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为什么喜欢——最小作用量原理?

已有 7694 次阅读 2010-11-11 09:12 |个人分类:写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昨天提出一个“互补”的“概念”,武夷山老师提出一个更大的“原理”问题,想来想去,终于有了一个“奇妙的结果”。现在把想到的零碎儿都写出来——多想想这些问题,也许不会让大脑空虚,或者“堕落”。
 
在赤水的竹林里,我一路都在想,我(们)为什么喜欢绿色?回来后看到二师兄在研究“咖的啡波长是多少”(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279),感觉那儿可能藏着问题的解:绿色的波谱里藏着令生命产生感应的东西,什么东西呢?也许是波谱的形态。吸引人的是一种整体特征,因为任何可恶的色彩也会在任何局部与绿色的波谱相似。
 
昨天说音乐,我喜欢老柴而不喜欢小莫,似乎同喜欢李白而不喜欢屈原是一个道理——对音乐家来说是那样,对我来说,却多半儿不是那样。因为我也许能鉴赏一点儿文学,知道为什么喜欢和不喜欢,但肯定不懂音乐——我听音乐只凭听觉和感应,所以这种喜欢更多是因为自然,那么也就像生命喜欢绿色一样的。所以,打动我的音乐(音响),也应该具有某种令我共鸣的波谱。
 
假如我们的神经活动也存在对应的波谱,就可能出现“共振”(当然不是在某个特定频率的物理或机械的共振),于是感到愉悦和激动,于是就喜欢了。色彩和声音的波谱可以通过物理学来鉴别,可神经的活动怎么响应,生物学明白了吗?
 
如果绕过大脑活动——喜欢的感觉似乎要通过它——不说共振或共鸣,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喜欢”。如果将自己和喜欢的对象看成两个圆——当然也可以借万能的“场”来说事儿,两个场的耦合,有兴趣的可以用费曼图来计算——可惜我们对每个场都茫然无知。【很多挑战现代物理学的朋友就喜欢说五花八门的“场”,其实没有一个“场”有具体的形式。不说了。】还是用圆来比拟,因为有现成的例子——我想起Mrs. Miniver(中译名《忠勇之家》)里的一个有趣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4618  ):  
她把每个关系都看作一对相交的圆。乍看起来,重叠越多,关系越好。但并非如此。超过了某一点,就会发生消减作用,两边没有足够多的个人资源留下来丰富共享的生活。当两个外面的月牙的面积加起来正好等于中间的叶片时,可能就达到完美了。在书上,一定有某个数学公式能做到这一点,但在生活中,没有。
 
现在我想重新解这两个圆的意义:融合的部分是“喜欢”,融合越多,越是喜欢。可是不能太喜欢,像追星那样失去自我——所以,应该存在一个极大的融合区,即使“喜欢得不得了”,也要尽量克制;留下的月牙儿呢,正好是自己创造的空间。现在,每个人可以选择,喜欢人家多,还是自己独立多——喜欢的往往做不好,却在无意间做好了别的,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己的月牙儿,都存在一块自我的空间在融合与独立之间寻早平衡,显然是一个极值问题,当然也就是一个变分问题,从而也就可能满足某个“最小作用量原理”——哈哈,好了,这下子可算回答了武老师的问题?

两个圆的问题;有了图形,就不难推广到高维和多元的情形:

怎么解读?除了内心的浮动还有更多的诱惑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382585.html

上一篇:艺术和人生的互补
下一篇:丘成桐先生谈几何分析
收藏 IP: .*| 热度|

15 田欣 武夷山 刘全慧 鲍得海 孙学军 朱志敏 陈国文 吉宗祥 赵宇 陈湘明 李学宽 高建国 鲍海飞 queen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