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慢慢读唐诗之《水槛遣心》
2018-6-9 13:32
阅读:3572
标签: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水槛遣心》

 

 

其实杜甫写了两首《水槛遣心》,这里只选其中的第一首: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用我们现在的视角来读这首诗,挺有意思。

“去郭轩楹敞”:成都本来就富裕繁华,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意即扬州繁华天下第一,第二便是益州(成都)。城市繁华,人口必定众多。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到成都,其他入川避难的官绅庶民,自然也多往成都涌来,人口由此有了新一波的激增。玄宗回到长安,成都的新增人口未必尽数跟随出川(可能是因为路途艰难、旅费不足、安居难移等原因)。杜甫居于成都时,“城中十万户”虽是虚数,也大略可见其人头济济之状。人多了,城里的房价肯定上涨,而且多数人会住得比较逼窄。所以杜甫住到“此地两三家”的城外后,才会不自禁的感慨:我现在的房子总算够宽敞了,抬头望去不再是层层叠叠的房屋,而是远远的天际线了。此时的心情,大概有点类似于从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北京二环公寓楼里小单间,突然搬到五环开外、山青水秀的独门独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搬到山青水秀的宽敞新居之后,自然有了悠闲的心情来看风景。水槛,意为靠水的栏杆。凭栏而坐,随兴眺望,只见那江水澄净,堤岸平整(成都平原的地势比较平坦,堤岸自然也比较平整),水涨得挺高,都快淹到岸上了,堤岸看上去从宽宽一条变成窄窄一线,所以“平少岸”;岸边幽深的树丛里,开满了花,这花大约在白天比较强烈的阳光里会闭合花瓣,日落之后花瓣纷纷张开,于是看上去就是“晚多花”了——似乎很多花都在早晚时分更为盛开,中午时分比较蔫一点、看上去缩小了一些。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由江水上涨,很自然引出了雨天的景象。下雨的时候,鱼儿为什么会浮到水面来?现在的解释说主要原因是下雨前大气压降低,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变少,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来获得充足的氧气;另一个原因则是下雨前水面昆虫会变多(气压低湿度高使昆虫只能低飞,所以蜻蜓点水其实是因为它翅膀太湿重飞不起来了),鱼儿浮上水面,是为了寻觅食物,下雨前燕子从水面低空掠过,也是这个原因。

在雨前(或者是细雨中)从水面低空掠过的燕子,被微风吹得歪斜了身姿,这显然是燕子为了顺应风向、改变了飞行的路径。杜甫另有一句诗“轻燕受风斜”,意境之美有所不如,动作描述的准确性倒是更高一些——燕子的身姿极其轻盈,所以哪怕是微风,它也要顺应风向调节自己飞行的方向,一阵风来,便由直飞变成了斜行。就像是水面上的轻舟,顺着风向不断调整风帆来保持航行的平稳一样。

如此这般地分析下来,杜甫诗中的意境之美,不说荡然无存,也差不多全然变味了,一下子从诗情画意的农业时代,跳到了闪耀着冰冷理性光芒的工业时代——“冰冷”一词,此处并非贬义,而只是描绘这一种理性光芒的特质,如精密仪器的线条、极速运转的数据、穷究星空奥秘的宏伟规制。

不过,即便身处这样的时代,即便回顾古人时总有着不自觉的某种优越感,我们仍然会怀念与向往杜甫笔下的诗情画意,想象自己也在成都郊外的水槛中凭栏而望,隔着千年时光,仍然可以看到那细雨微风中的鱼跃燕飞,看到那悠然与心会的澄江平岸、幽树晚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5606-11181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