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赶在太阳前面 精选

已有 4226 次阅读 2016-12-31 00:00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去日本“追日”前一天,将短文“追太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016255.html)敷衍为一篇读后感,发表在某天的科技日报读书版,编辑将题目改为文中的一句“在太阳前面赶路能赢得一天”,我想这更适合赶在元旦的前面,大概能赢得一年。】

古语说蜀犬吠日,如今狗儿见识多,不那么大惊小怪,这好奇的本能也就废退了;而更可能的是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学而时习的机会,正如杜甫草堂的梅花不能与雪花约会,妈妈怀里的小大熊猫没数过星星。柳宗元说韩愈做老师就像做蜀日,遭人笑话;他自己沦为越地雪花,一样尴尬。但真正的尴尬是本该“日亲日日亲”的艳阳天,如今不常见了。当“韩柳”同来,寒流涌动时,我们才怀念太阳的温暖,我也才想起前些日子收到的一本红皮的《追逐太阳》没看完。拿到书时先是惊呀它封面的红,蛋黄的太阳从猩红的海洋里浮起,犹如洱海西湖的超级月亮,令人幻想追到它的背面去。然后才想起书名的英文眼熟,原来我有一本封面闪着浅黄金光的Chasing the Sun,正是它的母本。当时买书,并没在意内容和题目,只是被那片金光吸引。惭愧,直到看见这个中译本,我才看了内容,即它的副题说的,“我们生命之星的史诗”(The epic story of the star that gives us life)。作者科恩(Richard Cohen)为它费8年游历18国家。娜莎(Sylvia Nasar,纳什传记《美丽心灵》的作者)说科恩像维多利亚时代往古董柜里塞宝贝的探险家,写了一部宏大的文明史。更确切说,这是一部“太阳文化史”,汇聚了与太阳和人类有关的神话、寓言、宗教、文学和科学。谁做太阳主题博物馆,可借它作蓝图和解说词。

这博物馆的意义我想应该是唤醒今人对太阳的敬畏和好奇。作者借一个梵语学者的话说,太阳崇拜有三个层次:神话、天文和生活。对崇拜者来说这代表了三个境界,可对没经过神话“启蒙”的同学来说,这等于没有崇拜和敬畏而只有生活的习以为常。当科学代替了神话,当红太阳被贬为普通恒星,哪儿还有敬畏呢?当科学发现成为生活常识,生来就不多的点滴好奇也跟着丢了。爱默生说得好,古人直面看自然,而今人要借古人的眼睛去看。从科恩陈列的古老遗迹和质朴信仰里读者能重新感受太阳的光辉和精神。有人说,金字塔是“阳光做的石头”(the Sun's rays made stone),这绝妙概括了太阳崇拜的建筑物的精神。若说建筑物是崇拜的外化,是硬件,则崇拜的软件就融在我们的精神里:我们感谢太阳是生命之源,也是各民族神话之源和语言之源。神话学家穆勒(Max Muller)在自传里以阳光的普照来类比神性的无处不在(πἁντα πλἡρη θεὡν, a divine presenceeverywhere),而佛教就以“光”来代表我们经常呼唤的“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无量寿经》)不过这时候太阳崇拜似乎已经被“洪荒之光”的佛陀信仰取代了。

然而科学的好奇是无限的,成为常识的东西仍然可以生出新的好奇。我可以为作者补充一个有趣的例子。霍金的朋友彭罗斯从“太阳是本来黑暗的天空里的一个亮点”悟出它是生命赖以存在的低熵之源——假如整个天空都明亮,有千万个太阳同时照耀,我们将不复存在,大地也将失去生命。彭老由此发现宇宙开始与终结的奇点不同,从而演绎出一个新的“疯狂的”宇宙图景。我们读后羿射日,是谢他“为民请命”;读夸父追日,为学他坚韧不拔。假如多一点想象,应该还能挖出别的寓意——古代神话肯定不是伊索寓言,不会只为了宣扬做人的道理,它们背后潜藏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好奇、恐惧和期待。我们已经自以为是地嘲笑过忧天的杞人,现在该笑笑自己了。

作者谈太阳时间,引《尤利西斯》中布鲁姆的话说,“在太阳前面赶路能赢得一天的行程,如此坚持,就一天也不会变老。”如此别解夸父,则他与“令羲和弥节”的屈原一样在赶时间,在追生命。我也喜欢“追”太阳,赶夕阳,虽然不知真的在追什么。经过北回归线时(在云南的墨江和台湾的嘉义)总会油然而生敬畏,也许就因为心里在“追”着。寻常时候,阳光融化在空气里,似乎没有那么神圣的存在感。堂皇地说,是达到了太阳崇拜的“第三境界”,其实是缺心眼儿无牵挂了。

书的尾声,日落恒河,多诗意的标题!科恩讲,他在乌代布尔(“印度的威尼斯”)收到一个印有太阳图案的请柬,是生着卷曲而有力的胡须的太阳公公——原书封面有一个大圆圈着的闪着光芒的老人头像,大概就是那请柬的图样。主人告诉他,他们家族就起源于太阳,太阳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人——从灵魂、能量到他赐予我们的一切,他就是一个人。“太阳以一种特殊方式与人类相连……西方人似乎失去了这种联系,迷失了他们的方向。”他最后说,每个人都该寻找自己的太阳。

中国人似乎不像外人那么崇拜太阳——我们没有像金字塔、巨石阵和太阳神庙那么“硬”的纪念物,但有人考证“华”的本义就是太阳(如《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而“夏”的金文字形就像人手举太阳。当然,最能说明我们太阳崇拜的还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它的太阳光芒,真有点儿像那个老人的胡须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1024377.html

上一篇:大熊猫的来福士
下一篇:在家门口初见敦煌
收藏 IP: 182.149.193.*| 热度|

11 钟炳 刘全慧 周健 王从彦 吉宗祥 黄永义 罗帆 孟津 武夷山 qx12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