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治疗新冠的综述:首次提出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理论模型

已有 563 次阅读 2023-11-26 12:0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今天,我的一篇总结中医治疗新冠感染的综述文章发表了。该文引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回顾了中医参与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的过程,总结了中医治疗新冠感染的疗效和原理,并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模型,以及最近在植物和动物中发现的“病原体耐受”现象,首次提出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现代理论模型,即:提高人体自愈力,平衡免疫力。



人体在受到病原体侵害时,人体的免疫系统首先要启动,与病原体战斗。有战斗,就有伤害。这个伤害来自病原体对人体的伤害,也来自人体的免疫反应对人体的伤害。因为,人体的免疫反应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杀死病原体,也能对人体组织造成破坏。比如,很多新冠肺炎患者死于“细胞因子风暴”,就是人体的免疫反应过激而失控的结果。所以,人体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免疫反应太弱,不能控制病原体;免疫反应太强,对自己造成很大伤害。那么,人体要在感染中生存的最佳策略是: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即提高人体修复伤害的能力;同时平衡免疫力,使免疫力足够强大可以控制病原体,同时其造成的伤害不能超过自愈力可以修复的上限。



中医是以调控人体的反应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医学,即“以人为本”的医学;而西医是以杀死和抑制病原体为主要手段的医学,即“以病原体为本”的医学。这就是所谓的:“中医治生病的人;西医治人生的病”。

“以病原体为本”的西医有如下缺陷:

1. 过分依赖特效药:缺乏针对新出现病原体的药物。比如,非典和新冠病毒都是新出现的病原体。西医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效药,就不会治。对新发传染病不能快速反应,无法立即有效治疗。

2. 直接针对病原体:用药,杀灭病原体,会逼迫病原体变异,产生抗药性。现在几乎所有的主要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对针对它们的药物产生抗药性,比如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疟原虫等。

3. 以杀死病原体为目的:化学药物毒性大,对人体毒副作用大。常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杀敌一千,自损三千。以破坏人体自愈力的代价,换来对病原体的杀伤,往往得不偿失!

恰恰相反,“以人为本”的中医没有西医以上的缺点。中医用经过千年检验的天然动植物和矿物质入药,目的是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和平衡免疫力,是以提高人体健康为目的的医学,而不是以杀病原体为目的的医学,所以天然,安全,有效。中医不受病原体的限制,对新发传染病可以立即治疗,不会产生抗药性,如果辨证准确,也很少有副作用。中医的这些特点和显著的疗效,已经在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以及其它很多医案中得到证实。

在该论文中,我把中医的“正气”定义为自愈力,即人体愈合和修复损伤的能力。它是绝对正面的力量。疾病就是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能修复损伤就能够痊愈疾病。而很多人以前都把“正气”当作免疫力,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人体的免疫力是把双刃剑,既能杀灭病原体,也能对自身造成损伤。有时候,免疫反应造成的损伤比病原体造成的损伤还要大。所以,正气不可能是免疫力。该文首次把正气与自愈力等同,并把自愈力和免疫力在概念上区分开,这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如果对一些重要概念都很模糊,不能做出清晰而严谨的定义,就会阻碍中医的现代化和长远发展,增加人们认可和学习的难度。

另外,我还提出,虽然西医在治疗新冠感染时,也是用激素和细胞因子抑制剂来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西医没有同时提高自愈力,不但没有提高,激素等药物对自愈力还造成损伤。 而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把提高自愈力和平衡免疫力整体来调控的。

然而,中医的发展需要守正创新,需要现代化,需要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目标就是把中医核心思维和理论用现代人能懂的语言阐释出来。停留在“阴阳五行”描述上的中医无法在现代社会普及,很难被中国和世界上的广大民众接受,无法进入现代科学的行列,并受到现代科学和医学界主流的理解和认可,因此中医也很难得到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助力,使中医的科学内涵,甚至是“超科学”的内涵,得到解读,发现,发掘和提升。本文是为该目标而努力迈出的一小步。

资料来源:12369频道公众号, 2022-11-25 16:35・IP 属地上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1223.html

上一篇:[转载]肖相如:中医博士基层10年,我得到了什么?
下一篇:[转载]马秋富等:电针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轴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