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
科研与工程脱节的问题如何解决?
2019-1-15 10:52
阅读:7578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追求,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追求。  但是,这种追求在现实中却是极端的困难。这种困难表现为科研与工程的脱节。本文探讨它的一般成因。

       首先,是预设与实际环境条件的不同。

科研论文的一般前提(假设条件)更多的是出于研究者现实环境(实验室设备,把握的理论,个人经验,发表论文,人才培养,以及其它)的约束,客观上形成了“科研成果有效性的预设条件”。

       然而,具体工程企业的实际技术环境(实际工程流程,拥有设备,技术水平,理论消化能力,经验数据,管理水平,等)一般的是不同于科研成果有效性的预设条件,从而表现为环境条件的不同。

       工程企业关心的是:在我的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技术进步;而科研更为关心的是在我设想的条件下会有何种新的(技术性)结论。

       其次,是表述语言的不同。

论文论述与工程报告使用的语言,实际隐含的是概念的不同。科研试图使用最新的概念体系,也试图使用新的论述观点,或者是新的数理及曲线表达形式;而工程上则需要使用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体系(或是规程上约定的概念体系),要求在传统观点上有合理的解释,或是采用与传统数理及曲线一一对应的表达形式。

       第三,科研与工程方在实际协作上的不可调和性。

       这种不可调和性的表现是:科研方要求工程方投资设备或改变工程流程,以满足科研成果有效性预设的前提条件;而工程方则要求在这种投资或改变后的“经济效利”,而且要求“风险最小化”。双方的评价和决策准则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科研方对于风险的评估一般是偏低,而工程方对于风险的评估一般是偏高。这是出于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出发点不同。

第四,科研追求的局部技术改进与工程追求的全套技术进步相去甚远。

科研方的成果实际上是局部的技术改进,即便是有很多学科的科研方参与,一般意义上也不会在总合后形成全套的技术进步。

严格说来,工程上追求的全套技术进步是需要由企业工程方来完成的,这是围绕系统集成而进行的科研。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科研成果是系统元件,把大量元件组成一个系统(全套技术)是工程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科研与工程的脱节,实质上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一方进行“在实际环境条件下,以相关科研成果为基本元素,设计和试验研究全套技术体系(工程流程)”的综合性研究。

这种综合性的、全套技术性的研究,也就是新系统的设计以及实际实现,一般的属于高级学科层面(多个学科交叉),比如一级学科层面,或是2级学科层面。

而具有革命性的全套技术系统设计及实现则一般的属于基础科学理论层面。

结论就是:工程界缺乏服务于企业的科学理论大师,这才是科研与工程脱节的根本原因。

因此,可以预计,只有在大量的博士进入企业,并在企业有足够的决策权力后,我国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科研与工程脱节的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11571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