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科学理论是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的基础(1)

已有 4709 次阅读 2011-7-4 16:49 |个人分类:科学散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生, 社会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都需要对全社会的各种复杂系统加以管理和运作,因此,科学化的理论一定会成为社会实践和个人人生实践的基础。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个体的、局部的、甚至是某个区域性的具体经验的框架内;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现代科学的线性理论基础之上,当前科学的发展已经从线性理论发展为非线性理论了。为此,各种科学管理和认知模式(也包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就应当自觉地应用以非线性动力的或统计的或其它一切数学的模型为基础的科学理论。说到底,应用科学理论指导人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文化。

1蝴蝶效应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在解释大气环流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翅膀的偶尔振动,也许在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翅膀的振动,能导致其身边的大气系统发生某种非线性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这种微弱气流一经产生又会引发其四周空气或其它大气系统产生相应的非线性变化,由此引起某种非线性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它大气系统的极大地变化。洛伦兹用所谓蝴蝶效应来比喻在自然界中一般都存在着某种非线性的变化,即所谓的混沌运动。而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往往对其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任何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连精密测量仪器也分辩不出)经过不断放大,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这就向传统的线性变化观点提出了挑战。

对于社会学界而言,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说明下列规律:一个坏的微小的变化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和调节,往往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有人戏称“龙卷风”或“风暴”,古有“防微杜渐”之说,正是对这种规律性的预警。而相反,一个好的微小的变化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必将产生某种轰动效应。影响一大片。

2 煮蛙理论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於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煮蛙理论”表明: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易致人於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人们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却一无所知,没有清醒地察觉到。我们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往往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当然也有突发性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山等),而往往是由缓慢渐变的而无法察觉的过程所形成的威胁。由于某些人的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虽可以从容面对,但对于悄悄发生的潜在危机,却常常无法察觉,最终则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和后果,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青蛙效应告诉人们,应当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鳄鱼法则Alligator Principle )

美国投资界有一个简单的交易法则,该法则的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手。你愈挣扎,就被咬得越多,最后连

你的脚和手,甚至整个人都被鳄鱼吃掉。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而你又是手无寸铁,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叫停,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倖,否则全盘皆输甚至倾家荡產。这类现象正如我国古人早就总结出的一条经验叫做:“牺牲车马,保存将帅”。

4 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存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就有所改观,存活率会大大提高。原因何在呢? 原来鲶鱼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窜,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是起到了一种搅拌作用;另一方面,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搅局的“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于是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这就启示我们:一个组织,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往往缺乏活力与新鲜感,死气沉沉,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一些外来的「鲶鱼」进入(该机构,如学校、公司),给员工以紧迫感。让他们知道,是该加快脚步的时候了!可见,鲶鱼效应就是指:引入强者,使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当今有不少科技单位的执行所谓引进人才战略,是否也隐含有此效应的原理?!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0-462214.html

上一篇:用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是什么社会?
下一篇:正确理解“多年一遇”的概念
收藏 IP: 222.95.230.*| 热度|

2 李庆祥 梁俊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