考试。记得我那一届是全国统一时间的统考。监考等程序与考研究生一样,卷子均由招生单位寄过来,当场开封的。几门专业课,英语也很严,主要考专业英语的内容多些。招考后,我们那一届,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生物系按计划招收了两个班,一个班为植物学专业,一个班为植物地理与地植物学专业,每个班20多人。有来自全国各省许多大学的助教,当然,没有一个是讲师的。

   校园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很丰富,西南师范大学也很漂亮,隔壁是一个军队的研究所,再过去就是西南农业大学了(2000年以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现在的西南大学),西南师大的特点就是山地多些,比西南农大的地形复杂,而我们助教进修班住的地方又是山坡下的高楼上,这样的话,既要下坡,又要再爬楼,(没电梯),往返都这样,有点辛苦。但是学习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同学们学习都是很专注,给我们上生态类的课程有几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钟章成教授,另外的一位是刘玉成教授,还有缪世利老师(她教我们专业英语,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还出版了几本生态学方面的专著,90年代我在中山大学攻博期间,她还应邀给我寄材料,真是很好的老师,现在美国一个州的水环境管理部门工作)等。

钟章成教授当时是副校长,50多岁了,教我们《种群生态学》,他由于科研经验丰富,课讲得很好,举例很多,把种群的组成、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在生态系统里的作用,种群的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种群之间竞争的方式和机理、种群的数量、发育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大家都为这样一位如此有高深造诣的教授和校领导给我们讲课而感到高兴!从种群生态学的内容,结合到刘玉成教授讲的《植物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丰富的内容,使我们对生态学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这些均为我们较多的同学以后都很热爱生态学学科,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积极地做贡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钟章成教授1929出生,浙江绍兴人。1953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学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大生物系主任副校长和几届的校长。现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校外曾任重庆市第二届和第四届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一,第二届科技顾问团成员和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四川省生态学会1-3届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重庆市生态学会理事长1988年至今任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兼博士生导师,国际植被科学学会会员。现任中国生态学会顾问,重庆生态会名誉理事长等。此外,还任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兼职教授,生态学报编委等职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至今已21551990年至今招收博士生1320;在生态学和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面,独编或主编专著7《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自然环境保护概论》、《攀援植物行为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联合主编《植物生态学》1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专著《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专著优秀奖《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于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专著《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于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荷兰WOTRO基金2项等,共主持18个科研项目。

鉴于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贡献,钟教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四川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二等奖,1996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全球奖荣誉奖,1997年获重庆市首届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10月获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国际勋章,2000年被推荐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可以说,钟老师在我国生态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享有很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在他80华诞的庆典上,来自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新西兰等国家的代表,以及中国多个科研单位,高校的许多钟老师的弟子及学术友人12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为其庆贺及围绕“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

会上,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学校对老校长钟章成先生为西南大学及社会所做的贡献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党委副书记张耀光教授、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出席了会议并敬送花篮。董鸣研究员等10多位来自各大学、中科院的教授、专家均做了大会报告,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我的两个班的同学里,较多做完硕士论文,申请回校答辩,拿到了硕士学位。而我所做的硕士论文研究,也在抓紧进行,拿到了一个学校的项目,有经费支持,是做植物不同质地叶片的结构特征对污染气体的抗性及吸收净化机制方面的。但是,由于撰写硕士论文的整个构架和系统掌握得不足,可能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在这方面还不很够,因而老师也没怎么多讲,想想不知工作的量是否够了,怎么写(其实做了大量的实验,获得了很多的数据和新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进展,工作量很足够了),因此,就决定直接考博士吧,有点相当于现在的直博的概念了;把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整理出来在自己任教的广西农业大学(现广西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一次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年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心中很敬佩的钟老师,那时他已经79岁了,我们几位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他的学生陪着他一起谈论了西南师范大学许多的经历和故事,很高兴和感概!

2012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年会”,当时83岁高龄的钟教授也到会了,我见到他很高兴!又与他谈起当年他给我们上课的场景和经历,他也很感概和有些激动,讲了多位同学的名字,他也还记得部分同学现在在哪里工作,都很有出息的,大多数干得很好。还问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宏达先生好,因为他们两位是很好的朋友。此次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东北师范大学承办,在这次大会中有20多个专题会场,来自全国各大学、中科院和各省市的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10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我受到国家生态学会种群生态专业委员会的信任,也由于第一召集人,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之一的董鸣教授在国外访问研究,因此,特指派我与另一位教授、召集人一起主持“生物种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专题会场的会议,当然,我年长一些,因此叫我作为开场的主持人,而这次会议对我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含义还在于我的老师钟章成教授要在这个会议上做报告,接着还有著名生态学家、国家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刚教授,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生态学》主编杨允菲教授等在本会场做报告,当然也很高兴还有其他许多知名的教授、专家做报告。

    在我讲了这个专题会议开场的相关内容后,我很热情和带着崇敬的心情介绍了第一个做报告的钟章成教授,大家听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场洋溢着热情和充满敬佩。钟教授一开始就说:“今天很高兴啊!我今年83岁了,可是我还是坚持要来参加这次大会,为何?因为我的母校是东北师范大学,而这次大会又是在长春开,而且母校是承办方之一。我想以后更老了,可能就走不动了,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来参加这次会议”。在场的所有与会代表都很感动和感概,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当然在场的众多代表里,还有一部分是来自钟教授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和老师,这是大家表达出的对这位近60多年来为我国的生态学事业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做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其实,那时我已经眼含热泪。我们一起静静地、充满热望地聆听了这位老师的题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介绍了国际上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新方法、进程、成果和意义等,给与会代表很大的收益。大家再次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接着是王刚教授和杨允菲教授等其他10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大会开得很成功。

    我衷心祝愿老师快乐吉祥!幸福安康!


                                                 

                                                黄玉源  

                                              2014.6.10 广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802116.html

上一篇:我的几位非常著名的老师(3):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
下一篇: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景色
收藏 IP: 119.32.5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