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39)

已有 2009 次阅读 2014-4-6 16:19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以下是刚才发往群邮件的内容。]


刻板印象。


* * *

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曾表达过开公司的想法。有位女同学笑着说,“你不象”能经商的人。人们怎么看你,你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看法往往很隐蔽,但又无处不在。就好像散布在空气中,看不见,但存在着。假如你不够警惕,就可能无意间“吸收”这种看法,久而久之,就在你的头脑中形成某种“应力集中”或“合力”,进而驱动你往某个方向发展。

我最初是从《哈佛学不到》这本书中接触到商人的思想。通过读这本书,我倒没有成为商人,而是逐渐形成了在书边记录想法的初步习惯。这本书是在陕师大西门的一家书店买的。我记得同时还买了另一本书,讲阅读方法的。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在附近摆了个书摊,有人拿起那本书又放下了。后来我将所有的书都打包运输到我工作的城市,有六、七箱。有一部分书分装在两个香蕉箱子内,直到前几年搬家后才打开。到单位不久,有一次到我爱人的单位,附近有家书店,我看到松下幸之助的系列小册子,翻了翻又放下了。

考上西电后去参加面试,当时西安已经有了网吧,我在那里看到讲求伯君的一篇文章,很欣赏他的经历。因为了解到他,使我产生一种认识,就是你一定要把自己和某种杰出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看到这东西,就会想到你,也就是形成刻板印象。这期间我凝练出一句话:无非常之举,无以成非常之人。我将这句话写在明信片上,发给了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时间应该是二零零二年新年前后。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二十七、八的样子,处于探索人生道路的关键阶段。

在北京的后期,我接触到松下幸之助的传记,电子版的书,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了解到一位杰出商人的成长史。我现在还记得一些内容。松下大概八岁的时候当学徒,在自行车店修车。有一次客户让他到附近帮买一包烟。他从这件事受到了某种启发。具体记不清楚了,大概是需求与位置的关系方面。过了几年,他听说东京要修地铁,想到有了地铁,就不会有很多人骑自行车了,于是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自行车店。那个时候城市里开始装电灯。松下最初的时候就是用模子压制电灯的塑料开关,就在自家的后院开工,自己干。后来又做电扇的底座,开办了工厂。你可以看出,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家电时代的苗头。

在西电早期的时候,我对几位同学讲过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得当时有位同学对我说,这年头,凡是你能想到的,早就有人想到了。这位同学是个八零后农村娃,整天吊儿郎当的样子。后来我注意到,这种观念在这所大学很流行,他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而已。我发现他们倾向于互相传播这种观念。其实你可以反问,假如第一个有某种想法的人象他们那样想,那还会有想法吗?我认为,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归根到底在于没有自主性,缺乏那种“老子说了算”的魄力和信用。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倾向于互相吓唬。比如,我有时会在博客上写一些内容,之后遇到不认识的人的评论,表示某种担心。我常常感到,有时这会起到传播某种恐惧的作用。经验证明,很多时候这种恐惧感都是想象出来的。

看到这信纸了吗?这是植入广告,有创意,有“冒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774-782551.html

上一篇:劣根
下一篇:夏季作息
收藏 IP: 110.178.92.*| 热度|

2 武夷山 林中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